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旬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Jour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文化视域下的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的虚实表现差异比较

    李春红
    1-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歌不仅是人类文明瑰宝,在语言、内容、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具有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创作的虚实表现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该文从中国和英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着手,运用平行比较法、跨学科研究法、文化比较法,研究了中国古典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表现的虚实上的差异:诗歌虚实字词的运用、创作主体的存在与虚实呈现、景物与情境的虚实表现。虚实表现差异的比较分析,对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学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进行艺术评论具有启发意义。

    山水诗虚实表现诗歌字词创作主体景物表现情境表现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探讨

    徐小军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久弥新。而当古老的诗词遇上现代的音乐,便诞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古诗词艺术歌曲,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形式,既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诗词作为历史发展的积淀,作为文学艺术的璀璨明珠,自然也能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在当今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古诗词艺术歌曲,成为音乐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对此,该文将立足于古诗词艺术歌曲,探究在诗乐文化下,诗和乐的演变,解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古诗词艺术歌曲融合发展艺术价值作品类型歌词意境传承发展

    中西诗学中的"兴"与"迷狂"

    刘璇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兴"作为中国传统诗学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概念之一,与西方诗学思想中的"迷狂"有着跨越语言文化的多维契合性。中国诗学中的"兴"经历了从巫乐舞一体的艺术形态到"即物起兴"的诗学观念的演变,诗之"兴"是心与物相互感应的重要媒介,也是外物触发情感而生成诗歌的活泼生命体验。西方诗学中的"迷狂"同样经历了从"通灵而感"到"写神喻意"的意义转折,以酒神精神为内核的"迷狂"是最绝妙而原始的诗,也是西方悲剧文学与诗歌艺术形态的原初象征。超越"中西"之别,"兴"与"迷狂"的深层共鸣再次印证了中西诗学的互通性。

    迷狂仪式诗学比较会通

    汉英位移事件的词化并入模式与认知机制

    高照许筱潼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通过对汉英位移事件相关的7个案例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研究发现,两种语言都可以进行语义整合并且语义整合的实现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句法、语义条件。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义整合的限制条件和表征模式不相同。英语中只要主副事件在同一时间轴中存在关联就可以整合为一个单词,汉语实现相同的句法格式要求主副事件必须全过程重合。英语使用单一动词表达的语义内容在汉语中往往需要更为复杂的句法格式,包括连谓结构。汉英两种语言之所以有上述差异与他们的语义综合程度以及认知框架直接相关。该文重点研究现代汉语副事件语义整合模式,主要关注主副事件关系对副事件词化并入的影响。

    运动事件语义整合认知框架词化并入英汉对比宏事件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探究《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策略

    王伟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融合发展的今天,通过外宣翻译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树立大国形象、构筑中国政治话语权至关重要。该文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运用案例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探究译者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过程中,如何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灵活处理中英句式结构差异、中国特色词汇表达和中文四字格结构等翻译难点,从而整合出最贴近目标语读者思维方式的高质量译文,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实现源语环境和译语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译文最佳传播效果。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政府工作报告外宣翻译政治话语权翻译策略

    《尘埃落定》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葛浩文译本为例

    四郎旦珠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尘埃落定》中的众多文化负载词,不仅是其文学魅力的体现,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这些词汇深刻反映了藏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其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外语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度。葛浩文先生在其英译本Red Poppies中的一些翻译选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但在处理某些关键的文化负载词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对原文文化内涵的理解出现误差。该文旨在分析葛浩文的英译本中这些关键词的处理方式,指出其中的不足,并结合当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传达这些深植于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该文将考察不同翻译策略对于保持原文文化风貌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力求在尊重原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翻译方案,以期为《尘埃落定》的英译提供改进建议,并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尘埃落定》文化负载词英译葛浩文译本跨文化交流翻译策略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维译本惯用语翻译分析——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

    郭聪阿步利孜·穆沙江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惯用语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沉淀的结晶,是熟语的一种,它是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形式上既有以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三音节以上的格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阐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治理方面所遵循的理念与方针,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书中出现了不少惯用语,该文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出现的惯用语汉维译本展开分析,对书中出现的惯用语进行分类、收集和整理,分析其翻译方法和技巧,旨在学习和研究政治文献及译本,为政治文献的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汉语维语惯用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方法翻译技巧

    汉哈述宾结构对比分析研究

    何欣军成世勋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述宾结构作为SVO型语言的汉语中不可或缺的语法结构,凭借其种类变化十分丰富的特点,在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地位。述宾结构是哈萨克语SOV型语言中十分重要的语法结构。但是两种语言的述宾结构除语序差异外,在表达形式和语法规则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之处。该文将采用对比分析法从述宾结构的结构形态、语法、语用、语义等方面进行对比,力求分析出两种语言中述宾结构的共性和个性,希望可以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并掌握述宾结构以及由述宾结构构成的句子,并为后来学者研习交流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还希望该文能够对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帮助,推动述宾结构的实际应用领域与价值的探寻,促进汉语和哈萨克语的交流与发展。

    汉语哈萨克语述宾结构对比分析语法语义

    维吾尔语中俄语、英语借词统计分析

    戴文娜迪勒胡马尔·阿力普马雪梅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维吾尔族通过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来丰富本民族的词汇。首先,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维吾尔语借词的现状,发现维吾尔语中有大量的俄语、英语借词。同时,通过统计归纳总结发现,维吾尔语借词大部分是学术类和生活类词汇;其借入方式主要包括音译词、音译类别词和合璧词;借词的词性以名词为主;有些借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其次,该文还探讨了借词借用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最后,针对借词现状和借入原则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总之,借词研究在维吾尔语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维吾尔语借词俄语英语借入方式借入原则

    礼貌原则下大学教师授课时使用的语言策略分析

    沈怿泽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的研究对象为大学教师课堂场域中的授课语言。文章运用语料分析法将授课录音转写成4万余字的语料,从实际交际情境中语言使用的视角观测高校教师在授课时语言的使用情况,在礼貌原则6项准则制约下总结出高校教师授课时的语言特点,并分析教师语言使用策略,为教师进一步提升授课语言技巧和育人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如使用具体的称赞与赞同、运用人际互动性话语标记、合理进行话轮转换、运用含蓄委婉的句式句型、善于总结归纳学生观点等。运用礼貌原则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教师的观点,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也使教师的语言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礼貌原则大学教师授课语言语言策略分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