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林
史林

熊月之

双月刊

1007-1873

shilin33@sass.org.cn

021-64862266-28261

200235

上海市中山西路1610号826室

史林/Journal Historical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世界史及上海学研究等最新研究成果为主,并开设城市史、口述史、海外史学名著评介、书评、读史札记等专栏。立意新颖,资料翔实,信息量大,已成为史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千年文明史,百年亚述学

    李海峰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研究区域来看,亚述学并非研究伊拉克一国历史,其研究范围包括伊拉克和科威特全境,此外还包括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朗与其相邻地区;从研究内容来看,亚述学不仅仅研究古代两河文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同时也研究与周围文明的交流与交往,亚述学属于区域国别学的分支学科.在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亚述学受到了欧洲中心论和殖民化影响,但学术性一直是其底色和根本.目前亚述学已有150余年的发展历史,全球有30多个国家200多个研究机构设立了亚述学学科.亚述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目前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亚述学楔形文字两河流域考古发掘文字破译

    学术与政治:近现代西方国家殖民扩张下的埃及学研究及其去西方化

    李阳郭丹彤
    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埃及学旨在对古代埃及文明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但作为一门西方人创生的学科,它的诞生和发展与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博弈和海外扩张息息相关.鉴于西方人认为解读象形文字以及收藏文物能够展现自身文明优越性,因此围绕这一主题各国之间开展了智力竞赛,而埃及学成为了一种提升国际地位的文化力量.然而,随着非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埃及等国家寻求建立去西方化的民族历史,以反对殖民统治,20世纪的埃及学研究因此呈现了去殖民化、去西方化的趋势.

    埃及学政治博弈文化力量殖民主义西方中心论

    论东方学对"西方专业汉学第一人"雷慕沙的影响

    田语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初,东方学在法国繁荣兴盛,催生埃及学、阿拉伯学、亚美尼亚学等领先欧陆的研究领域,也孕育出西方最早的专业汉学.这集中体现在对东方学"专业汉学第一人"雷慕沙的影响上:首先,东方学赋予了雷慕沙宽广的知识面与宏阔视阈,激发其从亚洲视角开展中国研究;其次,东方学文化研究的基本途径语言研究和文献翻译塑造了雷慕沙切入中国古文化研究的基本模式;最后,19世纪初东方学界尊重与热爱东方的文化观也被雷慕沙承继发扬.东方学影响雷慕沙汉学研究的事实启示了由东方学视角考察西方汉学的学术史路径.此外,雷慕沙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以科学研究揭橥真实中国风貌的追求也提供了反思赛义德东方学理论的例证.

    东方学语文学汉学语言研究译注

    在沪传教士与一·二八事变

    徐炳三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二八事变期间,一批在沪传教士以亲历者身份记录了其战时观感、心路历程、政治主张和应对行动,以第三方视角揭示了事变的多重面向.他们力求通过个案详尽地描述事变细节,印证并补充了日军暴行的诸多史实;他们力驳日军侵华的种种借口,指出日方是事变的罪魁祸首;他们痛批日军违反国际法、深度损害中外权益,呼吁国际社会鼎力援华;他们冒险投身难民救助,缓解了民众的身心痛苦.与其他外侨相比,传教士更关注教会所受侵害及针对基督徒的救援,反对日本侵华的态度更为坚决.在民族主义和政治高压的双重作用下,日本基督教界对在沪传教士的言行提出抗议.受到美国孤立主义的影响,在沪传教士在清理美国基督教界的混乱认识方面作为有限.

