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肖明胜(兼)

双月刊

1009-2080

wfjyxyxb@sina.com

0536-3276195

262500

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南路8979号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eif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解构与重构: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微信公众号的优化方略

    耿昊旭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各种新媒体平台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战场,微信公众号也逐渐成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窗口,并呈现出政治性突出、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内容专业性强的特点。然而当下高校思政类微信公众号面临着信息过载与意识形态竞争激烈、内容创新与吸引力不足、运营队伍建设与发展滞后的局面。高校应当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打造品牌IP;以内容创新为导向,提升核心竞争力;以能力素质为导向,组建高质量队伍,助力高校思政公众号的优化发展,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实效。

    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微信公众号

    生成式AI嵌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图景、实然转向和终然旨归

    黄国榕
    11-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AI引领的数字革命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转型机遇。生成式AI具有认知与交互、趣味与便捷、联结与建构等多重优势,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沉浸式的情境感空间、增加多样化的实践性环节、激发批判性的个性化思考。在生成式AI嵌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生了偏离应用目标的系列转向,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学习内生力、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育人价值观,抑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人性化关怀。鉴于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群体、效益和生命三个维度出发,优化生成式AI嵌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精度、技法深度和体系温度,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智能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数字化网络教育

    为何、以何、如何: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

    程凤英赵丹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通过自身技术机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价值。通过利用其自身具有的技术优势,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重构师生关系、优化学习场景,进行更加精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评估。在实践中要坚持技术赋能与育人为本的有机结合、坚持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坚持风险防护与伦理素养的有机协调,以规避风险,并最大限度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生成式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AIGC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体性考量和主导性审视

    杨佳江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综合评价指数主要依据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实践逻辑主要以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为根据,纵向部署相应教材知识、教师队伍和教学内容,凝聚全学段思政课教师力量,切实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方法论和目标论,分别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审视和学生的主体性考量为研究视角,探源影响思政课教师发挥作用的因素,规整偏离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探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主体性考量主导性审视

    数字技术赋能高职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研究

    杨淑妮李春霞张晗颖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前沿数字技术的影响下、精准理念的引导下,精准教学成为高职思政课发展的重要方向。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高职思政课教学精准化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效的有效路径、实现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培养强国一代新青年的应有之义。数字技术以其自身优势赋能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学情的精准识别、教学内容的精准定制、教学方法的精准抉择和教学效果的精准评估。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结合运行机制多措并举,统筹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精准化落实落地。

    数字技术高职思政课教学精准化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素质提升路径探蠡

    罗茂松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主体,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素质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素质的现实窘境,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部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主动意识不强,部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理解不深,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制度保障存在障碍。并从全面夯实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制度保障,深化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以及增强专业课教师实践课程思政能力三个方面,提出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素质的提升路径,进而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程。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素质提升路径

    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身份认同路径研究

    耿方晖宋阳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关键,而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该群体身份认同问题的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乡村教育发展的质量高低及能否实现教育公平。但目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导致乡村教育振兴难以正常落地推进。通过对乡村教师身份认同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及其对乡村教育振兴的影响,归纳研究结果,提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提升路径,旨在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高校新入职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优化路径研究

    谢敏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思政课教学场域,话语是搭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形载体、重要媒介。高校新入职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建设的新生力量,其话语能力事关思政课建设质量,事关立德树人实效。当前,新入职思政课教师在话语运用方面存在话语权威尚未确立、话语内容阐释缺乏自信、话语方式略显单一的困境,要明晰职业定位,强化理论研习,提升话语技能,综合施策优化话语体系,使其成为推动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

    高校新入职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

    ERG理论视角下高职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姚文杰
    53-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ERG理论为指导,从生存基础、关系网络、成长保障等层面剖析高职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其中,良好的社会信任促进高职教师实现身份认同,利用资源优势助力高职教师融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国家政策支持高职教师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同向而行。高职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激励因素包括生存需求、相互关系、成长发展等。基于此,提出高职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构建对策:建立基于生存需要的薪酬保障机制,改善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条件;建立基于社会关系需要的乡村服务机制,助力高职教师融入乡村振兴建设;建立基于师生关系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乡村振兴输送高质量人才;建立基于成长需要的个人发展激励机制,构建完善的教师成长体系。

    ERG理论高职教师乡村振兴机制

    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师情感劳动研究

    黄汇婷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劳动是教师的第三种劳动付出,既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还与教师身心健康及专业发展息息相关。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与教师情感劳动的契合点,分析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中过程、人、环境、时间系统对教师情感劳动的影响,并得出四点启示: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提升教师身份认同,重视教师情感智力的培养,有效发挥各系统合力,关注情感劳动的时间特征。

    生态系统理论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情感劳动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