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博
文博

徐进

双月刊

1000-7954

zhongxinwenbo@126.com

029-85238907

710061

西安市雁塔西路193号陕西省文物局办公楼

文博/Journal Relics and Museology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历史专业学术性刊物。刊登文物考古与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刊登文物考古与博物馆事业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专题研究、田野考古调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馆藏一级品的介绍与研究和文物的科学保护与管理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陕西西安相家巷遗址H3发掘简报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安相家巷遗址出土秦封泥数量庞大,较多封泥出土于灰坑中,内容涵盖中央职官与地方职官类,其中H3中出土封泥数量颇丰,类别多样,这批封泥的整理研究为学界研究"三公九卿"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实物资料,亦为研究秦汉职官体系、政区地理、封缄制度、文字演化、书法艺术提供了可靠的一手材料.

    西安市相家巷遗址H3秦封泥

    湖北荆州肖家窝汉墓M1发掘简报

    荆州博物馆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8月,荆州博物馆对湖北省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范围内的肖家窝汉墓M1进行了发掘.该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出土陶器、铜器、漆木器等遗物,年代大致为西汉早期.墓葬的发掘为荆州地区汉墓的葬制葬俗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湖北荆州肖家窝西汉墓

    陕西清涧桑树坪汉代墓葬发掘简报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
    3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于1996年和2001年两次对榆林市清涧县桑树坪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21座,墓葬年代大致为西汉时期,延续时间较长,应属于平民墓葬.其葬俗葬制、随葬器物等方面体现出一定地域特色.这批墓葬为探讨陕北地区西汉时期丧葬习俗和物质文化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新材料.

    陕西清涧西汉木椁墓石室墓

    洛川月家庄战国秦墓初步研究

    孙战伟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月家庄墓地是战国中晚期一处秦人大型公共墓地,文化面貌以秦文化为主,另包含少量其它文化因素,代表了魏国、西戎、白狄等遗存.辨识出的"月家庄类遗存"可能是李家崖文化在战国时期的孑遗,是鬼方或西落鬼戎后裔遗存.月家庄墓地是陕北南部战国中期秦、魏势力进、退和民族交流融合的具体体现.

    洛川月家庄战国秦墓月家庄类遗存西落鬼戎

    西汉列侯墓葬封土及有关设施

    刘尊志柴怡
    57-6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时期,具有相对较高等级的列侯墓葬获得较多地发展,封土的普遍使用即是内容之一.封土的形状与尺寸、筑建与配套设施、功能与作用及和封土有关的陪葬墓与陪葬坑等,从多个方面体现出西汉列侯墓葬的内容内涵及发展演进,较好反映出与墓葬及墓主等级相对应的墓葬封护与措施、制度和要求、设施修建与功用等有关的内容,对认识汉代列侯墓葬的发展可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西汉列侯墓葬封土设施

    西汉上郡白土、平都二县地望新考

    雷庆庆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上郡下辖白土、平都二县之地望大致在今陕西榆林境内,历来有考证,结论不一.本文在梳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对此二县的地望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白土县故城为今榆阳区古城界城址,平都县故城为今子洲县校场坪遗址.

    西汉白土平都地望

    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釜研究

    张亮秦雪松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大系统.进入汉代,陶釜数量急剧减少,类型单一.陶釜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与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陶釜中原地区战国西汉类型学

    统计学视角下关中地区西汉墓出土陶仓形制与组合分析

    张峻玮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安地区西汉时期陶仓在形制方面变化并不显著,运用传统方法进行形制分析,所得结论有限.本文引入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均值对比与假设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陶仓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陶仓整体体形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除新莽时期外均维持在五件一组出土的规格,但出土陶仓的汉墓的比例则一直比较稳定.这与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相吻合,同时意味着该时间段内用葬习俗和偏好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关中地区西汉陶仓形制统计学

    观众视角下学术展览的评估研究——以"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为例

    张静张家年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名片.长期以来,展览的设计与评估基本是由相关行业的专家完成的,观众介入展览的渠道并不畅通.因此,本文从观众视角出发,选取"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览为例进行研究,尝试从展览内容、展览形式和展览相关配套内容三个方面构建出展览总结评估的指标体系,依据AHP层次分析法确立各指标权重,由观众的评分结合权重得出总结评估的结果为4.42(满分为5),反映出观众对展览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支持和认可.观众参与下的展览评估将为博物馆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助力.

    观众视角展览评估"玉韫·九州"展览

    中英博物馆展览文字的异同——以秦兵马俑在英巡展为例

    谭重言杨歆颖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一批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的主题展览开始更多地走出国门,并在欧美等国广受欢迎.通过这些展览,中西方博物馆展览的不同理念与特点也开始凸显.展览文字及其撰写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中国而言,对具体展品的关注大于对展览总体内容及文本的关注,既影响了观众对展览的理解,也使展览的文化影响力大打折扣.鉴于此,本文旨在以中国展出次数最多的展览——秦始皇兵马俑展为例,分析中英两国在展览文字方面的差异,为国内的外展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中英对比展览文字兵马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