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科技
食品科技

王海清

月刊

1005-9989

shipinkj@vip.163.com

010-67913893;83557685;67914382-227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内大街316号京粮大厦

食品科技/Journal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轻工类核心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来源之一,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目前,在食品行业中已成为发行量和影响力很大的专业性刊物,刊物内容涉及产业动态、食品研究与开发、食品化工、国外信息等,信息量大,内容新颖,时效性和实用性强,主要面向食品、农业、商检、科研、高等院校等领域中从事相关行业的广大读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响应面法优化果胶酶辅助提取杨梅花色苷工艺研究

    聂铭陆胜民王阳光王璐...
    194-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果胶酶辅助提取杨梅花色苷的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实验,以花色苷含量为评价指标,确定果胶酶浓度、pH值、提取温度、料液比的最适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响应面法对果胶酶辅助提取杨梅花色苷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表明,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果胶酶浓度为0.06%、pH值为3、提取温度为39℃、料液比为1∶30 g/mL,在此条件下杨梅花色苷的提取量为4.37 mg/g.

    杨梅花色苷果胶酶辅助提取响应面法

    响应面法优化杜仲雄花多酚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邢敏费鹏史恩聪俞雅萍...
    201-207,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超声辅助乙醇从杜仲雄花中提取多酚化合物,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利用Fenton反应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以及DPPH比色法分析杜仲雄花多酚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 表明,杜仲雄花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30 g/mL、超声时间1.9 h、超声功率300W,该条件下多酚提取率为17.32%.抗氧化试验表明,0.5 mg/mL的杜仲雄花多酚对·OH、O2-·和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72.01%、32.33%、85.33%.可见,杜仲雄花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杜仲雄花多酚超声辅助提取法响应面优化抗氧化活性

    无溶剂微波萃取法提取野菊花精油及化学成分分析

    滕云
    208-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无溶剂微波革取法(Solvent-free microwave extraction,SFME)提取野菊花精油,考察了料液比、浸泡时间、微波功率和萃取时间对野菊花精油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Chromatograp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精油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 表明:野菊花精油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l∶5g/mL、浸泡时间3h、微波功率600 W、提取时间50 min,精油得率达到0.2161%;SFME提取的野菊花精油经GC-MS检测分析出化学成分121种,主要为单帖类含氧化合物(38.25%)和倍半萜烯烃(28.59%),相对含量较多的化合物是右旋樟脑(12.01%)、甲位侧柏酮(6.95%)、Cubebene(6.05%)、反式石竹烯(4.09%)、冰片(3.93%)、乙位侧柏酮(3.72%)、A-长叶蒎烯(3.67%)和乙酸龙脑酯(3.50%).

    无溶剂微波革取法野菊花精油气相色谱-质谱法化学成分

    槟榔干鲜果挥发油成分及抑菌活性分析

    王燕刘书伟张田田侯亚楠...
    215-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槟榔鲜果和干果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其抑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槟榔挥发油,并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成分及滤纸片扩散法测定其抗菌活性.结果 表明:鲜果和干果挥发油提取率分别为0.0065%和0.0404%,从中均鉴定出26种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7.10%和97.98%,鲜果和干果挥发油中有20种共有成分;鲜果和干果挥发油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4%)分别为十六烷酸(46.9%)、亚油酸(13.49%)、6-十八碳烯酸(11.60%)、肉豆蔻酸(6.82%)、棕榈油酸(4.27%)等及十六烷酸(49.12%)、亚油酸(18.14%)、反油酸(7.64%)、十五烷酸(6.11%)、肉豆蔻酸(4.00%)等,二者均以有机酸类化合物为主;槟榔鲜果和干果挥发油对4种供试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抑菌活性均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其中同质量浓度的鲜果挥发油抑菌活性优于干果且抑菌效果存在剂量依赖性.该研究结果为拓宽槟榔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槟榔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化学成分抑菌活性

    人面子树皮单宁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覃肖依郑燕菲蓝亮美
    22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充分利用人面子树皮资源,对人面子树皮单宁提取工艺及稳定性进行研究.以人面子树皮为研究对象,考察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对人面子树皮单宁得率的影响;探讨光照条件、糖类、氧化还原剂对单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人面子树皮单宁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7%、液料比20 mL/g、提取时间27 min、超声功率360 W,在该提取条件下其单宁得率达1.77%.光照、糖类物质、氧化还原剂均影响人面子树皮单宁稳定性,人面子树皮单宁应避光保存,人面子树皮单宁对还原剂比氧化剂条件稳定.

