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地方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地方志
上海地方志
上海地方志/Journal Shanghai Chronicl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志图的学术考察和当代应用

    陈畅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志图是指方志中的图(照)简称.我国自古就有"无图不成志"的传统.两千多年修志实践表明,对于图的认知和应用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志书品质.因此,本文一方面考察关于志图的学界探讨,一方面聚焦志图在新方志中的应用情况,以期科学认知并在检讨以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总结经验,包括各地从首轮、二轮修志中积累的辑图经验以及文字说明方面的经验等,为志图在后续所修志书中充分彰显作用提供参考和启迪.

    志图学术考察新方志应用问题

    上海市级专志(企事业单位志)编纂回顾

    肖春燕赵明明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全国部分专志(企事业单位志)编纂的梳理以及对上海市级专志(企事业单位志)编纂工作的回顾,指出上海市级专志(企事业单位志)具有规模大、代表性强、覆盖面广和史料价值高等特点,总结上海市级专志编纂四方面主要做法,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上海市级专志(企事业单位志)常态化编纂发展路径.

    专志(企事业单位志)常态化编纂对策上海

    再论章学诚与孙星衍修志思想的差异——以《永清县志》《直隶邠州志》《松江府志》为中心的文本分析

    董雪婧王露茜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章学诚与孙星衍是清乾嘉时期方志名家,通过对章、孙两人所修志书《乾隆永清县志》《乾隆直隶邠州志》《嘉庆松江府志》文本分析,可以由小见大,看出他们分别所代表的修志新派、旧派在纂志风格、志书体例、文献观上的差异.以章学诚为代表的修志新派在"志属信史"修志思想指导下,推崇撰著体风格,认为志书体例当遵循史法,以体裁见长,厚今薄古,重视当代文献.而以孙星衍为代表的修志旧派则在"方志以考据存文献"思想指导下,视方志为舆地之书,采纂辑体风格,在志书体例上贵因不贵创,在记载中更信任、依赖古籍,忽视当代文献.

    章学诚孙星衍乾隆《永清县志》乾隆《直隶邠州志》嘉庆《松江府志》文本分析

    从《西域全书》所记看清王朝与布鲁克巴宗藩关系的建立

    赵心愚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域全书》成书于乾隆初年,对《西藏志考》《西藏志》诸书影响较大.此书在清代西藏地方志中最早对布鲁克巴进行了记载,相关记载分见于"招徕土地""附录"和"道途全载"三目.其中,"招徕土地"的资料相对丰富且带有综合性,简要记布鲁克巴情况及清王朝与布鲁克巴宗藩关系的建立经过.分析其所记并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可了解认识清王朝与布鲁克巴宗藩关系建立的几方面背景.深入分析《西域全书》及清有关档案文献所记,雍正时期至乾隆初年建立的是清王朝与布鲁克巴的宗藩关系,颇罗鼐与清驻藏大臣在平息布鲁克巴内乱和清王朝与布鲁克巴宗藩关系建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都作出了历史贡献.

    《西域全书》布鲁克巴宗藩关系颇罗鼐驻藏大臣

    未竟之业:民国时期江苏无锡县修志活动新探

    廖章荣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江苏省无锡县先后于 1918 年、1929 年、1948 年三次修纂县志,皆以失败告终,不过缘由却各不相同.1918 年,钱基博受聘总纂,由于当时钱氏资历尚浅,加之修志主张触犯他人利益,由此受到时人非难,钱基博辞职后,修志无果而终.1929 年,修志工作重启后,无锡县志局人事变动颇为频繁,修志进度缓慢,反映了无锡县士绅对修志的消极,此后在国民党江苏省第二区党部干涉下,此次修志也不了了之.1947 年,无锡县从倡修县志到终止,历时半年之久,期间无锡县修志委员会就县志体例进行多次磋商,然而修志工作终因经费无着而被迫终止.

