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癌症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黄欧平

双月刊

1001-5930

syazzz@163.net

0791-88329442

330029

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东路519号

实用癌症杂志/Journal The Practical Journal of Canc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凭着对杂志精品意识的执着追求,编辑出版了今天这样一本学术先进、编校规范、印刷装帧独具风格的精品杂志,使它能在广阔的医学期刊领域里,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特别是在肿瘤学期刊园地里,亨有较高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浸润性肺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张琳于海峰邱红丽郭凌云...
    252-254,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浸润性肺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 84 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病历有关资料,按随访截至时间的生存情况将所有患者划分成死亡组(n =14)与存活组(n =70).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相关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浸润性肺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有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肿瘤类型与浸润性肺腺癌患者术后预后无关(P>0.05),术后辅助化疗、肿瘤病理亚型、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与浸润性肺腺癌患者术后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未行辅助化疗(Wald:7.996,OR:6.250,95%CI:1.755~22.260)、微乳头型浸润性肺腺癌(Wald:10.590,OR:8.000,95%CI:2.286~27.991)、肿瘤直径≥3 cm(Wald:7.440,OR:5.833,95%CI:1.643~20.714)、有淋巴结转移(Wald:11.162,OR:10.593,95%CI:2.653~42.297)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影响浸润性肺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较多,如术后未行辅助化疗、微乳头型浸润性肺腺癌、肿瘤直径≥3 cm、有淋巴结转移等,临床需对上述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改善预后.

    浸润性肺腺癌手术预后影响因素

    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辅助胸腔镜手术对早期肺癌患者的疗效分析

    孔建峰
    25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辅助胸腔镜手术对早期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92 例早期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 例.对照组行常规胸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行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创伤应激指标、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为(138.52±10.52)min、(3.12±0.45)d、(10.35±1.25)d,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105.41±12.36)ml,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为(118.52±8.36)ng/ml、(185.93±14.52)ng/L、(32.41±4.25)mg/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 片段抗原21-1(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为(8.96±1.15)ng/ml、(3.88±0.42)ng/ml、(12.63±1.54)U/ml,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效果更佳,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创伤应激反应,加快肿瘤标志物复常,减少并发症发生.

    早期肺癌CT引导Hook-wire定位胸腔镜手术创伤应激指标肿瘤标志物

    支气管镜下冷冻疗法配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的影响

    刘景丽戚丽娟陈晓光吴红波...
    259-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支气管镜下冷冻疗法配合全身化疗用于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 例晚期肺癌患者,按不同化疗方法分为2 组,各50 例.对照组实施全身化疗,观察组实施支气管镜下冷冻疗法配合全身化疗.比较 2 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细胞角质素片断抗原(CYFRA21-1)、糖链抗原19-9(CA199)]、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48/50),与对照组的80.00%(40/50)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EA水平为(25.36±3.81)ng/ml、NSE水平为(28.14±4.03)ng/ml、CYFRA21-1 水平为(12.81±1.04)ng/ml、CA199 水平为(31.57±3.68)ng/ml,低于对照组的(53.24±6.78)ng/ml、(55.89±8.54)ng/ml、(19.97±1.81)ng/ml、(50.12±4.60)ng/ml;CD4+水平为(0.52±0.07)、CD4+/CD8+水平为(1.67±0.21),高于对照组(0.41±0.05)、(1.41±0.14);CD8+水平为(0.22±0.04),低于对照组的(0.30±0.08).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ACT)中的生理状况评分为(19.89±6.57)分、社会状况评分为(19.91±6.24)分、情感状况评分为(13.98±7.04)分、功能状况评分为(15.31±5.40)分,高于对照组的(17.42±5.61)分、(16.68±5.91)分、(12.23±5.60)分、(12.69±5.44)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 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支气管镜下冷冻疗法配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肺癌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安全可靠.

