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癌症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黄欧平

双月刊

1001-5930

syazzz@163.net

0791-88329442

330029

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东路519号

实用癌症杂志/Journal The Practical Journal of Canc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凭着对杂志精品意识的执着追求,编辑出版了今天这样一本学术先进、编校规范、印刷装帧独具风格的精品杂志,使它能在广阔的医学期刊领域里,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特别是在肿瘤学期刊园地里,亨有较高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D-1、PD-L1、TIM-3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杨硕陈颖
    778-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TIM-3)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53例食管癌患者,术中取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1、PD-L1与TIM-3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分析PD-1、PD-L1、TIM-3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PD-1、PD-L1、TIM-3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有统计学差异(P<0.05).PD-1、PD-L1、TIM-3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有统计学差异(P<0.05).PD-1、PD-L1、TIM-3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均低于阴性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内PD-1、PD-L1、TIM-3阳性表达率较高,三项指标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联系紧密,且PD-1、PD-L1、TIM-3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更低,预后更差.

    食管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预后

    血清β2-MG、IL-17、FLC联合检测对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

    李辉锋丁琪毛永炎
    781-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白细胞介素-17(IL-17)、血清游离轻链(FLC)联合检测对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根据是否存在早期肾损伤进行分组,将肾功能正常患者纳入对照组(n=40),将肾功能异常患者纳入观察组(n=40).两组均进行血清β2-MG、IL-17、FLC的检测,观察检测结果,分析三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β2-MG(8.76±2.09)mg/L、IL-17水平(70.05±6.94)pg/ml、FLC-κ(1.97±0.35)mg/L、FLC-λ(2.41±0.61)mg/L、κ/λ(1.89±0.2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Ⅲ期患者的β2-MG、IL-17以及FLC-κ、FLC-λ、κ/λ检测值均高于Ⅱ期、Ⅰ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β2-MG、IL-17、FLC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亦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2-MG、IL-17、FLC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早期肾损伤,联合血清β2-MG、IL-17、FLC具有较好的预测和诊断价值.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β2微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7血清游离轻链

    胃癌患者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白蛋白比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刘大宁刘湛
    785-78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白蛋白比值(RDW/Alb)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53例预后良好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预后良好组,收集同期53例预后不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预后不良组.由研究者查阅入选者的基线资料并做详细统计,观察2组患者术前RDW/Alb表达情况,分析术前RDW/Alb与胃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治疗预后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RDW/Alb对胃癌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TNM分期为Ⅲa期占比以及术前RDW、RDW/Alb、癌胚抗原(CEA)均高于预后良好组,术前Alb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肿瘤位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生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为Ⅲa期、术前RDW、RDW/Alb及CEA高表达为胃癌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预后的危险因子(HR>1,P<0.05);术前Alb高表达为其保护因子(H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前RDW、Alb、RDW/Alb预测胃癌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预后的价值的AUC均>0.7,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RDW/Alb预测价值最高.结论 术前RDW/Alb与胃癌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预后有关,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胃癌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预后

    不同胃周动脉类型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预后分析

    孙跃勋
    789-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胃周动脉类型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全部患者于手术前均应用CT血管造影(CTA)与三维重建措施对胃周动脉行准确分型,患者均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统计分析不同胃周动脉类型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结果与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68例患者经CTA明确分型,其中 Ⅰ 型 42 例(61.76%)、Ⅱ 型7 例(10.29%)、Ⅲ型 5 例(7.35%)、Ⅳ 型 6 例(8.82%)、Ⅴ 型 3 例(4.41%)、Ⅵ 型 3 例(4.41%)、Ⅶ型2例(2.94%),将Ⅰ型患者纳入对照组,Ⅱ~Ⅵ型患者纳入变异组.不同胃周动脉类型胃癌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量、手术与住院时间、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型患者的术中血管损伤率低于其余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结果显示:变异组2年生存率[69.23%(18/26)]与对照组2年生存率[83.33%(35/42)]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周动脉变异的患者,其术中的血管损伤概率较高,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术前需熟练掌控胃癌患者的不同胃周动脉类别,进而确保手术的精细化,最大程度地减少血管损伤的发生风险.

