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影响评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杨三明

双月刊

2095-6444

sxhs@cnki.net

023-67708865

401147

重庆市渝北区冉家坝旗山路252号

环境影响评价/Jour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需求与学科发展建议

    秦昌波陆文涛熊善高路路...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有力支撑。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需求,从减污降碳、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治理、陆海污染治理、跨介质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环境健康风险防范、城乡环境治理、环境治理现代化及数字生态环境 10 方面梳理了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并就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产学研用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建议,以期为中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南。

    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需求学科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体系和路径研究

    刘磊李晓举郭二民隆重...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发展至今已有 40 多年,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广义的环评体系包括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环评、战略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和区域评估。各项制度既有侧重,又有共性,形成了完整的环评制度体系,共同构建了源头预防体系的基础性和主体性制度,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体系之一,对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照建设美丽中国的 6 方面 23 项任务要求,根据环评各项制度的定位与重点,研究形成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环评制度体系和实施路径,并提出完善环评源头预防体系和强化环评体系技术支持的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美丽中国建设制度体系实施路径

    清晰划分权责 推进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

    吴鹏王伦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是推动排污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及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改善的有效手段。当前,排污许可"全覆盖""一证式"管理基础基本建立,但仍存在固定源环境管理不够精细、事中事后监管相对薄弱等短板,面临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核心地位仍不够明晰、排污单位环保意识与守法意愿不强、公众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等多方面的挑战。聚焦问题导向,本文提出政府监管责任、排污单位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和公众监督责任的落实与推动路径,助力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

    排污许可环境主体责任依证监管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

    构建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基础的非现场执法体系的建议

    庄思源吕晓君刘健高雷利...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非现场执法是生态环境执法领域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执法"的必经之路,是现阶段非现场监管模式不断演化的必然方向。研究分析了污染源非现场监管向非现场执法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自动监控设备管控边界不清、非现场执法顶层设计不完善、多维度电子数据证据体系未形成等问题,并对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基础的非现场执法体系构建提出如下建议:区分自动监控与自行监测的关系,明晰自动监控的管控边界;制定非现场执法实施方案等文件,完善顶层设计;建设全国非现场执法系统,实现统一的技术载体;完善非现场执法多维度电子数据证据体系,提升证据证明力。

    污染源自动监控非现场监管非现场执法

    我国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进展评估及政策展望

    解瑞丽柴麒敏
    24-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新篇章。在系统梳理我国围绕源头防控、重点领域、环境治理等多领域,区域、省级、城市、产业园区等多层次取得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进展及成效的基础上,针对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强减污降碳政策融合和协同机制创新、加强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技术路径创新、深化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示范、强化减污降碳协同财政金融支持、构建多层次减污降碳综合评价考核体系等建议,为持续强化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提供支撑,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及"双碳"战略的落实。

    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我国省级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

    贾真李晓亮李婕旦王青...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动力工具,也是美丽中国建设达到较高水平的显性标志。本文以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为主题,采用主题框架模型,构建了省级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了法治化程度、体制机制健全度、制度完备度、体系有效性、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社会与公众参与能力 6 项二级指标和 18 项三级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建立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开展了省级层面的指数实证评估;通过分析发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存在区域间、领域间差异与不平衡,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美丽中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指数

    草地灌丛化成因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朱二雄王金洲薛华徐靖...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剧,草地灌丛化现象愈加普遍,已发展成全球性问题,是如今草地环境学、草地生态学、旅游学、土壤学、畜牧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本文分别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总结了草地灌丛化的潜在成因,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草地灌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一步总结了草地灌丛化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潜在途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研究成果对我国履行"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和实现到 2030 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草地灌丛化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过度放牧

    重庆市农村黑臭水体特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丁佳佳刘婷何轶杰邓伟...
    44-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民生事项。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农村黑臭水体分布情况、水体类型、污染成因等现状分析,发现重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仍存在治理任务重、联动机制不健全、长制久清难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对策建议重庆市

    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研究

    王超张月安贝贝张秀...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根据重庆市近十年生态环境质量数据与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构建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分析模型,探究各要素环境质量与人口、经济、交通、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等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识别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新时期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

    基于SBM模型的重庆碳市场效率评价

    吴丹陈道平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构建碳市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超效率SBM模型从总体和区县两个视角对重庆碳市场效率进行了评价,获得了重庆碳市场及各区县参与碳市场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显示,总体上重庆碳市场的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基本能够达到有效,但规模效率能够达到有效的年份较少。重庆各区县在参与重庆碳市场交易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效率改进空间,不同区县参与碳市场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重庆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碳市场市场效率SBM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