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绥化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绥化学院学报
绥化学院学报

田军

月刊

2095-0438

shxyxb@vip.126.com

0455-8301079

152061

黑龙江省绥化市黄河南路18号

绥化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概括为:追寻科学理念,探索学术真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大学精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

    郭文斌马晓娟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刊出的225篇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核心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理论成果丰富,但核心作者之间研究领域关联性小;研究内容逐渐多元化;研究者对残疾人的研究时域由被动的受助者向积极参与的主体转变。未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应明确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完善康复组织体系;落实就业扶持政策。

    残疾人事业发展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十四五"期间残疾人康复需求发展现状分析

    贾枫于妍张文帅马新烨...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是维护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构建健康中国的关键,也是提升残疾人社会地位、改善生活状况、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全文主要阐述了当前中国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发展状况,发现并总结了"十四五"期间中国残疾人在康复服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缺陷,为推动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高质量均衡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残疾人康复服务康复需求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课程:内涵意蕴、实践样态及建设路径

    杨晓萍孙靖雯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前融合教育课程是学前融合教育理念走向实践的关键环节,对于促进全体幼儿发展,推动我国学前教育普惠高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学前融合教育课程建设面临课程设置不适宜、课程实施缺少教师专业化支持、课程评价单一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课程的发展路径:转变传统课程观,提高学前融合教育课程的适宜性;大力培养融合教育师资,构建专业化学前融合教师队伍;注重个性化调整与评估,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学前融合教育融合课程建构幼儿园课程

    融合学校环境中ASD学生的社会参与研究——以大连甘井子区14所学校为例

    于松梅梁芷宁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研究融合教育下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学生的社会参与状况,文章综合采用了同伴提名、社会网络分析和问卷等多种方法,对17名ASD学生与17名匹配的典型发展学生进行了同伴接纳、互惠友谊、友谊质量以及社会网络中心性等项目社会参与指标的测量。研究结果表明,与典型学生相比,ASD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受到的接纳程度较低,更容易遭受同伴的拒绝,且在班级社会网络中往往处于边缘和孤立的地位。他们拥有的朋友数量较少,且友谊呈单向、不对等性,但友谊质量总体并不亚于对照组学生。此外,他们的孤独感也相对较高。文章还对ASD学生社会参与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引发孤独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为ASD学生融合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研究启示。

    孤独症谱系障碍融合教育社会参与

    本刊声明

    22页

    融合教育中的校长角色

    田思峰王兵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普通学校推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校长角色至关重要,深刻影响着融合教育的实践效果和质量提升。校长需要成为融合教育的理念推行者,认同融合教育观,促进融合教育理念在学校的传播;校长需要成为融合教育的行政管理者,变革普通学校制度,组建融合教育团队;校长需要成为融合教育的实践引领者,给予教师各种实践支持,推进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等的实践创新。

    融合教育校长普通教育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弥合"普—特"心理距离强化融合教育心理基础

    邓心语阳泽
    26-2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弥合普通人群与特殊儿童的心理距离是融合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普通人群与特殊儿童的心理距离表现为社会群体对特殊儿童的污名、普通儿童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排斥等,这些心理距离会弱化特殊儿童的班级参与、制造学习缺位、恶化心理健康。要弥合普通人群与特殊儿童的心理距离,应强化对融合教育及残疾人的社会舆论支持,努力改变普通儿童家长的自我中心态度,大力提升普通学校教师的融合教育胜任力,优化普通儿童对特殊儿童的社会认知等。

    心理距离融合教育心理基础

    融合教育本土实践的审思——儒家正义观的视角

    周龙婵柳谦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合教育是正义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旨在实现残疾儿童的教育正义。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独特正义观和价值实现的方式,并进而影响着本土的融合教育实践。儒家正义观以性善论为人性基础,"仁"、"礼"和"义"为主要特征,其体现出的平等、仁爱、差异和公共善,与融合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的融合教育实践,表现为:内在道德对外在制度的遮蔽,差序等级对权利观念的消解,实质正义与绝对正义的矛盾。我们应该以现代理念对儒家正义观进行重新诠释和阐扬,发扬"以人为本"的仁爱观,将公民道德注入"礼"的秩序之中,注重法治与"义"之间的互补与平衡,促进融合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实践。

    儒家正义观融合教育随班就读本土实践

    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与特殊幼儿同伴交往探析

    刘子一程绍仁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合教育持续推进,一些特殊幼儿进入融合幼儿园接受教育。游戏作为学前阶段的主要活动,文章对幼儿游戏时的同伴交往进行探析,研究者发现特殊幼儿在与普通幼儿交往时存在以下困境:自主游戏难参与;集体游戏难融入;游戏过程难维持。为了解决以上困境,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提出以下解决路径:提升专业素质,发挥教育机智;普通幼儿领头,营造互助氛围;调整班级活动,创设交往机会;发挥家庭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融合教育同伴关系同伴交往能力

    司法场域中聋人语言权利的保护:困境与对策

    李佳琪黄丽娇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聋人由于生理的特殊性,难以使用有声语言进行无障碍交流,很多情况下需要通过手语沟通。在司法场域中,聋人和司法人员之间语言上的沟通障碍是存在的客观事实。为彰显法律的正义,保证司法的客观公正,聋人在司法场域中享有的语言权利需要采取特殊措施予以保障,文章探讨了司法场域中聋人的语言权利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司法场域聋人语言权利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