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

余春红

月刊

1009-4539

editor@rctech.com.cn

010-51011592

102600

北京大兴县康庄路9号

铁道建筑技术/Journal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铁道建筑技术为全国性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实用技术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本,扩大了容量,开辟了"本刊特稿"栏目,申办了广告经营业务。本刊刊登范围较广,论文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基于偏微分方程的铁路视频监控径路优化方法

    芦苇
    43-4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全治理是"十四五"期间提升铁路服务水平的主要任务及研究领域之一.旅客安全管控及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并体现在视频设备的径路布设点优化.现有的设计方、施工方及设备集成商均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针对高铁站房视频监控设计缺乏仿真优化的问题,提出将监控设备覆盖范围转换为公差式和点位径路,并分析了两者关联性.该方法对铁路站厅的视频监控径路分组,根据均方根法公差计算验证,并基于偏微分方程建立径路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计算过程;最后结合实际的参数和互换性要求,确定最终的径路并加以仿真运行验证,提高了该设计方法的操作性和准确性.

    安防监控径路优化监控设备偏微分方程

    高烈度区高速铁路简支梁桥抗震设计研究

    刘俊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近年来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高烈度区简支梁桥成为常用结构,研究其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中卫至兰州高速铁路位于抗震设防烈度Ⅷ区(动峰值加速度0.3g)、场地特征周期0.45 s跨定武高速公路特大桥的工程实例,分常规设计和减隔震设计两种情况,对比简化计算、反应谱、时程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对比分别采用分离式减震榫、榫形防落梁、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及新型钢阻尼减隔震支座四种不同减隔震设计方案下桥梁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对简支梁桥墩,简化计算方法能满足抗震计算精度要求;新型钢阻尼减隔震支座具有较好的减隔震效果.

    高烈度区高速铁路简支梁常规设计减隔震设计

    盾尾密封油脂生态友好性能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探讨

    斯芳芳王德乾焦文杰王明杰...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盾构掘进施工中所使用的盾构耗材可能对周边土壤、水环境造成的影响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优选来自天然植物基或动物基原材料,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配方优化,研制了一种生态友好型盾构用盾尾密封油脂ANDR-P3 型,探讨了盾尾密封油脂生态友好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并根据提出的测试方法做了不同品牌盾构用盾尾密封油脂的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室外试验田实验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自主研发的生态友好型盾尾密封油脂ANDR-P3 型对斑马鱼的致死率和对植物生长影响显著低于国内外同类型产品,其生态友好性能优势显著.

    盾构施工盾尾密封油脂生态友好性斑马鱼急性毒性

    与市域快轨贯通运营的市域(郊)铁路技术标准研究

    薛兴才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域(郊)铁路与市域快轨贯通运营时,对两者的系统制式和技术标准产生深远影响,如何确定合理的技术标准是前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市域(郊)铁路苏虞张线为例,从客流需求、资源共享、与系统能力适应性分析苏虞张线与市域快轨10 号线的互联互通方式,提出采用分段运输、兼顾贯通的方式互联互通.基于功能定位及客流需求,统筹与10 号线构建南北向市域快线骨架,多维度综合比选速度目标值,从各层级网络统筹、各专业配套投资及车辆全寿命周期成本角度进行系统性综合经济技术比选车辆选型,推荐设计速度采用160 km/h,车辆采用市域A型车,建议10 号线采用交流25 kV供电制式,与苏虞张线供电制式保持一致,确保两条线路贯通运营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市域(郊)铁路市域快轨设计速度车辆选型供电制式

    磁浮动力轨参数自动检测设备研究

    王海涛
    62-6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磁浮技术的不断发展,依靠人工施工检测面临着市场的淘汰,为进一步提高磁浮智能化施工技术,研发了一种磁浮动力轨参数自动检测设备,并成功应用到清远磁浮项目完成现场验证.设备采用线结构激光扫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现检测设备的自动巡航检测,实现高架工况下动力轨的自动测量.与传统人工检测相比,检测设备可实现检测数据的实时显示、远程控制和监测,满足不同工况下的动力轨检测,在检测效率和安全保障方面取得进步,促进磁浮施工技术迈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磁浮动力轨参数检测自动走行

