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欧一平

周刊

1002-266X

0531-88957404

250014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山东医药/Journal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山东卫生报刊社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省、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临床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研究进展,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损伤部位及其功能恢复情况观察

    李婷婷杨见明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损伤部位及损伤部位的功能恢复情况,为急性前庭神经炎损伤部位及临床转归的准确判断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单侧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21例,采用急性期温度试验(CT)、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颈性前庭肌源诱发电位(cVEMP)和眼性前庭肌源诱发电位(oVEMP)对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常见损伤部位进行定位。发病后3个月,观察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损伤部位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感受器损伤部位在水平半规管19例(90。4%,19/21,CT、vHIT结果)、前半规管11例(52。4%,11/21,vHIT结果)、后半规管7例(33。3%,7/21,vHIT结果)、球囊8例(38。1%,8/21,cVEMP结果)、椭圆囊15例(71。4%,15/21,oVEMP结果)。21例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神经常见损伤部位在前庭上神经11例(52。4%,11/21),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8例(38。1%,8/21),前庭下神经2例(9。5%,2/21)。发病后3个月时,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损伤部位在水平半规管者,功能恢复正常6例,恢复率(发病3个月时检查结果恢复正常的例数与急性期异常例数之比的百分数)31。6%(CT结果)。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损伤部位在水平半规管者,功能恢复正常10例,恢复率52。6%(10/19);在前半规管者,功能恢复正常7例,恢复率63。6%(7/11);在后半规管者,功能恢复正常2例,恢复率28。6%(2/7,vHIT结果)。前庭神经炎患者损伤部位在球囊者,功能恢复正常4例,恢复率为50%(4/8,cVEMP);在椭圆囊者,功能恢复正常6例,恢复率为40%(6/15,oVEMP结果)。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损伤部位在前庭上神经者,功能恢复正常4例,恢复率为36。3%(4/11);损伤部位在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者,功能恢复2例,恢复率为25%(2/8);损伤部位在前庭下神经者,功能恢复1例,恢复率为50%(1/2)。结论 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感受器常见损伤部位为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椭圆囊次之;前庭神经常见损伤部位为前庭上神经,可合并前庭下神经损伤,单独前庭下神经损伤较少见。前庭感受器及神经功能的损伤可部分恢复。

    前庭神经炎前庭感受器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前庭神经

    依达拉奉右莰醇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张丹丹王益吴晶尹延航...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20例ACI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 15 mL,将其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稀释后静脉滴注,30 min内滴注完毕,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14 d。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14天,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评价神经系统缺损程度);治疗90 d,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评价独立生活能力),计算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治疗前和治疗14天,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的人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人可溶性CD40(sCD40)。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以实验组为著(P均<0。05)。实验组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YKL-40、sCD40水平均降低,以实验组为著(P均<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静脉滴注治疗ACI有效、安全,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依达拉奉右莰醇可能通过降低血清YKL-40、sCD40水平起治疗作用的。

    依达拉奉右莰醇人甲壳质酶蛋白40人可溶性CD40神经系统功能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脑卒中

    SCN2A基因突变相关癫痫患儿外周血miRNA-15a-5p表达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陈娇张园赵家强王慧杰...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SCN2A基因突变相关癲痫患儿外周血miRNA-15a-5p水平变化,分析外周血miRNA-15a-5p相对表达量与SCN2A基因突变相关癲痫患儿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同期住院癫痫患儿20例,其中SCN2A基因突变的癫痫患儿10例(突变组)、非SCN2A基因突变的癫痫患儿(非突变组)10例;突变组中,癫痫控制良好4例、难治性癫痫6例;SCN2A基因突变位点在钠离子通道的关键区6例、连接区4例。另择同期体检健康儿童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qRT-PCR检测上述三组外周血miRNA-15a-5p。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外周血miRNA-15a-5p水平与癫痫患儿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突变组和对照组相比,突变组患儿外周血miRNA-15a-5p相对表达量升高(P<0。001);在突变组中,与SCN2A基因突变位点在钠离子通道的连接区患儿相比,在关键区的患儿外周血miRNA-15a-5p表达升高,且表达量与突变位点是否在关键区相关(r=0。71,P<0。05)。与癫痫控制良好患儿相比,难治性癫痫患儿外周血miRNA-15a-5p相对表达量升高,且表达量与患儿病情相关(r=0。85,P<0。05)。结论 SCN2A基因突变相关癫痫患儿外周血中miRNA-15a-5p相对表达量升高,其表达量高的癫痫患儿病情重。