    一·二八事变在沪传教士国际舆论难民救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普善山庄与公共租界无主尸体处理问题初探

    彭永昌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慈善团体与市政服务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纽带联系.明清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民间慈善团体为社会提供诸如育婴、恤嫠、养老、施棺、义葬等"准市政"功能.在近代国家转型和基层政权建设的过程中,慈善组织所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市政管理的范围之中,从而完成了慈善组织与市政服务的结合.在近代上海"一市三府"的特殊地方行政体系之下,中国人所创办的慈善团体普善山庄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较为妥善地处理了公共租界街头无主尸体收殓这一市政问题.在此过程中,普善山庄与工部局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及后续一系列的互动过程,展现出近代民国上海的慈善团体参与市政服务的一种路径,并为我们理解近代慈善团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慈善组织市政服务普善山庄上海工部局

    邦有道,亦可隐:东汉初年的隐逸风气与正统重建

    王尔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汉初年,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批士人隐逸,其背后蕴含皇权消长、政局波动、天命承接、个人崛起、风俗迁移等种种意涵.经历了两汉之际诸政权没有定数的竞夺,西汉士人带着谁是"猎者"的困惑,开始处理其与东汉王朝的关系.隐逸成为他们选择的一种方式.隐逸者多为西汉遗臣耆老,他们对年轻的刘秀集团并不信任,对后者建立新汉朝的合法性、对两汉承续关系多有怀疑,隐逸是他们宣示抵而不抗的一种姿态.选择出仕者与光武帝在政见上多有不合,又因谏诤而遭致排抑,唯有隐退方能保存尊严.面对众多士人的"不臣",光武恩威并施,采取"圣主不宾"的策略,以容忍隐者、鼓励守节彰显自己"明王圣主"的品质.这种政策助长了隐逸的风气,推动了个体自立潮流的泛滥,形成东汉初年一种"邦有道,亦可隐"的新观念.隐逸的正当化,既缓解了遗臣士人与光武集团的紧张关系,又使隐逸转化为东汉重建正统的思想资源."隐"由此获得了独立存在的意义.

    东汉初年隐逸正统性光武帝遗臣"圣主不宾"

    唐后期州府录事参军职能的扩展与令录模式的生成

    黄承炳
    7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史之乱后为澄清州县吏治,作为州府勾官,录事参军的"纠举"职能得到强化.此后,随着录事参军更多地进入朝廷视野,加之唐后期控制州县的需要更为迫切,录事参军在州县行政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县令共同构成州县管理的中间层级,具体负责州县行政,而州府长官则主要对二者实施监察与考课.朝廷还在诸多财政事务上直接指挥令录,向他们差派特定任务,甚至试图以录事参军制衡州府长官,令录模式成为朝廷管理州县的新方式.从央地关系的角度来看,令录模式的生成也反映了唐后期尝试通过强化中央与中层地方官的直接联系以加强地方控制的新动向.

    唐后期令录藩镇体制地方治理央地关系

    信任圈的溃缩:唐后期宦官政治的开端

    刘竣承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晚唐宦官干政并掌神策军弑君、立帝现象层出不穷.若将这种现象回溯至玄肃宗时期,则与玄宗约束宗室不结交外臣政策可接榫.中晚唐宦官政治的开展与此一政策有莫大关系,这种政策的长时间存在,带来帝王"信任圈"的溃缩,东宫系宦官得以渗入核心信任圈,使宦官政治不断地延续下去.

    唐肃宗宦官李辅国

    明代广西平乱策略之争与土兵轮戍制度的形成

    任建敏
    9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土兵在明朝两广军事防卫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与广西卫所军、外省班军共同组成了明朝在广西的主要军事力量.永乐以来,围绕桂西土兵的征调,广西当局与土官之间逐渐形成互相认可的征调常例,桂西土兵在广西兵防体系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在明中叶广西关于大征与雕剿两种平乱策略争论中,雕剿之法占了上风.而要维持雕剿之法,关键是要使作为征调主力的桂西土兵常驻桂东听从调遣.从正德十六年起,桂林、梧州、柳州等桂东重镇都逐渐形成土兵轮戍制度,土兵取代外省班军成为地方军事行动的主力,并在雕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万历初年以后,随着广西此起彼伏的动乱局面得到了较大改善,轮戍土兵的数额逐渐减少,但其制度安排一直维持到明末.

    明代广西土兵雕剿轮戍班军

    书讯

    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