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论坛
社会科学论坛

赵虹

月刊

1008-2026

shkxlt@heinfo.net

0311-83035752

050051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67号

社会科学论坛/Journal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半月刊,全年出版第1至24期。每期208页,异型16开。单数期每月10日出版,双数期每月20日出版。从2010年第1期起,本刊将做重大改版。届时,封面学术气息将更加浓厚,装帧设计(包括开本)将更加大气,期号标示将更加规范,栏目设置将更加科学,所刊文章及编校印质量将更加上乘。取消原上半月期学术评论卷和下半月期学术研究卷的形式。所设栏目都将由全国知名学者特约主持:1.学术论衡(特约主持: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2.学科新探(特约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3.学术评论(特约主持: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4.学界人物(特约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5.学人随笔(特约主持: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 6.学者论坛(特约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7.学界观察(特约主持:厦门大学谢泳教授)8.书林评介(特约主持:清华大学仲伟民编审)特别声明:本刊从未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组稿等活动,凡以本刊名义向作者组稿者都是假冒本刊名义。请作者直接与本刊联系投稿事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国汉学刊物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李松姚冰欣
    11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刊物是美国汉学成果发表与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创办进程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汉学史发展脉络,推动了汉学的纵深发展.以汉学刊物为窗口,可以透视美国汉学的阶段性特点.根据时间的历史坐标,美国汉学刊物大致可以分为如下阶段:传教士时期,以《中国丛报》与《教务杂志》为代表;本土化与分化时期,以各学会会刊为典型;当代学科细分化时期,以《中国文学》为代表.不同时期的汉学刊物体现了特定的创刊理念与发展思路.分析代表性的汉学刊物,可以为推进整体的美国汉学史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南.

    《中国丛报》《教务杂志》《美国东方学会会刊》《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中国文学》

    略论《元史》在朝鲜王朝的影响

    张光宇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官修《元史》东传至朝鲜王朝,不仅成为明、鲜两国"宗藩体系"正式确立的重要象征,且朝鲜君臣大多自觉从中获取资治之道和理政经验.《元史》客观上对朝鲜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反观朝鲜王朝对《元史》"受容"和"回应"的"过程",有助于对中国典籍在朝鲜半岛传播的方式获得相对深入的理解.

    《元史》朝鲜王朝文治主义《高丽史》

    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的"蛾眉""断肠"诗语接受研究

    杨操邱美琼
    146-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自《诗经》以来逐渐形成了 一些具有继承性且复现率极高的典型意象和诗语,如松浦友久在研究唐代诗学时所论及的"断肠""蛾眉"等典型诗语意象.学界从诗语使用得失来探讨诗歌作品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像松浦友久这般极尽全力来梳理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某一诗语的形成历程及其他,并且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概括的学者是极少的.作为日本唐代诗学研究专家,他运用跨学科交叉方法探讨了中日古典诗歌对"蛾眉""断肠"诗语的不同接受态度,以比较诗学视野和极强的诗歌理论功底,挖掘出了中日古典诗歌对同一诗语接受态度的差异及背后原因.

    松浦友久中日古典诗歌"蛾眉""断肠"接受

    中国近代与西方法学知识对接的经过——以法学家徐谟为切入点

    张群赵梓晟
    15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五大臣出洋考察伊始,中国法律近代化便逐渐拉开帷幕.随着变法修律的持续与深入,西方法学知识源源不断传进中国.在中西方法学知识的对接过程中,法学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考察民国时期法学家徐谟在法学研究、司法实践和外交工作中的系列作为和重要贡献,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并不是单纯地学习西方,也在一定程度参与和推动着世界法学和法治事业的进步.

    法学知识徐谟司法经验国际法

    公权还是私利:中产阶层业主抗争的实践样态与本质诉求

    闵兢许加明
    170-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规模城市改造和住房商品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业主抗争"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日益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从"冲突一阶层"视角来看,中产阶层业主抗争与以公共权益维护为旨向的"业主维权"具有本质上的诉求差异.通过对中产阶层社区业主抗争行动背后的主观意志和目标导向的检视,可以发现其隐藏在"反应性诉求"外衣下的"竞争性诉求"的内核,而"分利集团"才是抗争业主群体的本质属性.其抗争争取的是个人私利,而非业主的公共权益,甚至他们对"私利"的争取是以牺牲"公权"为代价的.对于中产阶层业主抗争实践的分析,有助于在对中产阶层的社会稳定功能寄予厚望的同时保持审慎的理性.

    中产阶层业主抗争竞争性诉求分利集团

    我国非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基础与路径

    储琰高广智
    183-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一种类型,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重要意义.但从公共物品角度看,它不完整具备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是处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中间地带".我国公共服务领域正处于两类公共服务需求交融叠加的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在进行中,非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加.聚焦于发展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原因、基础和路径等问题,从收入、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分析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前提,可以通过"分步走"战略方式分阶段、分重点推动实现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为提高世界人类发展指数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非基本公共服务人类发展指数(HDI)健康教育

    东亚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探析

    郭佳楠赵姗
    196-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迭代,显著提升了人类福祉,同时也催生了诸如操纵、"黑箱"、歧视、隐私、责任困境等伦理问题.人工智能伦理作为科技伦理的一部分,成为全球科技发展与治理的前沿议题.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在人工智能的政策与伦理准则、学术性认知与地方实践、流行文化方面进行技术工具范畴与合作伙伴关系范畴的布局与探索,明晰了女性客体化、拟人化工具悖论与"反社会"技术等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问题,为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与发展提供了国际镜鉴.中国应吸取其有益经验,立足国情推进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机协同与进化,为中国人工智能伦理规制研究提供建言.

    中日韩人工智能政策伦理学术性认知与地方实践流行文化

    论鲁迅的科学论思想

    李醒民
    21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虽然是文学家,但由于他是学科学、技术和医学出身的,加之又是名副其实的思想家,因而对科学问题比较关注.围绕他早期的数篇科学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包括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对科学的本性和方法的理解和阐释,对科学功能的褒扬和对反科学的抨击,对曲解和滥用科学事实和理论的抵制和针砭展开论述等,可以窥见他对于科学的认识、态度或科学论思想.

    鲁迅科学科学论

    如何面对他者?——读芮沃寿《中国历史中的佛教》

    孙守飞
    227-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汉学家芮沃寿的《中国历史中的佛教》,以一种他者的目光,考量了印度佛教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采取了一种历时性模式,并将中国的文化视为一种连续性整体.而跟随着芮沃寿的目光,读者可以明了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及其被中国化的种种是非得失.如果离开了佛教这一他者的深度参与、构成和塑造,中国的文化和文明的整全性则是不可能的.而如何对待佛教这一异质的他者,则在方法论上向既有基础和立场提出了严肃挑战.

    历史性模式连续性整体佛教中国化

    "白话文百人百论"十九 白话文百人百论之:周梦蝶、余光中、洛夫

    李春阳
    239-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