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亓殿强

半月刊

1672-2221

0531-81758321 81758319

250011

济南市青年东路1号

当代教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由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一份面向基础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教育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教育的幸福之维:教育何以关照人的生命幸福

    马苗苗刘济良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幸福是人特有的生命体验,它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精神支柱与恒久追求.朝向生命幸福而存在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教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对人之生命幸福的关照.然而,当前教育场域中人之生命意义的迷失、科学理念的盛行、师生间生命交往形式的异化使得教育本应关照人的生命幸福这一维度被悬置.因此,彰显幸福之维的教育应当以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教育理念、关怀生命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共生共爱的师生关系来为学生提供体验生命幸福的机会、创造生命幸福的能力、延展生命幸福的可能.

    个体生命生命幸福教育

    教育治理中的思维桎梏与实践突围

    李雪姣柳海民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教育管理提出的"依法治教"孕育了基本的法治思维.在依法治教的历史实践中,法律关系、调整内容、调整方式以及教育法律划归都定位了公法思维的传统.公法思维表现出关注权力焦点、以实定法为唯一依据、奉行国家集中干预原则的特征.随着管理向治理的升级,公法思维惯性成为践行多元共治理念的桎梏,公权本位打破共治主体权责平衡,唯法信念抑制治理程序活力,行政方式湮没学校自治主权.立足实践,需改变权力角色,以公私法融合、软硬法兼施的复杂方式促进教育主体自治,以教育法治实践理性共生公民的法治思维理性.

    教育治理公法思维法治理性

    教育元宇宙空间:形态重塑、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孙丽芝赵可云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空间是承载教育活动的场域,是反映教育发展与变革的重要维度.元宇宙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可以重塑教育空间形态,表现在打造虚实相融的开放空间样貌,实现具身沉浸的动态交互空间功能,构建民主平等的共享空间关系三个方面.教育元宇宙空间蕴含多重价值,从传统物理空间到虚拟数字空间,发挥技术赋能效应;从强调身体规训到促进身心解蔽,有利于学生发展;从彰显权力权威到追求公平公正,促进正义实现.教育元宇宙空间的实现面对诸多挑战,应从避免技术中心主义,坚守教育本质;突破空间控制,化解师生主体性危机;深化教师主导,促进人技和谐共进等方面积极应对.

    教育元宇宙教育空间数字技术空间社会学

    学校道德教育的美丽风险及制度防范——基于公共生活伦理的分析

    姜子豪刘潞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伦理的视角看,公共生活受陌生人伦理和契约伦理的支配.陌生人伦理排斥道德情感,契约伦理过分注重个人权利和形式合理性,导致美德丧失了存在的空间,本该具有崇高性的道德在公共生活中被拉向了底线水平.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盲目迎合公共生活底线要求的趋势,造成规范主义的突显和美德的消解.正因每个主体(学生)进入制度化的公共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才呈现出公共生活之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美丽风险".学校道德教育的美丽风险具体表现为:公共生活默认的规范主义对道德教育的侵蚀;道德教育崇尚的美德在公共生活中的消隐.公共生活伦理视域中道德教育的危机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内部问题,更是制度伦理的问题.要摆脱学校道德教育制度化趋势的负面影响,就要健全"扬善"的制度功能,强化"正义"的制度建设.

    道德教育公共生活契约伦理陌生人伦理制度正义

    数字化技术赋能学校德育的发展契机、现实挑战与应对理路

    张虹陈琪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德育"的模式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为学校德育改革带来崭新契机.数字化如何赋能学校德育成为新时代提升德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数字化技术赋能使得学校德育的育人场域、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产生重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一方面,数字化技术赋能学校德育有效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创新推动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积极推动学校德育的精准化发展、有力促进德育评价的立体化开展;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赋能学校德育引发范式统合与规范分殊问题、数字异化问题、技术逻辑与价值引领间的张力问题等.树立德育数字化基本理念、优化德育数字化生态环境、完善数字化技术德育体系等,以有效化解数字化技术赋能德育所引发的各项风险.

    数字化技术赋能德育

    学科实践的身体逻辑及其实现

    耿素素吴永军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实践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其设计与实施初期,容易表现出学习 目标盲目化,忽视身心一体;知识学习抽象化,漠视身体在场;实践活动虚假化,禁锢身体自由;学习评价单一化,抑制身体表达等身心分离的实践倾向.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环境对于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学科实践的设计理念深度契合.深入分析学科实践"离身"现状,探讨具身认知理论与学科实践的学理关系:从实践哲学的视角来看,身体是实践之基;从知识转化的视角来看,身体体验是学科实践;从素养生成的视角来看,身体经验是学科实践之源.以师生身体为逻辑支点的学科实践"具身化"转向,需要秉持全人发展的目标指向,实现身心交融;基于身体介入的知识学习,实现学以致知;基于情境场域的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基于身体表达的学习评价,实现素养生成.

    学科实践具身认知离身之困转向路径

    课堂中的真实学习情境:意涵、价值及其实现

    慕婷婷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发生于真实情境之中.课堂中的真实学习情境是关联现实世界,符合知识学习规律与学生发展特点的微观情境,是促进学生知识学习、问题解决与素养表现的媒介.真实学习情境具有价值负载性、体验交互性和现实关切性,能够促进课程知识的活态化表达,激发学习进阶的可能性,助力学生素养表现与个性成长.发展性教学呼吁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关联现实以促进知识向真实情境还原,依托真实情境设计层级性学习任务链,提供教学支架刻画学生核心素养表现.

    真实学习情境"人-知"互动学习进阶素养表现

    教师时间异化的表征及其复归

    张意忠陈琪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速度至上、效率优先的现代社会,教师的时间常常被异化.他们受时间裹挟,不能自由地支配时间,成为时间的工具,这种异化表征为无限延长的工作时间、失却连续的断裂时间、缺少边界的模糊时间、无法控制的加速时间、失去自我的规训时间与缺乏效率的平庸时间.究其缘由,主要在于网络技术打破时间边界、钟表时间重视速度、行政部门传导压力与学校管理追求效率等因素的相互叠加.对此,教师自身应加强信息管控力,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政府要厘清教师职责边界,使其摆脱案牍之劳形;学校应克服时间功利倾向,给教师时间"留白",赋予教师自由时间,让他们安心教学.

    教师时间规训时间异化时间复归

    "主观主义阐释"的批判:重申质性研究的知识客观性

    刘铖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对立"导致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范式之间的持久争论.部分质性研究者往往寄希望于彰显质性研究独特的主观性成分——一种主张主观阐释的"表现性逻辑"——来消解质性研究所遭受的"诟病".然而,在实际研究操作过程中,过度的"表现性逻辑"往往会掩盖主张严谨证实(或证伪)的"明证性逻辑",带来"过度阐释"和"强制阐释"问题,遮蔽作为学术研究"第一使命"的理论知识生产,带来知识的相对主义,消解学术共同体的知识对话空间.为此,质性研究不宜过度推崇研究过程中的"表现性逻辑",需要对阐释主义中的主观主义面向保持一种自我批判,把握"阐释的限度",寻求阐释的"公度",并尽量追求差异性和证伪性的理论对话,以迈向"明证性逻辑",重新构筑起自身的知识客观性基石,消解研究范式之间的紧张对立.

    质性研究主观主义理论对话知识实在论

    《当代教育科学》来稿格式规范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