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培富

双月刊

1000-5935

xbw1@sxu.edu.cn;xbw2@sxu.edu.cn

0351-7018311

030006

太原坞城路92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学术创新,质量第一”的原则,紧密追踪学术前沿,高度关注学术热点,对于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具体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成果,不受栏目限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可持续性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行动

    贺东航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持续性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值得重视.以往研究往往忽视了这一关联,但实际上,可持续性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高质量发展的进阶版本,表现为经济社会研究主题的相互联系.中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聚焦于数字经济、消费经济、绿色经济与对外经济等方面,在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则从教育、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区域协调等方面切入,使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显著提升.尽管面临外部环境干扰、社会公平和生态保护体系等挑战,未来中国仍将致力于通过多元路径如创新驱动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行动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

    新时期先锋作家的历史叙事及其语言哲学

    赵黎明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学转向"衍生的文本主义和叙述主义,曾对当代小说的历史叙事产生过巨大冲击.文本主义强调文本的唯一性,主张以文本取代实存,这种认识为当代作家进行历史与文学的间性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叙述主义强调叙述的优先性、对话性和解释性,也为其消弭故事的实在性、突出话语的主体性提供了思想便利.为了颠覆史源中心观、历史进步观等元叙事结构,先锋作家也采取了一些其他形式主义手段.当代历史题材创作领域的这些探索,其思想资源主要来自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因而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质.对于这场文学试验,应该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一方面要肯定其为历史文学带来的新气象,另一方面也要警惕绝对文本主义可能带来的虚无主义危险.

    新时期先锋作家历史叙事语言哲学文本主义叙述主义

    资本下乡与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发展

    刘文祥王成珊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下乡在新世纪乡村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从目前来看,绝大部分乡土书写者都有意无意地忽视、排斥、批判资本下乡的现实,甚至认为资本下乡是乡村的终结,这使得乡村新经验并没有被及时处理和吸纳,不利于乡土小说的发展.不能仅仅将资本下乡当作一个事件,如果放置到乡土小说现代性进程中来看待,它也为我们理解新世纪乡土小说的症候及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路径.资本下乡使得乡土书写和乡土社会结构之间形成了较难处理的紧张关系,也很容易将作为思想传统的乡村问题脱域化、现实化,带来乡村书写边界、知识分子与农民关系等的调整,并弱化乡土小说的地方色彩.资本下乡是乡土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我们重新检视乡土小说的发展、转换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写作视点和方向、营造个性化的乡土写作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资本下乡新世纪乡土文学乡土小说

    "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的嬗变——以韩少功、贾平凹、张炜为中心

    尹林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0 年代初,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文坛产生了《乔厂长上任记》等典型文本.但随着文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先前的"舌战群儒"和"过关斩将"等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深入描写变革的需要.此时,宗族观念作为改革的难题被重视起来,农村和地方的资源也被作家越来越多地汲取.随着传统伦理和文化开始被正视,人性被放置在历史中进行考量,人心变革书写开始更多地取代政策、体制变革的书写.外部变革渐渐成为背景,而"人"作为主体越来越被关怀.在这个过程中,以韩少功、贾平凹、张炜为代表的作家悄然完成了从"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的过渡.

    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文学转型

    语境与人工智能

    魏屹东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语言的人类是语境化的,因而人类产生的一切知识无疑也是语境化的.事物和行动的语境性在哲学和语言学研究中已受到了重视,形成了关于世界假设的语境论、科学语境论和认识的语境论等.而在哲学和语言学之外,特别是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语境的作用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于人们建构通用人工智能很不利.实际上,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专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语境进行建模和推理,因此,需要阐明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中语境的含义、语境中的多智能体建模和推理,以及人工主体的语境性与组合性的关系.

    语境语境性人工智能认知科学适应性表征

    论智能行为的演化——从激进生成认知的视角看

    黄翔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动物心灵和认知的自然化理解需要同时给出两个说明:(Ⅰ)动物与人有哪些心灵与认知能力;(Ⅱ)人的心灵与认知能力在哪些方面不同于动物的心灵与认知能力.在进行这两个说明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两种陷阱:一方面,超智能主义陷阱将民间心理学用来言说人类认知能力的概念(如表征、信念、意识等)滥用于动物认知,从而使得在对(Ⅰ)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容易将隐喻当成实在性的描述;另一方面,极端物理功能主义陷阱将动物与人共有的神经系统对外在刺激的因果功能反应能力赋予了过多的说明力,从而使得在对(Ⅱ)进行说明时面临说明鸿沟或"难问题".文章通过区分人类认知演化过程中的四种智能行为,论证了激进生成认知在给出上述两个说明时可以成功地避免这两种陷阱,并且优于目的论语义学.

