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旬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Jour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欧洲神话中的苹果意象研究

    杨庆麟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苹果不仅是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的水果,同时也是欧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苹果意象在欧洲文化中存在了数千年。从最早的古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到后来的基督教文化,及至当代的流行文化,都普遍存在苹果意象。文章旨在通过对欧洲古代神话中苹果意象的梳理,分析苹果作为文化意象所具有的 5 种象征意义,即超自然力量的宝物、爱情与婚姻、长生不老与青春、纷争与不和,以及抵御饥饿的食物。通过对古代欧洲社会的考察,该文探析欧洲苹果意象产生及广泛存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苹果的传播历程、印欧语族的迁徙历史及欧洲自然与环境的影响。

    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凯尔特神话苹果意象古代欧洲印欧语族

    论"前见"在文学"经典"生成中的作用——以《鲁滨逊漂流记》与《福》为例

    许锦煊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移植到文学领域时,虽然大致概念并未改变,但仍存一定的问题。同时文学"经典"作为一个前现代概念,虽然已被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批判,但仍有其存在意义。而"前见"在文学"经典"生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却鲜有讨论。因而首先要对"前见"概念进行哲学史语境中的梳理。历史既是理解的前提,亦是理解的产物,历史是"被理解"的历史。文学"前见"可以从文学创作主体与文学接受主体两方面考虑。文学"经典"的产生亦需要探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以及解构该小说的小说《福》,具体论述"前见"在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前见"在"经典化"过程中的两种可能性。

    前见文学经典经典化《鲁滨逊漂流记》《福》可能性

    明代宁夏巡抚王邦瑞的祭文探析

    李聪伟杨学娟
    13-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宁夏巡抚王邦瑞立身持正、文武兼备,有著述《王襄毅公集》传世。王邦瑞的祭文,虽未超脱祭文体式化的特点,但亦有其独特个性。其文不仅表达了祈福于灵的祈愿、天人永隔的悲痛,又展现了个人风格,融时光易逝和悔恨之苦于哀辞之中,寓无限悲思与人生体悟于悼词之内。《王襄毅公集》中所收祭文,是王邦瑞经典的抒情之作。他在书写的过程中,既充分考虑人们共同的审美要求,表达了生离死别的痛苦、天人永隔的悲恸,又展现个人风格。该文分析了王邦瑞祭文的类型及内涵,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祭文的艺术特点,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明代宁夏巡抚王邦瑞祭文艺术特点探析

    国产方言电影字幕词汇的数据统计与释义对比研究

    马英新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方言电影的热度只增不减,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能够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该文以 2000 年以来的 40 部方言电影为例,利用微词云对其字幕文本进行了分词与词频统计。经进一步比对,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且同时被《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和《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的二、三音节词语共 1 093 个,其中有 100 个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对比 100 个特色方言词语在两部方言词典中的释义,结果显示:释义大致相仿的有 82 个,《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释义更优的有 16 个,《汉语方言大词典》的释义更优的有 1 个,释义均不全面的有 1个。方言词典的释义工作难度较大,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此外也不排除电影存在不规范使用方言词语的情况。

    方言电影释义对比《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周莹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坚强支撑,代表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崛起,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文化负载词作为文化交流的关键媒介,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传统和独特价值观,因此其英译质量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理解和认同。该研究以文化自信为理论视角,探讨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原则与方法,旨在为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确保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更加准确、生动和有力,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负载词文化内涵跨文化交流英译原则英译方法

    英语中的无连接结构及其修辞功能探微

    邬娜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连接结构(asyndeton)本质上是一种并列手段,常见于各类英文文体,语法学家通常从句法层面对其进行分析,而对其偏离常规的语言特征和戏剧效果缺乏系统性研究。其隐藏式的句法连接形式能使句子更加简洁、精致,作为作者有意识的语言选择形式,该结构构建了文本以外更多的意义,对作品风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该文对无连接结构的定义和常见结构类型进行了梳理,例证分析了不同语境下,其在加快语速、营造氛围、打破节奏、强化整体、激发情感、展现开放等方面的修辞功能,试图通过解码句子隐含的信息来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提升读者对作品风格和作者创作个性的赏析能力。

    无连接结构句法语言选择结构类型修辞功能风格

    汉法感叹标记词的对比研究

    褚英楠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法语中,感叹句历来不被语言学家们所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感叹句本身很难界定,再加上其形式上的复杂多样性,使得感叹句的研究更为零碎,有很多方面亟待进一步挖掘。在已知的感叹句研究中,不难找到从跨语言比较研究角度的分析,尤其是汉英感叹句研究,然而从汉法对比角度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汉法感叹句对比不仅可以开阔学术视野,还可以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在此背景下,立足于书面语中的典型感叹句,该文从研究背景、采取的理论和方法、汉法感叹标记词的对比及存在差异的成因等方面对汉法感叹句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感叹句跨语言比较研究汉法对比感叹标记词外语教学典型感叹句

    变译理论指导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译介研究——以曹文轩《青铜葵花》英译本为例

    高慧敏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铜葵花》是中国作家曹文轩的小说作品之一,深受广大中国儿童读者的喜爱,其英文译本的出版则让更多的外国小读者接触到了曹文轩笔下那个纯净美丽的乡土世界。曹文轩的作品能够成功"走出去",好的译文功不可没,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关注外国小读者的阅读需求,以翻译出更好的作品。该文以变译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儿童读者的特殊需求,探索适合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译介方法。该文从增、减、编、述、缩这五种翻译技巧出发,分析中文和英译本的典型例子,阐述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译介策略。强调译者根据目的语读者阅读需求,对译文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取舍,有利于为外国儿童读者提供更加简明易懂、生动形象的译文。

    《青铜葵花》儿童文学变译笔译翻译策略翻译技巧

    基于"政治等效"的概念隐喻日译方法——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

    韩嘉瑶由志慎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是政治话语的重要载体。恰当、得体地翻译政治文本中的隐喻,在传播国家理念、构建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基于"政治等效"原则,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探究其日译方法,发现:结构隐喻使用了直译、省略、解释、转换和变译5种翻译方法,本体隐喻使用了直译、省略、解释、转换和加译5种翻译方法,方位隐喻只采用了直译1种翻译方法。通过分析还可以发现,不同隐喻类型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存在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隐喻,可以灵活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确保政治文本的翻译准确、得体,不失原意,提升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政治等效党的二十大报告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翻译方法

    报刊语言中的汉语双及物动词定语小句及其共现句法特征的实证研究

    周锐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以14个汉语双及物动词为研究对象,以BCC语料库《文汇报》2004-2005年子库的语料为数据来源,从中筛选出2 378个由这些双及物动词充任谓语中心的定语小句,并从双及物动词论元的关系化能力和定语小句的共现句法特征这两个方面入手,对这些自然语料进行了实证研究。该文得出了如下基于汉语报刊语篇的核心结论:(1)在双及物动词三个论元的关系化能力上,受事强于施事,施事强于与事,其中受事强于施事的趋势要超过施事强于与事的趋势;(2)与其他类别的定语小句相比,提取受事的关系小句中明显更为频繁地出现粘合式述补短语和"V给"式连谓短语。

    双及物动词论元语义角色关系小句定语小句关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