    民国时期《无锡县志》修志活动钱基博人事纠葛

    《中山文献》收录档案《唐绍仪轶事》的整理与探析——兼议民国中山县文献委员会及其修志活动

    吴志鹏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编纂《中山文献》第三辑收录大量中山市档案馆藏档案文献,其中包括东莞籍近代民主革命家莫纪彭于 1949 年在香港山光饭店所作、并向中山县文献委员会投稿的《唐绍仪轶事》.该份档案记录莫纪彭回忆唐绍仪十则趣事,对于再认识唐绍仪生平履历、人际关系、生活习惯、政治取态等方面均有重要补充意义.该份《唐绍仪轶事》原本计划刊登于 1949 年年中由中山县文献委员会出版的《中山文献》第三期"中山丛录"栏目,但因该刊停刊、该会停办,最终并未面世.中山县文献委员会所编《中山文献》则是其发布所修中山县新县志初稿及搜集得来志料史料的重要发布载体.

    《中山文献》唐绍仪轶事莫纪彭香港山光饭店中山县文献委员会

    在堆叠时空里探寻上海老城厢的原风景与建筑层累

    钟翀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城市历史形态学的深刻鉴别,透过现代上海老城厢所见的城市肌理,由古及今地重新审视这座古城的路网、街区、水系、园林等历史景观,进而追溯其独具个性的城镇初始构造,以及与其街市起源、原型相关的发生学城镇历史形态基底.本文考察表明,上海老城厢是一座在用地条件、空间向度上具有丰富多样性的古城,它仍保留着自古以来江南水乡市镇特色的空间骨架与形态基因,以及北宋以来多层次、多尺度的新旧空间要素的交叠与建筑层累,该结论可为未来的规划设计提供更多维度的思考和素材.

    上海老城厢历史景观原风景建筑层累城市历史形态学

    两宋至民国张泾河的历史变迁和水患治理

    王建光王斌陈吉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泾河是上海金山母亲河之一.两宋时期,该河北至松江,南达张堰,长期受到咸潮倒灌与积水壅涝的双重威胁.元至明初(永乐以前),张泾河河段不变,几乎不再遭受海水侵扰,但沿线地区内涝却因三泖水量暴涨而愈发严重.明永乐黄浦夺淞以后,它又被强行截为两段,北段逐渐淤塞,而南段则径自成为新的主干河道.不过,受制于筑塘绝海和泖堙成陆,此后汇入河身的西来浙水(清)越发不敌南下浦潮(浊),致使张泾河水势为之大减,屡浚屡淤(这一痼症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才得以"治愈").

    张泾河黄浦夺淞筑塘绝海泖堙成陆

    从虚到实:绥山名实变迁与山名资源利用

    杨朗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唐时期,绥山的指代颇为虚泛.汉晋之际,时人认知的绥山,大致位于峨眉山西南的越儶郡境内;隋唐时期,时人认知的绥山,大致为今金口河区、峨边县与峨眉山市的大渡河两岸诸山.宋代以后,因前代文献中绥山方位的模糊性与县名因素的影响,绥山从虚指之山逐渐实体化而被附会到中峨山与大蓬山上,经历了一个在地化的过程.后世,蜀中两座绥山之说并存,绥山山名与其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也被两地用作地方历史塑造与地方认同建构的资源.

    绥山中峨山大蓬山名实关系乡土历史重构

    纪念与政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肇和兵舰举义纪念日的历史考察

    陈宏泽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为纪念肇和兵舰举义的历史贡献,每年 12 月 5 日均会举行纪念活动.宣传要点以"法规"形式进行固定,从而为纪念日的宣扬明确了方向.同时,通过仪式操演与文本纪念不断运作,纪念日影响范围进一步拓宽,刻上了政治烙印,逐渐成为国民党巩固基层统治基础、强化政治地位以及谴责日本侵略与号召民众共御外辱等重要精神资源.由此,它被建构为具有多重内涵的政治象征符号.肇和兵舰举义纪念日的制作与操演,不仅彰显国民党政权"弱势独裁"形象,也反映节日纪念与当时政治的相互关系.

    肇和兵舰举义南京国民政府纪念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