    动物智能超智能主义目的论语义学表征主义心灵的演化

    文学《庄子》在19世纪英语世界的建构

    于雪棠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 世纪英语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叙述,在早中期采用了《四库全书总目》经、史、子、集的整体框架,再辅以西方文体分类,在这一叙述结构中,归属子部的《庄子》,其文学特性长期没有受到关注.19 世纪晚期,巴尔福《庄子》英文全译本的译序和翟理斯的《古文选珍》对《庄子》的文学特性做了阐发,嘎伯冷兹深入分析了《庄子》的语言形式,伴随着"文学"从"文献"中的分离,文学的《庄子》最终得以确立.

    《庄子》《四库全书总目》西方文类19世纪英语世界文学建构

    大美自然:庄子与爱默生自然体验的审美会通

    贾学鸿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词意义的交集是跨文化思想共性研究的基石.宇宙自然和天地大美是美国哲学家爱默生的散文与中国道家经典《庄子》论美的焦点.爱默生的《论自然》把世界万物的构成之法界定为Beauty,并认为自然之美是宇宙的一种表达.《庄子》则表述为天地大美,与道家的核心范畴"道"紧密相关.在中国文化中,汉字"美"作为天地之象有其文字学基础,"美"的字形最初即象征预示吉凶的自然天象.文章通过词语溯源和文本的对比分析,辨析出汉字"美"的初始意义、《庄子》大美的深层意蕴与爱默生作品中Beauty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并通过梳理书中对大海、丛林、时序、季候、晨曦、荒野等自然事象的书写和体验,总结出两部典籍的作者从大自然中悟出博大、和谐、光明、超越的审美属性,使精神获得提升.《庄子》阐释蕴藏于自然事物中的道性,借助的是寓言故事;爱默生的自然意象书写,表达的是对自然中隐匿的精神之我,即"超灵"的体悟.充满诗意的形象化语言,成为中美哲人穿越性精神交会的媒介.

    宇宙之美庄子爱默生初始词义意象表达思想交织

    中国共产党革命英雄史诗的建构——以"长征"概念流变为中心的考察

    俞凡文爽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传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部革命英雄史诗.考察"长征"概念流变的过程,发现其经历了概念的最初形成、革命英雄史诗的早期建构、从"长征"到"新长征"的现实重构以及向经典革命精神的回归四个过程.面对争取国际支持的现实需要,"长征"以其强烈的故事性和悲壮的英雄主义叙事特色成为中国共产党着力向外界推出的重要概念,继而成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的一个独特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征"概念被通过多种手段大范围传播,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精神象征.面对不同的时代要求,"长征"的目标也在随之变化,长征永远在路上.

    长征革命英雄史诗长征精神新长征

    从独立到"左转":徐铸成走向中国共产党的步履

    樊亚平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进入新闻职业领域一直到 1948 年前,徐铸成一直恪守"独身主义"和"超然于党派"之原则.1948年初,他却突然放弃其恪守的原则,开始了"左转"和走向中国共产党的步伐.从表面看,这一转变似乎出于时局变化下的不得已,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徐铸成"左转"实为具有历史必然性的选择;其"左转"表面看有点突然,但若放在其新闻生涯的整个过程来考察,放在其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认识与态度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其实并不突然,而是有一个认识和态度逐渐转变的过程.具体来说,徐铸成对国民党的认识与态度经历了从赞扬、拥护到不满、批评,再到失望、绝望的转变过程;对共产党的认识与态度经历了从敌视、误会到逐渐了解、有一定程度的好感,再到认识逐渐加深,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情感接受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徐铸成曾倡导和支持"第三条道路",但随着"第三条道路"的破产,他最终认识到,走向中国共产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领导,既是他自己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选择"左转"、走向中国共产党.

    徐铸成国民党共产党"第三条道路""左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