    晚期肺癌全身化疗支气管镜下冷冻疗法血清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

    老年肺癌患者术前气道定植菌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研究

    牛丹丹董永军李海明
    263-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肺癌患者术前定植菌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80 例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气道定植菌筛查,依据是否存在气道定植菌分阳性组与阴性组,分析老年肺癌患者术前气道定植菌的危险因素;术后依据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分析影响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80 例老年肺癌患者中气道定植菌阳性率为 37.50%(30/80),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6.25%(29/80);单因素分析显示,SP-D、吸烟史与老年肺癌患者术前气道定植菌有关(P<0.05);多因素显示,SP-D<30 ng/ml、吸烟为影响老年肺癌术前气道定植菌的高危因素(P<0.05 且OR>1);单因素显示,年龄、SP-D、吸烟史、气道定植菌、手术时间与老年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显示,年龄≥70 岁、SP-D<30 ng/ml、吸烟、气道定植菌阳性、手术时间≥2h为老年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 且OR>1).结论 老年肺癌患者受SP-D<30 ng/ml、吸烟等影响,术前气道定植菌阳性较高,而年龄≥70 岁、SP-D<30 ng/ml、吸烟、气道定植菌阳性、手术时间≥2h为老年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据此在围术期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

    肺癌手术气道定植菌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

    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赵雨吕旭梦张桃锋
    267-26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以及预后因素.方法 选取70 例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采集痰液、尿液等标本,行细菌培养.统计70 例肺癌合并院内感染者感染的部位与病原菌分布特征.另随访1 年,依据临床结局将70 例患者分为死亡组(n =19)与生存组(n =51),收集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分析肺癌合并感染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70 例肺癌合并感染患者的感染类型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比为51.43%(36/70),其他依次为泌尿道感染[21.43%(15/70)]、口咽部感染[18.57%(13/70)]、胃肠道感染[5.71%%(4/70)].70 例患者的痰液、尿液等标本中,共分离出81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6 株,占比56.79%(46/81),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0.86%(25/81)]、肺炎克雷伯菌[16.05%(13/81)]、铜绿假单胞菌[7.41%(6/81)];革兰阳性菌 30 株,占比 37.04%(30/81),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2.22%(18/81)]、表皮葡萄球菌[11.11%(9/81)];真菌5 株,占比 6.17%(5/8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病理类型与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预后无关(P>0.05),白蛋白水平、感染性休克、临床分期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35 g/L(β:3.004,Wald:19.403,95%CI:5.297~76.701)、有感染性休克(β:2.441,Wald:15.049,95%CI:3.345~39.397)、临床Ⅲ~Ⅳ期(β:2.290,Wald:13.828,95%CI:2.953~32.993)为肺癌合并院内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最为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而白蛋白<35 g/L、有感染性休克、临床Ⅲ~Ⅳ期等是影响患者预后主要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肺癌院内感染感染部位病原菌预后影响因素

    超声介入微波消融术联合仑伐替尼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分析

    杜轲锋邵亚丽
    270-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介入微波消融术联合仑伐替尼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 88 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 例.对照组患者行超声介入微波消融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甲胎蛋白、肝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白蛋白(ALB)]、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 1 年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 9 周短期疗效 100%,与对照组(97.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 1.000,P>0.05);随访 12 个月,观察组复发率(2.27%)低于对照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0.921,P<0.05);治疗后,观察组AST(38.29±5.23)U/L、ALT(52.21±5.78)U/L,与对照组AST(45.21±5.38)U/L、ALT(57.25±5.56)U/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121、4.167,P 均<0.05),观察组ALB(29.85±1.61)g/L、AFP(18.21±2.25)μg/L,与对照组ALB(28.42±1.57)g/L、AFP(23.12±2.12)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244、10.539,P均<0.05);观察组用药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1.36%,经干预均好转.结论 相较于单纯超声介入微波消融术治疗,其与仑伐替尼联合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短期疗效相当,但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肝功能损伤,明显降低患者肿瘤复发率.

