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教育研究
外国教育研究

孙启林

月刊

1006-7469

0431-85098501

130024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外国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载文研究日本、欧美等国的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及教学方法,涉及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报道教育改革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及其背景与动因

    王静饶从满吴宗劲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标准的功能定位是影响教师标准价值实现的关键因素.而教师标准应该如何进行功能定位不可抽象而论,应置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加以审视.在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压倒性诉求、以问责制为主导话语的教育改革时代,美国却选择了发展导向的教师标准.美国之所以作出如此选择,背后有着教师地位不高进而影响教师供给的客观背景,职业专业主义的思想背景以及分权制背景下美国联邦政府期望透过发展导向教师标准干预教师质量提升的主观考量.

    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功能定位教师质量

    新世纪俄罗斯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背景、举措与特征

    夏辽源吴海英
    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受教育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教师教育价值取向转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推动教师教育"质量提升",已成为俄罗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俄罗斯通过完善政策制度、生源保障机制、教师职业激励与成长机制、评价机制和推进教师教育国际化进程等举措,不断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其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具有国家意志主导、关注生源基础、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强化评价保障和以国际化建设为新生动力等明显特征.

    俄罗斯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弥合少子化下的教育鸿沟:日本公营塾的经验

    徐光木张凯琳
    3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少子化趋势的日益加重,日本农村偏远地区的地方政府意图通过举办公营塾留住年轻人.公营塾以弥合少子化下的教育鸿沟为核心目标,旨在通过服务于学生更好升学,与学校之间优势互补、形成良性互动.公营塾由日本町一级地方政府批准设立,采取町长负责制和"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运营"的体制机制.经过近十年实践探索,日本在发展公营塾方面已取得一些成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建立了基本覆盖全国的公营塾网络;提升了农村偏远地区的升学率;拓宽了农村偏远地区的"人才蓄水池".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资金投入存在不确定性、师资供给缺乏保障性、定位尚未达成共识等多方面挑战.借鉴日本的经验,反思其面临的问题,我国需要调整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互斥的思维模式以及在农村偏远地区开展公办校外培训机构试点等.

    日本学习塾公营塾少子化教育鸿沟

    遏止少子化:日本家庭科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对策

    孙成唐木清志
    4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少子化问题,日本有计划地在中小学家庭科课程中开展以遏止少子化为目的的价值观教育.从21世纪初开始,日本政府通过宏观规划、政策保障和课标融入等方式为家庭科课程设计了明确的家庭观、生育观和两性观教育内容,并通过家政技能实践、"男女共学"和校社协同联动等方式深化青少年对组建家庭和养育后代的价值认同.近年来,中国"低生育率"问题愈加凸显,亟须有针对性地通过学校课程开展价值观教育,树立倡导积极的婚育观念,发挥好教育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日本少子化家庭科课程价值观教育

    家校社多主体协同参与:韩国革新教育区项目的特征与启示

    房晓飞曹彦杰
    6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国的革新教育区项目以家校社多主体协同参与为主要特征,旨在提升学生适应力,回归学校教育主阵地,并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的目标愿景.该项目通过构建民官学治理的制度体系和完善财政、法律体系,强化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增设校内外青少年活动设施与空间等主要举措,以提高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与多方协同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该项目构建了市政府、教育局、教育支援厅、学校、社区、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和以综合性评价为主的评价管理模式,实现了多主体协同育人、协同治理的教育模式.

    韩国家校社多主体协同参与革新教育区项目

    OECD学前教育政策的转向及其动因、现实隐忧与反思

    单文顶王小英
    7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涉足学前教育以来,OECD学前教育政策经历了从主张多样化发展到追求"最佳实践"的转向."全球教育改革运动"的盛行、构建全球标准化教育治理体系的需要、国家/地区间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明显是这一转向背后的主要动因.这一转向也带来了多重现实隐忧,体现在矮化学前教育的育人价值、造成学前教育的"文化殖民"、遮蔽学前教育的"复杂性"、引发学前教育政策的"趋同化".应审慎对待最佳实践的"价值"与"效能"平衡问题、数据依赖性问题以及应用限度问题.

    OECD学前教育政策最佳实践多样化发展

    英国学校集群发展的政策意图、主体效用及启示

    张建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日益严峻的学校两极化发展与教育不公平问题,英国政府实施了以尝试打破公私边界的教育行动区、推进校际互动合作的学校联盟和学校委托管理的多学院信托等为代表的学校集群发展的政策模式,其共识性的主体效用表现为成员校提供专业领导者与智力支持,提供成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跨界场域与平台,促进了成员校学生学业成绩提升与学习条件获得.这也为我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启示:注重学校集群发展的模式选择与策略应用;探索适应学校集群发展的治理结构与校长领导;开展学校集群发展质量的过程监测与结果评估.

    英国学校集群发展教育行动区学校联盟多学院信托伙伴关系

    反思英国品格教育的公共性

    王熙侍晓坤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0年以来,英国基础教育领域格外注重品格教育.但支持者与批评者就品格教育是否真正体现公共性的问题展开了激烈探讨.支持者认为品格教育包纳了对个体公共德性的培养,也通过提升个体的"软技能",促进社会阶层的积极流动,解决社会冲突与矛盾.批评者并不认可这种辩护,他们认为:第一,品格被视作一种"软技能",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新的竞争资本.这种以竞争压力驱使人们接纳品格教育的做法压抑了个体在价值思考与选择上的主动性,也钝化了人们对社会矛盾的深入思考.第二,品格教育虽然囊括了对个体公共德性的培育,但仅局限于个体在日常社会交往中承担的道德责任,旨在培养对现有社会架构的"适应者",而非积极的反思者与变革者.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个体层面可量化的利益加总起来直接推算品格教育对公共福祉的贡献,更需要考虑的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价值性,看教育的过程是否能在直面社会及政治问题的基础上,鼓励个体的主动思考与自觉行动.

    英国品格教育公共性心理治疗文化政治

    美国校长评价越来越科学了吗?——基于美国有效校长标准和校长评价方法变化的分析

    李华熊芹菁李化宽魏鸿企...
    11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校长评价标准的科学化主要源于人们对校长职责认识的深化,表现为:有效校长标准随校长职责的变化而变化,从"相对单一"到"灵活多样",并开始具备情境性和变革性特征,从而使美国校长评价标准越来越科学;美国校长评价方法的科学化主要受外部形势的驱动,表现为:在教育问责制、循证教育等政策形势的影响下,美国校长评价方法先后经历了"优秀校长特质评价","成功校长行为评价","基于专业标准的校长绩效评价"和"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的变化过程,但美国校长评价方法并没有变得越来越科学.这是因为,政策走在了研究的前面,使基于学生成绩的校长效能评价结果未必准确,强调"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方法未必客观.这启示我们:更加科学的校长效能评价应以校长领导效能研究为先导,并谨慎使用"可靠证据".

    美国有效校长标准校长评价方法评价科学化

    投稿须知

    《外国教育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