    胃癌胃周类型预后血管损伤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癌根治术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孙亚辉
    793-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癌根治术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行开腹胃癌根治术,B组行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腹腔微转移指标[多巴脱羧酶(DDC)、癌胚抗原(CEA)]以及并发症.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DC、CEA水平显著升高,但B组DDC、CEA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癌根治术可有效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术期指标,调节腹腔冲洗液DDC、CEA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胃癌根治术并发症进展期胃癌

    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杜艳华白霞
    796-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并发食管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98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均行ESD治疗,术后统计其食管狭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早期食管癌行ESD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98例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其术后并发食管狭窄共16例,发生率为16.33%(16/98);其中术后30 d内发生食管狭窄共10例(62.50%),术后30~60 d发生食管狭窄共4例(25.00%),术后60 d以上发生食管狭窄共2例(12.50%);16例食管狭窄者,其中轻度狭窄5例(31.25%),中度狭窄8例(50.00%),重度狭窄3例(18.7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灶部位、体重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病理类型、迟发出血与早期食管癌患者行ESD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无关(P>0.05);病灶纵向长径、组织浸润深度、术后创面与ESD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纵向长径≥50 mm、组织浸润深度m3-sml、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为早期食管癌患者行ESD后食管狭窄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早期食管癌患者行ESD治疗后食管狭窄发生率较高,而其发生的影响因素众多,如病灶纵向长径≥50 mm、组织浸润深度m3-sml、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等.因此,临床需对上述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此尽可能的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

    食管癌食管狭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影响因素

    MSCT对食管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诊断及复发预测的价值分析

    刘庆轲蒋烈夫任统伟杨贤增...
    800-802,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SCT对食管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诊断及复发预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108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均进行MSCT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MSCT对食管癌者T、N分期的诊断价值及复发预测价值.结果 MSCT检查诊断食管癌T分期:T1 7例、T2 21例、T3 47例、T4 23例,诊断准确率为90.7%,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8);MSCT检查诊断食管癌N分期:N0 85例、N1 14例,诊断准确率为91.7%,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患者的性别、年龄、T分期及化疗和GTV-L与患者有无复发均无相关性,而在复发的患者中 N1 分期、GTV-D≥3.5 cm、GTV-V≥23.8 cm3 和 GTV-V/L≥3.5 cm2 的患者占比较高(P 均<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TV-D、GTV-V和N分期均是食管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MSCT对食管癌术前分期及复发风险预测有着非常高的临床价值,且发现GTV-D、GTV-V和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MSCT可作为食管癌术前评估的主要检查方式.

    多层螺旋CT食管癌诊断复发预测价值

    初始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转化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陈明凯李潇张宇魏辰...
    803-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初始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转化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转化治疗失败的50例初始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作为转化失败组,另选取同期转化治疗成功的81例患者作为转化成功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相关临床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检验影响初始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转化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依据回归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再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风险预测模型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在肿瘤原发部位、肝转移灶数量、是否侵犯门静脉、血清白蛋白、是否贫血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肿瘤位于右半结肠,转移灶数量≥5个,侵犯门静脉,血清白蛋白<36 g/L,贫血是影响初始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转化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OC内部验证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AUC的95%CI为:0.703~0.864、P<0.001、特异度:0.654,敏感度:0.880,约登指数:0.534.外部验证:AUC 为 0.793,AUC 的 95%CI 为 0.714~0.873、P<0.001、特异度:0.654,敏感度:0.880,约登指数:0.534.结论 肿瘤原发部位、侵犯门静脉、血清白蛋白、贫血及肝转移灶数量是影响初始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转化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转化治疗效果具有中等预测价值.

    初始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影响因素风险预测模型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CT、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孔维仁李双战陈亚南
    809-811,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CT、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开封市中心医院及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患者52例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CT、MRI对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检出的正确率.结果 CT对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检出的正确率为73.08%,MRI正确率为78.85%,二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52例患者中,CT检查发现26例为右心房占位,7例为右心室占位,5例仅表现为大量心包积液,14例未发现明显异常;MRI检查发现38例表现为右心房占位,3例表现为为纵隔占位,11例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有赖于多种影像学的辅助诊断,CT检查和心脏MRI对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CTMRI影像学特征诊断效能

    低位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中双侧入路与侧方入路疗效的比较

    李书旺牛国浩
    812-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双侧入路与侧方入路低位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采用双侧入路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双侧组;另收集51例采用侧方入路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侧方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侧方组(P<0.05);双侧组患者进流质饮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排气时间均短于侧方组(P<0.05);双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侧方组.结论 与侧方入路比,双侧入路在低位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中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直肠癌腹腔镜双侧入路侧方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