    原发性小肝癌超声介入微波消融术仑伐替尼

    FOLFOX、SOX、mFOLFOX6方案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朱九荣冯潇李芸蕊
    274-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FOLFOX、SOX及mFOLFOX6 三种化疗方案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方法 选取65 例胃癌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主意愿选择化疗方案将其分为FOLFOX组(n =21,予以FOLFOX方案进行化疗)、SOX组(n =25,予以SOX方案进行化疗)及mFOLFOX6 组(n =19,予以mFOLFOX6 方案进行化疗).3 组均化疗3 个周期,对比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根据随访资料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其疾病进展时间(PFS)及总生存率(OS).结果 FOLFOX组疾病客观缓解率(ORR)为 23.81%,SOX组ORR为 32.00%,mFOLFOX6 组ORR为 26.32%,3 组ORR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SOX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 16.00%,显著低于FOLFOX组的 42.86%及mFOLFOX6 组的52.63%(P<0.05),且SOX组恶心呕吐分级显著优于FOLFOX组及mFOLFOX6 组(P<0.05).FOLFOX6 组平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及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9 个月,PFS及OS分别为44.0%、46.90%;SOX组平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及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8、11 个月,PFS及OS分别为92.20%、87.6%;mFOLFOX6 组平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及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9 个月,PFS及OS分别为 57.90%、63.2%,3 组PFS、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L-FOX、SOX及mFOLFOX6 三种化疗方案临床疗效相似,然SOX方案可减少患者于化疗过程中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PFS及OS,安全性较好.

    晚期胃癌化疗方案FOLFOXSOXmFOLFOX6

    基于TCGA构建胃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风险模型及相关分析

    王凯费素娟
    279-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TCGA数据库胃癌数据集进行分析,构建基于免疫相关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方法 下载TC-GA数据库中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数据及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合并、表达差异分析.与ImmPort数据库取交集获得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IRGs),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按照排除标准,将胃癌样本随机分为Train组(224 例)、Test组(111 例),利用Train组构建免疫相关基因预后风险模型并用Test组进行检验.将胃癌表达数据按照评估模型分为高、低风险 2 组,进行免疫浸润,分析 2 组免疫细胞表达水平的差异.观察2 组免疫检查点表达差异及免疫治疗相关结果.结果 共得到238 个差异表达的IRGs.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示差异表达的IRGs主要参与免疫球蛋白生产、免疫反应分子介质的产生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示差异表达的IRGs主要参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通过数据分析,得到6 个IRGs(MPO APOH IGHD3-16 CGB5 GHR PRKCG)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Train组和Test组中高风险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5).Train组ROC 第3 年曲线下面积为0.692,Test组ROC第3 年曲线下面积为0.658.该模型可作为独立预测因子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高、低风险组中幼稚B细胞、活化的记忆CD4 +T细胞、静止肥大细胞、活化肥大细胞表达具有明显差异.低风险组PD-L1 表达增高,抗PD-1 治疗效果更加显著.结论 基于TCGA确定了一个胃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风险模型,可以较好地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并指导个体化治疗.

    胃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风险模型免疫浸润免疫治疗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出血与缺血的风险分析

    徐彤张殿红吕园园
    287-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出血与缺血的风险.方法 选取行PCI治疗的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90 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出血与缺血分为发生组(n =27)和未发生组(n =63),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2 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外周血管病变、手术支架个数等临床资料,分析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外周血管病史、鞘管型号、球囊扩张次数是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 岁、有吸烟史、有外周血管病变史、>6F鞘管、球囊扩张次数>3 次是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发生出血与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因素较多,临床应密切观察伴有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指标,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发生率.

    冠心病消化道肿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出血缺血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浩张鹤骞滕立臣
    29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后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 69例膀胱癌患者,均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并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不良嗜好、腹部手术史、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术前及术后外周血化验指标以及肿瘤的病理资料等情况,分析回肠膀胱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69 例患者中术后未发生胃排空障碍的 54 例患者为对照组,发生胃排空障碍的 15例患者为观察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空腹血糖值和手术时长高于对照组,而术前及术后血清白蛋白值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值、手术时长和术后空腹血糖值是回肠膀胱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与术前血清白蛋白值、手术时长和术后空腹血糖值等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回肠膀胱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