    人面子单宁提取稳定性

    水飞蓟果托黄酮对小鼠抗疲劳功效的研究

    王奇冯大志查恩辉孙晶...
    229-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水飞蓟果托黄酮对小鼠的抗疲劳效果.方法:将昆明系小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二十八烷醇)和果托黄酮低剂量组(50 mg/kg)、中剂量组(100 mg/kg)和高剂量(200 mg/kg)组,每组10只.按0.1 mL/10 g剂量进行灌胃处理28 d.试验周期结束后,测量各组小鼠的体重、负重游泳时间、血乳酸(BLA)含量、血尿素氮(BUN)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力,以及肝糖原(LG)和肌糖原(MG)含量,采集骨骼肌和心肌组织进行切片观察.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果托黄酮各剂量组4个试验周期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中、高剂量组可极显著降低小鼠运动后的BLA和BUN水平,提高LDH活性(P<0.01),提高LG和MG的储备量(P<0.01);通过石蜡切片观察结果可知果托黄酮对小鼠骨骼肌和心肌组织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水飞蓟果托黄酮具有抗疲劳和保护因疲劳造成的骨骼肌和心肌损伤的功效.

    水飞蓟果托黄酮抗疲劳小鼠骨骼肌心肌

    玉米湿饼中醇溶蛋白的提取及其特性分析

    郭翎菲
    234-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玉米淀粉加工过程中生产的玉米蛋白湿饼为原料,乙醇溶液为提取剂,提取玉米醇溶蛋白.以得率为指标,最优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5%、料液比1∶11、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60℃,此时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率为73.91%,纯度为92.59%.对提取所得的玉米醇溶蛋白的特性进行分析,并与原料玉米蛋白粉和商品级玉米醇溶蛋白的特性进行比较评价.玉米醇溶蛋白的持水性低于原料蛋白粉和商品级醇溶蛋白,其持油性高于原料蛋白粉,仍低于商品级醇溶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的乳化性与原料蛋白粉相同,其乳化稳定性最优.玉米醇溶蛋白流动所需的应力最小,稠度系数最低.玉米醇溶蛋白与原料蛋白粉相比其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减小,β-转角结构增加;与商品级醇溶蛋白相比,α-螺旋、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在同一水平,β-折叠含量较低.

    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纯度特性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辛烯基琥珀酸糯玉米淀粉酯的弱水解工艺

    孙梦雯丁侠英李淳雄王亚娟...
    242-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了辛烯基琥珀酸糯玉米淀粉酯(OS糯玉米淀粉)的弱水解工艺.先分别考察了4个单因素(温度、水解时间、碱浓度和水/甲醇比例)对水解产物中总OS含量的影响,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确定产物中的OS含量,然后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优化OS糯玉米淀粉的弱水解工艺,以选择最优的工艺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所选因素均会影响水解产物中总OS含量,各因素对水解效果的影响顺序为:温度>碱浓度>水/甲醇比例>水解时间.同时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发现:高温(60℃)、高碱浓度(2.00 mol/IL)会破坏淀粉的链段.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时间、碱浓度和水/甲醇比例分别为33.60℃、8.36 h、1.49 mol/L和19.50%时,OS糯玉米淀粉水解产物的最大理论总OS含量为0,且验证实验证实总OS含量为0,说明响应面法优化有效,该条件即为OS糯玉米淀粉酯弱水解的最优工艺.

    辛烯基琥珀酸糯玉米淀粉酯弱水解总OS含量响应面

    食品功能组分对淀粉类食品升糖指数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红岩曹际娟胡冰朴永哲...
    250-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的饮食结构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正在慢慢发生改变,饮食的精细化和运动量减少使得与代谢相关的慢性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积极有效的饮食干预是预防和控制上述疾病的有效途径.大量研究发现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对保持身体健康和降低血糖水平有突出的作用,低升糖指数食品也成为近年来食品研发领域的热点.文章综述了最近几年,有关于食品组分对淀粉消化速率以及淀粉类食品血糖升糖指数影响的研究现状.研究表明,向淀粉类食品中添加植物多酚、膳食纤维、多糖以及淀粉酶抑制剂能很好地抑制淀粉类食品消化速率,从而达到降低淀粉类食品餐后升糖指数的目的 .旨在为低升糖指数淀粉类食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依据.

    升糖指数淀粉消化速率功能组分

    热处理温度对豌豆淀粉结构变化与消化特性的影响

    曹征南王超李素芬刘建福...
    25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热处理对豌豆淀粉消化行为的影响,利用挤压机将豌豆淀粉分别在100、150、200℃条件下进行热处理,并以未热处理豌豆淀粉为对照,研究不同挤压温度对豌豆淀粉的结晶、糊化以及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温度的上升,豌豆淀粉的结晶度显著降低,由原来的C型结构转化为A型结构;随着温度的上升,淀粉的各糊化黏度值以及衰减值呈下降趋势,其峰值时间以及糊化温度则呈上升状态(P<0.05),热糊稳定性以及熟化度逐渐升高,但其内部自由水含量下降且回生值逐渐下降;随着温度的上升,淀粉糊化的初始(To)、峰值(Tp)以及终止(Tc)温度呈上升趋势,而其焓值(△H)却下降,当温度上升到200℃时,淀粉的糊化吸收峰以及双螺旋结构消失;随着温度的上升,淀粉的快消化(RDS)以及慢消化(SDS)淀粉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抗性淀粉(RS)的比例明显上升(P<0.05).

    豌豆淀粉热处理结构消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