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市政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石中柱

双月刊

1009-7767

szjszzs@vip.163.com

010-68457684 68451401

100045

北京市复兴门外南礼士路17号

市政技术/Journal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宣传交流工程设计、科技研究、施工技术、质量监督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主,同时兼顾技术管理方面内容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密度建成区智能雨污分流井的设计与应用

    马晓东吕果罗茵董紫君...
    150-155,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老旧城区的排水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许多老城区因建设年代久远或标准不高,排水系统多采用合流制,即使采用分流制也存在一些雨污水管道错接混接现象,导致小区雨污水无序排放.同时,改造空间受限也是高密度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探讨了智能雨污分流井在高密度建成区的设计与应用,详细阐述了其设计理念和工作机制,并以深圳市田坑水流域为案例,评估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旨在提升城市雨污水管理水平.

    高密度建成区智能雨污分流井雨污水管理环境保护

    城市建成区海绵容量评估与排水系统优化设计

    宁波高徐军焦永宝吕鹏...
    15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影响开发理念成为解决我国城市化所带来的洪涝灾害、面源污染、水生态破坏等城市水问题的新思路.灰-绿基础设施联用可同时达到削减径流量和污染负荷的目的.但区域本底海绵容量、绿色基础设施调蓄量与关键设计参数缺乏定量依据.该研究通过SWMM模型模拟、数值计算和现场实测评估研究区域本底海绵容量,结合综合径流系数法明确了研究区域水敏感区分级,其海绵容量分级为优、良、中、差、极差5级的子汇水区占比分别为8.6%、9.1%、24.6%、55.0%和2.7%,绝大部分子汇水区分级为中和差;结合现场实测和RECARGA模型模拟,明确了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容量及灰色基础设施入流参数,结果表明:相较于填料厚度变化,绿色基础设施对降雨量大小的响应更为明显.从排水管道系统优化和灰-绿组合排水系统优化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方案设计,构建了灰-绿联用雨水调蓄技术路径,为其关键设计参数的选取和管道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依据.

    城市建成区海绵容量灰绿耦合分级调蓄雨水径流峰值流量削减

    基于SWMM-MIKE21耦合模型的圩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研究

    郭海星杨建戴青松徐强强...
    164-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基于SWMM模型和MIKE21模型的耦合使用,针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水文和水质的综合评估.通过SWMM模型模拟陆地雨洪管理和MIKE21模型模拟湖泊水动力及水质,实现了两模型在水动力水质模块中的耦合,主要分析了雨洪控制、径流减量、污染负荷减少以及水质的改善.研究结果显示,模型拟合精度高(MSE为0.787,MAPE为6.72%),表明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实施海绵设施后,徐圩新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6.92%,面源污染负荷由80%降至40%,湖泊的最高水位降低了 0.02 m,水质得到显著改善.这一耦合模型的应用有效评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为类似区域提供了科学的技术参考和实践指导,对促进区域水安全和水环境持续改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SWMMMIKE21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削减率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水厂布局优化研究

    葛亚玲贾能
    17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一体化供水是水行业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民生工程,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居民用水品质、推进供水行业绿色低碳的重要举措.以杭州市为例,选取高程、坡度、水量需求、水源地保障能力、水厂服务能力5个影响因子进行适宜性评价,并采用层析分析法进行多因子叠加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区域水厂建设的需求度.综合考虑供水经济性和供水水质保障,科学指导水厂布局建设,构建更安全、高效、绿色的供水系统,以期为其他区域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提供参考.

    供水城乡一体化水厂布局优化适宜性评价层次分析法

    基于InfoWorks对西安某调蓄池及防涝泵站优化设计研究

    邓沛东王继斌高园娜张斌令...
    18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西安某现状雨水出口排水设计标准低、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出新建雨水出口调蓄池及防涝泵站的必要性,继而确定工程位置和布置形式;基于推理公式法、InfoWorks模拟法2种方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利用3种方法计算调蓄池容积,并通过InfoWorks软件模拟确定了 3种调蓄池容积对应的泵站规模,通过方案比选分析确定"2.7万m3调蓄池+63 m3/s泵站"为该项目最优组合.通过泵站-调蓄池模拟运行流量过程线完整地模拟了一场暴雨过程,并运用CFD对调蓄池及防涝泵站的流态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防涝泵站建成后区域排水能力将由9.6 m3/s提升至96.0 m3/s,暴雨重现期将由1.5 a提升至5 a;调蓄池建成后能有效地削减洪峰流量,最大限度地控制地表径流污染物排入河道.