    微小RNA-15a-5p癫痫难治性癫痫SCN2A基因突变

    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方案治疗时联合口服神效黄芪汤加减方和甲钴胺的乳腺癌患者周围神经毒性发生情况

    张倩李娜杨华任莉莉...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方案化疗过程中联合口服神效黄芪汤加减方和甲钴胺的乳腺癌患者周围神经毒性(CIPN)发生情况,为神效黄芪汤加减方在CIPN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应用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化疗至少6个周期的初治乳腺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自接受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时,实验组开始口服神效黄芪汤加减方(黄芪40 g、人参5 g、桂枝10 g、防风6 g、白芍15g、鸡血藤30 g、鸡矢藤30 g、枳壳10 g、炙甘草6 g)联合甲钴胺片(0。5 mg/次,每天3次),对照组患者开始口服甲钴胺片,用法同实验组。6周期化疗结束时,比较两组CIPN的发生率。化疗第1、2、3、4、5、6周期结束时,比较两组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周围神经病变分级(NCI-CTCAE)、生活质量[体能状态评分(KPS)]、药物安全性相关指标[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肝功能(AST、ALT、直接胆红素)]。结果 共入组90例患者,完成88例,脱落2例(均为对照组,于第一周期化疗后因个人原因脱离)。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CIPN的发生率低(P<0。05)。前4个化疗周期,两组NCI-CTCAE评分比较,P均>0。05;第5、6化疗周期,两组NCI-CTCAE评分比较,P均<0。05。两组KPS评分比较,P均>0。05。两组肝肾功能、血常规比较,P均>0。05。结论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方案化疗过程中联合口服神效黄芪汤加减方和甲钴胺的乳腺癌患者CIPN发生率低于单用甲钴胺;与单用甲钴胺比较,神效黄芪汤加减方联合甲钴胺口服对乳腺癌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方案所致CIPN的防治作用更优,可降低CIPN的发生率、减轻CIPN程度。

    神效黄芪汤加减方甲钴胺片药物不良作用周围神经毒性紫杉醇乳腺癌

    首次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观察

    王浩韩尚纪雅玲汪海岩...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首次接受PD-1抑制剂联合铂类/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的临床疗效,并筛选治疗潜在获益晚期胃癌患者。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3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PD-1抑制剂联合铂类/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接受PD-1抑制剂(200 mg,第1天)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白蛋白紫杉醇260 mg/㎡、紫杉醇脂质体135~175 mg/㎡、多西他赛75~100 mg/㎡,第2天)治疗,每21天为1个治疗周期;对照组接受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治疗剂量及治疗周期同观察组。2个治疗周期结束,比较两组近期疗效;随访结束,比较两组远期疗效。利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对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观察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进行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亚组生存分析。统计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ORR分别为32。6%、25。6%,DCR分别为72。1%、62。8%,两组ORR、DCR比较,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mPFS分别为4。7、3。3个月,缓解持续时间(DOR)分别为5。3、3。4个月,两组比较,P均<0。05。PD-L1 CPS评分≥5分与<5分的观察组患者mPFS比较,P<0。05;诊断后首次治疗PFS≥6个月与<6个月的观察组患者mPFS比较,P<0。05。观察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大多为1~2级,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无致死性不良事件。结论 PD-1抑制剂联合铂类/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相较于单用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治疗的患者mPFS、DOR长;PD-L1 CPS评分≥5分及首次治疗PFS≥6个月的晚期胃癌患者可能为治疗潜在获益者。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抑制剂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多西他赛胃癌

