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比较教育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比较教育学报
比较教育学报

张民选

月刊

2096-7810

wgzhx@shnu.edu.cn

021-64322352

200234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比较教育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委托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一份教育类刊物。本刊自1982年创办,一贯恪守“引进国际一流教育,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的初衷,追求严肃的学术品味,引介国外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得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的喜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瑞典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演进、实践探索与现实镜鉴

    刘思雨陈林田煜昕
    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瑞典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与推进,致力于开创世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基于瑞典政府实现数字化目标的宏观规划与部署,研究发现瑞典教育数字化主要经历了起步探索、快速发展以及深化转型三个关键阶段.其中,在深化转型阶段,瑞典着眼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师资数字素养、更新课程体系与强化数字评估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应对数字化转型及新冠疫情时期出现的各类挑战.与此同时,瑞典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作用、秉持以人为本的转型理念及构建多元协同转型生态的价值取向.总体而言,瑞典在教育数字化深化转型时期制定的政策规划、进行的实践探索及其呈现出的价值取向,对我国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瑞典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实践探索价值取向

    世界主要通用语言教育本土化进程、路径与启示

    程涛王正青
    1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主要通用语言教育是21世纪世界语言生活中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命题.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世界主要通用语言教育的先行者逐渐走上了本土化的发展道路,在"殖民主义""民族解放""冷战和全球化""文明交流互鉴"四个历史时期中,致力于政策创新、机构建设、模式变革、师资培养和资源开发.借鉴世界主要通用语言教育发展经验,未来的国际中文教育需要以理念更新、机构转型、方式创新、服务升级和保障跟进为抓手,实现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世界主要通用语言本土化国际中文教育孔子学院

    变革与回应:人工智能教育立法的四维路径

    刘旭东
    3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系统化立法来规范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人工智能通过赋能教育为不同教育主体带来了全新机遇,但亦引发了教育公平与教育安全遭遇挑战的浅层风险,以及人类主体性的自我消解这一深层风险.当前,新一轮立法事业的开启为应对上述风险提供了历史契机,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也为立法本身带来了挑战.人工智能教育立法的四维路径在于巩固既有革新,并应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风险及立法挑战:其一,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巩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格局;其二,通过技术性正当程序应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浅层风险;其三,通过人工智能教师运用职业操守化解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深层风险;其四,构筑多元规范体系和敏捷治理机制,应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风险的不确定性,规避传统治理手段滞后性的不足.

    人工智能教育立法技术性正当程序职业操守敏捷治理

    东盟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身份建构:历程与机制

    申雨佳马早明
    5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盟作为承担综合职能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治理范围从政治、经济领域逐步延伸至教育领域,已经演变成为全球教育治理格局的重要节点.在介入教育公共事务的历史进程中,东盟经历了个性身份、社会身份和关系身份三重危机,并在危机推动下实现了教育治理功能从模糊到清晰、教育参与角色从被动到主动、教育合作关系从冲突到平衡的身份演进,从而建构出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东盟身份".这种身份的建构有赖于东盟遵循合理、合法、合情三重逻辑对自身身份特征的有效叙述,也由此形成了强调介入教育事务的专业性、参与教育治理的规范性、开展教育合作的共益性三大身份建构机制.然而,伴随着全球教育治理格局的深刻调整,其身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仍待考察.

    东盟全球教育治理东盟身份组织身份理论区域性国际组织

    护航战略目标落地:澳大利亚国家教育监测评估的经验与启示

    王中奎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性宣言的教育监测评估是澳大利亚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经验,包括:以法律和政策坚实监测评估"合法性"基础,依据政策性宣言设计监测指标体系,打造支撑监测评估的多源异构数据基座,以"见林见树"的全面观呈现现状与发展趋势,强化监测评估服务行政决策和公共监督.澳大利亚的经验对我国开展国家教育监测评估有如下启示:一是政府委托专门机构对国家教育中长期战略落实进展监测评估,二是监测评估坚持纵向发展与横向国际比较相结合,三是强化监测评估服务政府决策和舆论引导效应,四是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监测评估深度融合.

    澳大利亚中长期教育战略国家教育监测评估框架与进路

    美国K-12"天才时刻"项目与学生创新素养培养

    李先军赵新琪
    7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设教育强国,拔尖创新人才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但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素养的关注不足.而美国K-12"天才时刻"项目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创建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以创造性思维为主的高阶思维技能."天才时刻"项目的主要做法为:创设自由支持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以及引导学生重视项目的反思与自我评价等.研究表明,"天才时刻"项目促进了中小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为培养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素养,学校应创建有利于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自由发展创新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反思创新实践的过程与自我评价.

    美国"天才时刻"项目创新素养拔尖创新人才K-12

    中日英澳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比较研究

    张红果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比较中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四国课程标准中信息素养教育理念与教育框架,研究发现四国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理念共识主要体现在时效性、对政策文件的回应、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框架对中小学生学段与学科的全覆盖等.同时,从信息素养的教育目标划分、教学方式引导、学业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出发,考察四国信息素养教育的特征与差异.通过文本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应围绕核心素养,建构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框架,加强应用信息技术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形成信息安全意识,细化学生信息素养学业评价要求.

    课程标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育理念框架

    德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价值嬗变、时代特征与改革动向

    任平贺阳
    10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法治教育历史悠久且体系完善,对于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影响深远,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价值内涵也发生了新的转变,由"为了民主和法律"的目的型逐渐转向"通过民主和法律"的过程型,积极培养能够"合法、有序、理性参与政治的现代公民".德国将培养具有综合法治行动能力的"社会人"作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覆盖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三大领域;通过积极营造真实的法律场景,提升学生法治意识与能力;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实时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德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呈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彰显出跨文化、数字信息化、教研体系多元化等新的改革动向.

    德国中小学法治教育法治行动能力

    教师社会角色的多重类型:基于UNESCO教育报吿及中国政策的分析

    汤博闻朱金秋朱志勇
    11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知识人的社会角色类型学和角色丛理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72年以来发布的四份全球教育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并与四份报告发布同时期的中国政策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探究现代教师社会角色理想类型的阶段性演变,探讨中国政策文件中的教师角色表达与国际倡议的相称与殊异.研究发现,现代教师的社会角色在社会情境的压力机制形塑下呈现出"职业人""专业人""公共人"的类型,在互动情境的关系机制的建构中生成"学生培养者""团队协作者""社区共建者"的类型.其中,成为研究者与公共知识分子是现代教师社会角色嬗变中的重要发展.中国的本土性政策话语则充分关注教师群体的结构性力量,强调教师职业角色的道德属性,并将教师角色纳入全局性的教育行政系统之中来考量其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

    教师教师社会角色UNESCO教育报告政策分析

    2014-2023年新加坡"卓越教师总统奖"获得者赋能成长研究

    周文伟马东影
    13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加坡基础教育水平全球瞩目,离不开教师群体的专业支撑.基于赋能理论,对近十年"卓越教师总统奖"获得者事迹展开编码分析发现,新加坡卓越教师成长形成了以自我赋能、他者赋能、赋能他者为核心的赋能路径,在教师身份认同的自我生产、从个体到组织的外部赋能、多元主体视角下的赋能旨趣下塑造了卓越教师群体.这背后蕴含的逻辑是:个体与集体的张力是教师循环赋能的组织基础、新加坡教师成长赋能愈加呈现出社会化的取向、一些重要"他者"对教师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或可为我国教师荣誉制度及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助力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的形成.

    新加坡卓越教师教师成长赋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