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唐都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唐都学刊
唐都学刊

申亚民

双月刊

1001-0300

tdxk@163.com

029-88241039 88258532

710065

西安市太白南路168号

唐都学刊/Journal Tangdu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以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及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既定读者群,以古都西安为纵横研究的基准与核心点,尽量突出西安自古迄今的人文特色,辐射整个学术领域中各相关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质量发展是真正解决人类实践三重矛盾的发展

    张学广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高度,将它当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涉及中国式现代化方方面面的根本问题.从价值哲学角度看,高质量发展之所以对中国式现代化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总结了千百年来尤其近百年来人类发展的经验教训,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实践的三重矛盾,即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矛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和谐.

    高质量发展人类实践三重矛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李贵邢徐迎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始终将民族工作视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民族政策和措施,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经验,也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依据,更为我国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民族关系

    "一带一路"视域下公共服务领域外语译写标准研制的思考

    张巨武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面向愈来愈多在华外国受众的公共服务领域的外语译写标准研制,日益成为一项迫切的现实需求.文章首先简述了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标准的研制概况,分析了各种译写标准文件名称中的术语使用,梳理了标准研制机构和所涵盖领域内容.然后指出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外语译写标准中存在的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服务不到位、外语语种单一、同质化、译写规则不一致、缺少生成性规则、约束力和执行力不佳等问题.最后就今后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外语译写标准的研制提出建议.

    一带一路公共服务外语译写标准现状和思考

    从禁苑射殿到外朝正殿——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新探

    王天航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元殿是大明宫外朝的正殿,地位崇高,1959-1960年和1995-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两次发掘.学界对含元殿遗址有不同的解读,主要分歧在于遗址是否存在早晚分期,以及唐含元殿是否在隋观德殿基础上改拆而成,迄无定论.通过对含元殿遗址台基四周的永定柱柱洞、台面上残存的柱础石及夯土墙这几个重要的遗迹现象进行剖析,发现树立永定柱是为了支撑木制副阶平坐,而由于木制副阶的设置,导致大殿台基发生改变;另外,为改建重檐结构而加筑了三面夯土墙和南侧角柱,从而引起柱网的变化.这两大变化证实含元殿遗址确实存在分期,而早期遗址正是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所建的观德殿.

    含元殿遗址观德殿夯土台基永定柱柱洞承础石

    霸陵石围界来源初探

    张婉婉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霸陵(汉文帝陵,即江村大墓)和薄太后南陵经勘探、试掘,发现其四周有一层河卵石平砌而成的石围界,其形制与传统帝王陵墓建设中使用的围沟、垣墙不同,不是本地传统.经与新疆、蒙古高原的"石围墓"的形制对比,推测霸陵石围界借鉴了"石围墓"的因素,这体现出了汉文化对草原文化因素的吸纳,是当时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结果;其中,汉文帝个人的思想导向和经历对其陵墓吸纳"石围"文化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帝陵中"独树一帜"的石围界体现了汉代帝陵形制的改革与创新,是黄河中下游与新疆、蒙古高原文化交流的又一例证.

    霸陵石围界石围墓新疆蒙古高原文化交流

    上官弘生平考述——兼论隋末北方士人的身份认知

    葛宁李永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对上官婉儿墓志中有关其曾祖父上官弘记载及其他文献的考证,可知上官弘出自天水上邽,早年以文学著称,其在隋文帝一朝之历官均为要职.隋炀帝时期,上官弘活动于江南政治中心,曾为江都宫副监、王世充之佐贰,并与代郡人吐万绪、弘农下邽人鱼俱罗等北人武将关系密切.上官弘在江都之变后为陈稜所杀,与其隋末政治身份及立场多有牵涉;上官弘身为隋炀帝近臣、文学之士,又亲近北人军事集团成员,其身份二重特性或为其隋末际遇的根源.

    上官弘上官婉儿墓志吐万绪王世充江都宫

    消费主义情境下城市景观的"图腾化"

    李冰清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历来都是城市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我们城市建设成绩与问题都高度集中的今天,更是一个需要给予重视的研究课题.无论是建筑、街道等显性的城市景观,还是标签、名片等隐性的城市景观,在消费主义的情境下,它们都呈现出一种"图腾化"的趋势.城市景观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借非历史的历史性元素构成一个错时的幻象,并借此启动某种意义的生产机制,完成对历史幻象的重置.本文以全球化为背景,以消费主义时代为分析情境,以城市景观"图腾化"的文化症状为研讨对象,分析城市景观建构与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生产机制,探讨视觉文化实践在城市形象构建中的功能与效用.

    城市景观消费主义自我凝视图腾化

    唐代文学制度研究述略

    卢洁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制度与文学"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三十余年的学术研究和积累,至今已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范式.就理论发展而言,其理论经历了从"文学制度本体论"到"文学制度层位论"的动态发展过程,调正了"制度与文学"单向的研究范式,为古典文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就研究现状而言,唐代文学制度各层位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外层研究重在关注文学的制度环境,缺乏对文学文体性和自身规制的讨论,内层研究重在挖掘文学的内在体制,缺乏外部制度环境的分析.

    唐代文学制度研究现状不平衡性意义

    青门萍社考论

    李宽贾三强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门萍社是清代晚期陕西西安地区的一个重要诗社,经考定该社的存在时间为1858至1898年,发起人为谭麐,可以确认的成员有33名,主要为地方官员.青门萍社的主要活动有诗歌酬唱、坝上修禊、游览古迹、编定古籍等,其主要成就集中在诗文、书画金石研究、古籍整理等方面.青门萍社对清代晚期陕西文化圈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民国西京金石书画学会奠定了基础.

    青门萍社清代晚期陕西文化圈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云南兴蒙蒙古族之旱涝灾害应对考察

    李强王世丽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兴蒙蒙古族是杞麓湖滨农耕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之一.元明清以来,随着当地蒙古族的农业开发,杞麓湖西畔的蒙古族聚居地逐渐成为滇中的重要粮仓,然而,严重的水旱灾害常常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破坏.兴蒙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应对主要包括生活经验的传承、自然崇拜的祈愿和日常生活的禁忌,这些旱涝灾害的民俗文化应对一方面能较好地使民众意识活动脱离对特定事件因果的沉浸,调节当地群众的消极情绪,提升安全感,成为居民情感的疏导口;另一方面,浸润人民群众生存智慧的灾害经验总结和应对是当地蒙古族经历代传承留存的民俗文化精髓.

    兴蒙蒙古族民俗文化旱涝灾害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