    HDC抗冲磨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

    岳永秀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水电站工程的泄洪最大水头约240 m,最大泄洪流量约8200 m3/s,泄水流速最高近50 m/s,对泄水构筑物混凝土的抗冲耐磨性能要求高.通过对掺硅粉和掺HDC两种抗冲磨混凝土进行对比试验,首先验证了HDC对混凝土性能的提升作用,然后通过系列试验对HDC掺合料混凝土参数进行了优化,最后采用试验仓现场浇筑对HDC掺合料的施工性能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1)HDC掺入量对基准混凝土强度有明显影响;HDC掺入量由0%增加至8%时,抗压强度增加;超过8%时,抗压强度开始降低.(2)HDC掺入量8%的抗冲磨混凝土水胶比为0.32、设计坍落度为70~90 mm时,强度提升最为显著,施工性能最优.(3)HDC掺合料可以提高混凝土和易性,降低试验仓温度峰值及最大温升,改善现场混凝土生产工作性能,有利于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本文研究成果为某水电站抗冲磨混凝土性能提升及顺利施工提供了保障.

    抗冲磨混凝土HDC掺合料配合比

    新型再生复合龙骨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孔伟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程建设中龙骨体系是周转料控制中的重要环节.目前,现有龙骨体系存在周转率低、木材废弃严重等问题.本文采用建筑工程废旧木材和先进挤出包覆工艺,制备新型再生复合龙骨,并测试其相关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40 mm×70 mm规格的新型再生复合龙骨具有更高延性,更适合工程应用,其抗剪强度是0.71 MPa,抗压强度13.16 MPa、弹性模量941.06 MPa、惯性矩和抵抗矩分别为1.24×106 mm4 和3.50×104 mm3、抗弯性能22.33 MPa.相比传统木方龙骨,新型再生复合龙骨的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较优.新型再生复合龙骨具有固废材料资源化利用、成本低廉及标准化制备等优点,为工程建设中龙骨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生复合龙骨力学性能绿色低碳

    基于SDAE的连续梁桥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王鹏
    75-7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动力检测的桥梁损伤识别常采用BP神经网络、SVM等方法,这些方法学习时间长,计算过程复杂,并与损伤指标的选取密切相关,损伤指标的获取难度、敏感性对识别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时判断桥梁结构状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计算能力大幅提升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SDAE(stacked DAE,堆叠去噪自编码器)网络的连续梁桥结构损伤识别定位方法.以两等跨混凝土连续梁桥为对象,直接采集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值,通过堆叠去噪自编码器识别不同噪声环境下单损伤和多损伤位置,从识别准确率、抗噪性能方面与现有的机器学习方法BP神经网络、SVM支持向量机进行比较,验证其可靠性和适用性.

    连续梁桥损伤识别加速度响应值堆叠去噪自编码器

    基于无线振动传感的钢结构索力监测研究

    李进
    79-82,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振动频率法作为一种张拉索索力快速测试方法,同样也被广泛应用于索力实时监测.该方法应用加速度传感器拾取索杆振动信号,通过振动信号基频计算索力.传统加速度传感器使用线缆传输信号,限制了监测点数且布线复杂、维护成本高.本文基于一类新型无线振动传感器搭建了索力监测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在某钢结构拉索索力在线监测.该无线振动传感器基于MEMS传感技术,实现信号独立采集与本地计算和无线上传能力,同时具备自供电功能.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无线振动传感器监测结果准确性高、错误率低,满足钢结构拉索索力监测需求;该钢结构拉索索力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并与动载荷变化相关.

    无线振动传感器振动频率法索力监测

    险峻地形条件下的施工道路智能交通系统

    盛泽
    83-8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宝灵山隧道处于高海拔地区,道路稀少,交通受限,山体陡峭,海拔落差大,致使施工道路修建难度大,只能随着地形地貌的走势修建,不得已会出现转弯急、坡度大、通视短、距离长、避车道少、单车通行等通行条件极差的施工道路.针对险峻地形条件下施工道路的特征,创新采用智能交通系统,利用AI算法对车辆最优行停方案进行编程,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通过语音播报提醒优先到达最近会避车道的车辆进入会避车道进行避让.使用结果表明,这种智能化的指挥方式,不仅避免了拥堵,降低了交通事故的风险,还大幅提升了道路的运输能力.

    高海拔险峻地形施工道路智能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