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战线
思想战线

王文光

双月刊

1001-778X

sxzx@ynu.edu.cn

0871-5031473

650091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

思想战线/Journal Think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追踪学科前沿,突出边疆民族特色,推动学术创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体意蕴探析

    沈江平武磊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带领各族人民历经百余年奋斗探索出来的一条现代化道路,内含建设真正生命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生成于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起底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倡导与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以民族共同进步为最高价值追求,强调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命运与共和普遍交往为基本纽带,标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指向和必然趋势,实现了对西方共同体的扬弃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共同体思想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给养,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的当代继承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生命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数字党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路径探索

    热合木江·沙吾提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数字党建的概念是其发展的逻辑起点,数字党建是数字技术与党的建设的深度融合,是在利用数字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党建工作理念革新、党建决策科学化、党务工作自动化,是党建工作在数字时代所做出的主动改变.而探索数字党建的底层技术支撑是其发展的必要科技保证,数字党建系统架构包括硬件层、大数据层、云计算层、应用层、显示层、用户层等六个层级,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中国共产党只有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才能在数字时代的社会环境下更快地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由数字技术支撑的数字党建所推动的中国式现代化,其实现的政治保障在于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实现的组织保障在于优化政府治理效能,实现的人才保障在于提高党员干部质量.

    数字技术数字党建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卡夫丁峡谷理论的中国实践

    黄秋生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确认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来的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避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化解了紧张对立的人与自然关系,擘画了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它借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成果,吸收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既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又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破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西方中心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出西方式现代化困境提供了新的选择.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对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是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实践确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卡夫丁峡谷理论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干部政策历史演进、范式转换和基本经验——基于181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徐增阳罗添仁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民族干部政策作为培养和造就民族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是建设高素质民族干部队伍的根本保障.基于政策范式理论视角,对1949-2021年间涉及民族干部政策的181份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民族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经历了政治吸纳、政治稳定、政治认同三种政策范式的转换,体现出吸收式培养与适量配备、选拔式培养与规范配备、锻炼式培养与科学配备三个不同阶段的政策特点,蕴含着独具特色而又极具成效的基本经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采取形式灵活的政策实践方式.目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未来还需要继续完善民族干部政策,推动族际政治整合,建构持续、稳定的国家认同.

    民族干部政策历史经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认同

    "干小事":大凉山诺哈村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分工与象征支配

    黄志辉杨卓青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性之间的社会分工,常以意识形态领域的象征关系为前提.社会学者用"象征支配"解释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的那些难以辨识、表面温和、实际隐蔽的支配形式,并说明女性对于权力的"误识""同意"和"共谋"如何消解其能动性.大凉山诺哈村将男人"干大事"、女人"干小事"这一普遍性话语内化为性别分工的标准,其中涉及土地、家务和仪式生活中的诸多日常劳作.然而,所谓"事"之大小,实则是象征性分类与支配方式的话语表述,虽然女性承担了更为繁重的日常劳作,却在事功价值分类体系中处于低位状态,并进一步渗透进了社会结构与日常习性之中.唯有经由意识和实践结构的双重变革,才能改变象征支配形式并深化性别平等.

    象征支配性别分工"干小事"

    润物有声:中缅北界盐的流动与社会关联研究

    高志英王焕瑜
    5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首先在于彼此互为存在的前提,或拥有彼此在繁衍、生息中不可或缺之物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在中缅北界各地理单元与民族间,因盐资源禀赋的不均性,长期存在着跨区域、跨族际与跨国界的流动,从而将各族嵌合于盐的生产、流通与消费链中,并衍生出多重社会、文化意涵,从而形成了以盐为媒介的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中缅北界各族对盐的认知与实践的跨学科考察,可揭示盐以其流动而在多民族区域社会联结中的多重功能,并呈现基于盐的无声滋润而使其多个文化主体不断在融入区域共同体历程中所激发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心声的多样化表达,旨在为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田野个案.

    中缅北界盐的流动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认同

    中世纪早期波斯地理文献中的西南丝绸之路

    姚继德纳绍骞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世纪时期波斯地理学文献的代表著作《世界境域志》和《奇异志》对西南丝绸之路有丰富而有趣的反映.基于波斯语、阿拉伯语、中古汉语、古缅语、彝语材料的词源学比较显示:西南地区的三个关键地名在中世纪波斯地理学文献中可以被比定为"徒里拙""蒙舍""蛮",对应着唐代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骠国、南诏和东蛮.除波斯文地理文献外,大量的汉文史料和阿拉伯文史料也显示:波斯商人至少在公元10世纪末就已经知道并参与到连接着印度洋、骠国、南诏、东蛮、唐朝之间贸易路线中,棉布、麝香是唐代西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商品,相关记载印证了上述对音和比定的有效性与可信性.上述波斯地理学文献对西南丝绸之路的记载,不仅为西南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波斯文史料证据,有助于从汉文文献以外的视角来认识印度洋东北部延伸到中国西南境内的古代商贸活动,重新发现中国西南地区在唐代的国际性地位,也为构建中国"面向印度洋的陆海大通道"的理论添砖加瓦.

    中世纪南诏波斯地理文献西南丝绸之路

    20世纪30年代"读经"论争与经学最终回归学术

    王川马正辉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读经"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却在近代受到全方位质疑且数度跌入谷底.清末民国社会各界围绕是否"读经"产生了三次大范围论争.三次论争,均与中外政局密切相关,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次论争,相较前两次论争,已是"读经"退出政治、教育制度层面,逐渐从民众社会生活层面淡化阶段.此时,研读儒家经籍渐趋进入"经学史"时代,向具有现代意义的史学、哲学、文学分化,回到学术本身,成为"专家之学"这一最终归途.此次"读经"与否的论争,使得各界对"经"之认识与以往的打破阶层壁垒、经世致用期待进一步拉开距离,是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思想革新及社会生产力逐渐变革的潜在标志,亦为中西对话背景下的重要论域之一.

    20世纪30年代制度性"读经"史学专家之学

    泛熟人关系的形态表达与建构机理研究——以云南乡村"朋友圈"经济为例

    郑宇田宇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泛熟人关系"是指现代社会中超越传统熟人关系界限,通过多样化的泛化互惠所建构的新型人际关系网络.基于云南乡村多点田野调查发现,泛熟人关系集中呈现于近年来线上线下结合的"朋友圈"经济现象之中,并成为推进乡村在地化特色产业振兴的重要动力与关键路径.泛熟人关系可概括为互利交易和慷慨共享两大基本形态,并由兼具经济理性与道义伦理双重属性的泛化互惠交换所建构.区别于塑造熟人关系的传统互惠交换,这种泛化互惠的运作机理集中表现为个体理性主导约定交换规则、商品与礼物的策略性配置,以及去边界趋向中的新互惠圈层塑造.

    泛熟人关系泛化互惠朋友圈乡村振兴特色产业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结构张力与弥合机制

    耿达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网络覆盖效应逐渐彰显及旅游发展转向注重文化内涵与体验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深入,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基于行业领域特征,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深度融合在服务性质、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方面还存在着公益性与经营性、统一性与多样性、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之间的结构张力.云南省开展的"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实践活动表明,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基于民众文化参与,注重地方感与共享性的场景打造,以构建起文化认同与体验消费的情感连接,从而弥合两者由于领域差异所造成的结构张力.由此在制度设计上,要通过扩大文化参与促进城乡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并根据文化参与的效度来调适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领域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改革.

    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结构张力文化参与弥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