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数学教学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数学教学通讯
数学教学通讯

陈贵云

月刊

1001-8875

023-68252193

400715

西南师范大学校内

数学教学通讯/Journal SHUXUE JIAOXUE TONGXU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撰稿指南

    2页

    比赛场域下的中学数学教师说题内涵及策略——以2023年高考数学新课标Ⅰ卷第22题的说案设计为例

    吴光潮
    3-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教研比赛场域下的说题活动,能有效展现说题教师优良的数学专业素养和较高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文章以2023年高考数学新课标Ⅰ卷第22题的说案设计为例,借"题"发挥,品读高考真题,深度剖析说题结构、说题设计及说题策略,揭示素养导向下教师教研比赛中说题的内涵及策略,助推落实学科育人和中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教研比赛说题策略高考真题品读专业成长

    落实"四翼"考查要求 助力创新人才选拔——202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卷部分试题评析

    雷波孔小琼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卷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创新试卷结构设计,深化基础性考查,突出思维能力考查,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继续在反套路、反机械刷题上下功夫,创新人才选拔,引导教师转变教学重点,从解题技巧总结转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命题风格试题评析

    中学数学标准差的理解与教学重构

    吴家全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对标准差理解不深刻的现象,从标准差的历史发展、内涵,以及整合中学数学教材的角度,重构课堂教学,以使学生厘清标准差的内涵,深刻认识标准差的作用.

    中学数学标准差教学

    基于STEM的高中数学建模素养培育框架研究

    何定彦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标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要求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贯穿整个高中数学教学.自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水平仍然不理想,教师的数学建模教学也不如意.数学建模问题通常涉及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强调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和学科内部的模块整合.基于STEM教育理念,学校可以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高中数学建模素养培育框架,从而推动数学建模教学的落地实施.

    数学建模STEM教育课程框架

    高中数学考试题与教材习题双向融通的实践与思考——以立体几何考试题讲评课为例

    王一棋胡腊梅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利用新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研究者以本校月考中的立体几何考试题为例,阐述直观想象素养如何贯穿教材习题并"走"出教材,以及考试题与教材习题如何做到双向融通.

    教材习题考试题立体几何直观想象

    基于GeoGebra运用的数学教学设计——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为例

    高婷李祎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GeoGebra软件是探究数学、培养学科素养的重要教学工具.在中学数学中,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GeoGebra软件在数学教学中的便利性.在发现和验证猜想的过程中,注重GeoGebra软件的多元表征功能和动态演示功能,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GeoGebra软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代数与几何

    聚焦问题驱动 发展数学素养——以"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为例

    游婷婷
    2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学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必备品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有效问题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以此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问题驱动数学能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抓住概念本质 促进深度学习——以函数概念教学为例

    庄后伟
    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其贯穿高中数学教学始终.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练习"模式,着重引导学生从概念引入、理解、运用等环节探析概念的本质,促进深度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数学概念本质深度学习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以生为主"的复习课堂构建——以齐次化教学为例

    卢象鹏
    33-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齐次化教学实录为例说明如何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中坚持"以生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反复试错纠错、构建知识系统、课后独立反思,经历观察、试错、类比、归纳、总结的数学思维过程,以此缓解"听得懂、不会做"的窘境,提升复习课课堂效率.

    以生为主复习课齐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