    13例外泌腺螺旋腺瘤的病理诊断

    李静钱云峰闫广宁宗嘉雯...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外泌腺螺旋腺瘤(ES)的组织病理特点,为ES的病理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ES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ES患者的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包块或结节,表面皮肤隆起,颜色呈红色、蓝色、浅褐色,直径范围0。8~2。5 cm,切面实性,部分有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肿瘤位于真皮内,边界清晰呈分叶状,由较小的、核圆形深染的暗细胞及较大的、胞质淡染的明细胞组成,呈结节状、小叶状及条索状伴有导管分化,部分病例见扩张的血管。免疫组化结果:明细胞:CK7(+),导管分化区域EMA(+),CEA(-);暗细胞:S-100、SMA(+);p53(-),Ki-67增殖指数低。PAS染色基底膜样物(-)。13例患者随访3~168个月,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 ES组织病理特点表现为肿瘤边界清晰呈分叶状,由较小的、核圆形深染的暗细胞及较大的、胞质淡染的明细胞组成,呈结节状、小叶状及条索状伴有导管分化;免疫组化染色示明细胞CK7(+),暗细胞S-100、SMA(+)。ES诊断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

    皮肤附件肿瘤外泌腺螺旋腺瘤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急救现场采用便携式超声引导腰骶丛前路单点穿刺神经阻滞技术对下肢创伤患者实施镇痛的效果

    刘晓翔高成杰贾云逸李雨衡...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急救现场采用便携式超声引导腰骶丛前路单点穿刺神经阻滞技术对下肢创伤患者实施镇痛的有效性、安全性,为急救现场镇痛提供有效的镇痛模式。方法 下肢创伤患者50例,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在急救现场,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前路单点穿刺神经阻滞技术,超声定位腰丛及骶丛神经鞘周围后分别推注0。33%罗哌卡因20、30 mL;对照组接受吗啡肌肉注射10 mg。观察急救现场两种镇痛方式的镇痛效果[现场—入院时间,镇痛操作与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成功率,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现场镇痛前即刻(T0)、转运途中5 min(T1)、转运途中15 min(T2)、入院即刻(T3)、术前(T4)静息及运动VAS)、术前补救镇痛药物使用]、远期效果(伤后7天、3个月创伤应急评分,伤后3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慢性疼痛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瘙痒、尿潴留、谵妄、低血压、低氧血症发生率)。结果 急救现场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镇痛操作时间更长,起效时间更短(P<0。05);神经阻滞均在10 min内完成,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前路单点穿刺神经阻滞结构清晰可见,全部阻滞成功,无相关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T1、T2、T3、T4时,静息及运动VAS更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术前使用吗啡补救镇痛比例更低、剂量更小(P<0。05)。远期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在创伤后7天及3个月,创伤应激评分更低(P<0。05);创伤后3个月,观察组轻度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更低(P<0。05),慢性疼痛发生率更低(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恶心、头痛、嗜睡、低血压发生率更低(P均<0。05)。结论 急救现场采用便携式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前路单点穿刺神经阻滞技术对下肢创伤患者实施镇痛有效且安全,该技术能够迅速缓解下肢创伤部位疼痛,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慢性疼痛发生率,降低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