    调蓄池防涝泵站InfoWorksCFD

    不同消毒剂作用下再生水管网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钱书杰陈天一段亮张海亚...
    18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再生水中富含微生物和各种有机质等物质,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容易引起水质恶化.通常采用投加消毒剂来控制微生物的增长,但消毒剂的投加会显著改变输送水的水质,进而通过水质的影响改变微生物、管壁腐蚀形态和结构.因此,研究了投加不同质量浓度(1、2、4 mg/L)的NaClO和ClO2对再生水管网系统输送水的pH、DO质量浓度、电导率、阴离子质量浓度、氧化还原电位、总铁质量浓度和浊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再生水厂消毒剂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再生水消毒NaClO消毒剂ClO2消毒剂

    城市画像下大城市初雨污染治理策略分析

    孙晓峰
    194-199,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雨污染作为河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水环境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详细阐述了国外典型大城市东京、纽约、伦敦、巴黎、柏林和国内典型大城市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初雨污染的现状和管控措施.将调研城市的数据分为基本属性数据、措施偏好数据、服务偏好数据,并聚焦源头、过程、末端等重要环节,针对不同类型下大城市选择的初雨污染治理模式,开展了自然禀赋、降雨特征、面源污染特征、河道水环境等情况评估,形成城市的基础画像,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比分析了典型大城市与初雨污染治理模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大城市初雨污染治理策略研究提供支撑.

    初雨污染大城市城市画像合流制溢流污染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对SBS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影响研究

    汪婷谈振华章灿林
    200-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增强SBS改性沥青(SMB)的抗老化性能,利用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的独特结构对SMB进行改性.研究了LDHs对SMB的物理性能、高低温流变性能和化学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LDHs的加入有助于提高SMB的弹性性能,提升SMB的高温稳定性能;老化后,沥青分子发生氧化反应导致SMB中含氧官能团(S=O和C=O)含量增加,同时SBS分子链发生断裂引起SMB中碳碳双键官能团(C=C)含量减少,这些变化使SMB的物理性能、高温抗车辙性能和低温抗疲劳开裂性能发生劣化,导致其变硬变脆;LDHs的加入可以阻止沥青分子的氧化反应和SBS分子链断裂,减缓沥青分子的老化和SBS老化降解,减轻老化对SMB物理性能和高低温流变性能的破坏,增强SMB的抗老化能力,为建设长寿命的SMB路面提供技术支持.

    SBS改性沥青(SMB)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物理性能流变性能化学结构抗老化能力

    聚氨酯及其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综述

    杨希轩韩秉烨程浩张双焱...
    207-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综述了聚氨酯及其混合料水稳定性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聚氨酯的基础特性,包括其形态结构、合成机理,并对聚氨酯胶黏剂的耐水性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聚氨酯是一种由软段和硬段组成的嵌段聚合物.为获得优良的耐水性,软硬段的选择至关重要,采用聚醚多元醇作为软段,芳香族异氰酸酯作为硬段,可以提升聚氨酯的耐水性.其次,分析了水对聚氨酯混合料的影响,发现无论哪种类型的聚氨酯混合料,在经过水稳定性试验后,其相关指标如冻融劈裂强度和浸水马歇尔稳定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在水的影响下,聚氨酯发生了水解,从而影响了聚氨酯及其混合料的性能.最后,对聚氨酯混合料水稳定性的提升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可以改善聚氨酯混合料水稳定性的3种措施,即调整聚氨酯胶黏剂软硬段组成、改变聚氨酯混合料配合比以及添加改性剂.该研究可为后续聚氨酯混合料水稳定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道路工程聚氨酯耐水性聚氨酯混合料水稳定性

    天然岩沥青四组分与微观特性研究进展

    赵奕安呙润华邱川谢戎辰...
    217-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双碳"风潮的兴起,天然岩沥青因其优异的路用性能和低廉的价格受到道路工程研究者的青睐.为了进一步促进天然岩沥青的四组分与微观组成结构研究的发展,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天然岩沥青应用发展历程;随后介绍了天然岩沥青的四组分含量及相关分析;最后从微观角度,通过FTIR、SEM、XRD3种方法对天然岩沥青的官能团组成、表面微观形态与聚集情况以及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外对天然岩沥青的应用与研究早于国内,但是国内对其微观组成的研究更加深入;天然岩沥青的四组分含量因产地不同而差异显著,但其沥青质含量均远高于基质沥青,且胶体不稳定性公式并不适用于天然固态岩沥青的测算与量化评价;通过FTIR中官能团的变化对天然岩沥青改性过程进行观察,发现不同种类与含量的天然岩沥青主要在物理层面对基质沥青进行改性,基本未涉及官能团的变化;SEM从微观角度观察到天然岩沥青表面形态较为粗糙,聚集程度较为紧密,能够很好地增强抗水剥离能力;XRD研究发现天然岩沥青中碱性矿物元素较多,显著提升了结合料与集料的黏附性.

    道路工程天然岩沥青国内外应用发展历程四组分分析微观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