    急救现场镇痛腰骶丛前路单点穿刺法神经阻滞便携式超声引导技术创伤后应激障碍慢性疼痛下肢创伤

    老年牙周病患者利多卡因局麻拔牙术中不同剂量瑞马唑仑镇静效果观察

    张丽娜李乐潘旭杨鑫...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牙周病患者利多卡因局麻拔牙术中不同剂量瑞马唑仑镇静效果。方法 将120例行拔牙术的老年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R1组、R2组、M组,R1组入门诊手术室后拔牙术前给予瑞马唑仑0。05 mg/kg,待改良警觉/镇静(MOAA/S)评分为4时,给予2%利多卡因进行口腔局部神经阻滞或局部浸润麻醉;R2组给予瑞马唑仑0。1 mg/kg,其余步骤同R1组;M组给予咪达唑仑0。05 mg/kg,其余步骤同R1组;比较各组一次镇静成功率。根据MOAA/S评分,计算三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记录拔牙操作结束到患者达到离院标准的离院时间。分别记录患者入门诊手术室时(T0)、给药后镇静起效时(T1,即MOAA/S评分=4)、局麻注射完毕时(T2)和拔牙操作结束时(T3)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记录镇静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三组老年牙周病患者均镇静成功,但R2组一次镇静成功率高于M组和R1组(P<0。05)。与M组相比,R1组和R2组镇静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均缩短;与R1组比较,R2组镇静起效时间短,苏醒时间长(P均<0。05)。与T0时比较,M组、R1组和R2组T1、T2、T3时BIS值、MAP值下降(P均<0。05),但HR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相同时间点比较,R2组T1和T2时的BIS值、MAP值下降(P<0。05)。与R1组相同时间点比较,R2组T1和T2时的BIS值下降(P<0。05)。三组患者术中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比较,P均>0。05,但R1组和R2组术后头晕、嗜睡的发生率低于M组(P均<0。05)。结论 0。05、0。1 mg/kg的瑞马唑仑在老年牙周病患者利多卡因局麻拔牙术中有良好的镇静效果,但使用0。05 mg/kg的瑞马唑仑需追加给药次数;瑞马唑仑镇静过程中患者血压、心率平稳,不良反应较咪达唑仑少。

    镇静药物瑞马唑仑拔牙术牙周病

    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获益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皇旭郭利伟刘文华于丽君...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获益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92例初治HBV DNA阴性(HBV DNA<20 IU/mL)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者69例(抗病毒组)和未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者2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死亡率、HCC比例、病毒学突破(访期间若HBV 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值升高>l lgIU/mL,或转阴性后又转为阳性)比例及抗病毒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基于人口学特征、抗病毒方案、病毒学相关指标、生化指标、血小板、凝血功能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7(14。25,74。25)个月,研究期间共有5例(5。4%)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13例(14。1%)死亡,8例(8。7%)出现病毒学突破。抗病毒组与对照组死亡、HCC及病毒学突破比例比较,P均>0。05;在抗病毒组中,与治疗前相比,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的白蛋白水平更高(P=0。037),其余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P均>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是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HR 1。128,95%CI 1。012~1。257,P=0。003),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与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发生无关(HR 0。832,95%CI 0。212~3。263,P=0。792)。碱性磷酸酶(ALP)是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 1。018,95%CI 1。001~1。035,P=0。038)。结论 HBV DNA阴性乙型肝炎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未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获益,死亡率未降低、肝功能未改善;高水平AST和APRI是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ALP水平是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抗病毒药物核苷类似物失代偿期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率指数

    300mg/次、1g/次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王道理李胜开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300 mg/次、1 g/次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药物利妥昔单抗选择适宜剂量。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分为单次小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各32例。在基础支持治疗基础上,单次小剂量组予以利妥昔单抗300 mg/次,常规剂量组给予利妥昔单抗1 g/次,均静脉滴注,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治疗6个月的肾功能(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免疫功能(CD4+/CD8+、外周血免疫球蛋白G)、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25(OH)D3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6个月,常规剂量组与单次小剂量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6个月两组血清PLA2R抗体、CD4+/CD8+、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血清肌酐(sCr)水平均降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水平、肾小球滤过率(eGFR)、25(OH)D3水平均升高(P均<0。05);两组间外周血IgG、血清sCr、PLA2R抗体、25(OH)D3水平、CD4+/CD8+、24 h UP水平、eGFR比较,P均>0。05。与常规剂量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4。38%)比较,单次小剂量组(9。38%)低(P<0。05)。结论 300 mg/次、1 g/次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均能稳定患者病情,改善其肾功能及免疫功能,且疗效相当,但300 mg/次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安全性相对更高。

    特发性膜性肾病利妥昔单抗临床疗效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