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旬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Jour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郑州市文化"走出去"对策研究

    王永全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州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郑州作为中原文化中心的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未能建立文化"进""出"的根本机制,在文化教育、文化中心建设、文化创新、文化开放、文化交流等方面尚存在短板。该文通过对郑州市现代旅游、博物馆、文化创新中心、网红打卡点建设与发展的调研和分析,梳理郑州市文化的现状,揭示其内引和外联的薄弱环节。该文通过对相关跨文化机理、文化网红点建设、翻译传播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问题的症结所在,指出只有加强自身文化的发掘和宣传,改变轻文化重经济的单打局面,改进主打文化的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功能的畸形模式,真正实现文化的综合功能,文化"走出去"才能真正打好根基。最后精准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为郑州文化的发展和"走出去"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

    郑州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跨文化交流"走出去"对策文化教育复合型文化人才

    我国受众对韩剧的解读研究——以《大长今》为例

    刘琴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1997 年到 2007年,韩剧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产品在我国风靡了 10 余载,使很多中国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文化与价值认同。该研究以我国观众对《大长今》的解读为切入点,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对我国《大长今》受众进行考察,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感知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语义差异量表、三维空间图并辅以文本分析考察观众对角色的意义建构。希望通过观众对《大长今》的解读,考察观众对韩剧的解码特征,研究韩剧在我国的受众群,分析受众对韩剧的解码方式、偏好及解读差异,进而为我国受众研究积累基础性的研究资料。

    受众研究角色表达认知图式建构语义差异量表三维空间图

    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词研究——以颜色文化词为例

    张晴阳
    165-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文化词不同于一般词汇,汉语文化词承载着丰富的汉语文化,是人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中的颜色文化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偏好。由于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颜色文化词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颜色文化词的涵义是很有必要的。该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中西在颜色文化词方面的认知差异,探讨其产生的文化归因,并且提出相应的使用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跨文化汉语文化词颜色文化词文化多元文化

    大学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李天波吴春秀
    170-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强大动力。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由此,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以服务国家需求的重要性凸显。该文从提升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及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学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现状,阐释了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路径。该文以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着重剖析和论述大学生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途径,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中国文化概要"课程现状培养路径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中美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

    王安琦王淑芳
    17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中美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判断双方展现出的生态理念,比对背后折射出的生态哲学观及其成因,并剖析水污染环境新闻语篇中的生态取向,契合的为有益性话语,中立的为模糊性话语,违背的则为破坏性话语,从而推进有关生态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研究。经过对比研究发现:(1)中美水污染环境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类型既有共性,也有差异;(2)中国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多呈现有益性生态取向,美国则多为破坏性生态取向,双方的模糊性生态取向均较少;(3)中国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凸显"生态命运共同体"观念,而美国呈现"经济优先"的生态观。

    生态语言学话语分析中美新闻环境新闻水污染概念隐喻

    文旅融合视域下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探究

    王德朋
    181-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平台,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使命。该文旨在探究文旅融合视域下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性和对策,为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通过分析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明确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和地位;其次,阐述文旅融合背景下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性;最后,从资源建设、服务创新和合作机制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文旅一体化发展,提升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满足读者和游客的多元需求,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旅融合图书馆地方文献重要性问题探究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创新研究

    杨志强
    186-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用户行为分析的深化,以及服务流程的优化等新的需求和挑战。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在面对大数据时显现出一系列局限性,这促使图书馆必须寻求创新的服务模式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该文通过阐述大数据的核心定义和特征,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广泛应用及其对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深远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利用大数据进行资源优化、提供个性化的用户服务,以及对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创新,可以显著提升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些创新措施不仅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也为图书馆学和信息管理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为高校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服务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图书馆服务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大数据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服务创新用户行为分析优化

    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借鉴意义

    时韩荣
    19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图书情报新需求交织在一起。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发布和高等学校的推进落实,图书馆学科服务也在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服务于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工科全面深化、新医科融合发展,新农科高位推进,新文科布局未来"目标相统一,成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新方向。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是国内较早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图书馆,且成果显著。该文通过借鉴上海图书馆在数字人文建设中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提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路径,旨在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高等教育专业改革

    由"系统能控性、系统能观测性"谈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优化

    张耀郑群现
    195-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能控性和系统能观测性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系统能控性反映了控制输入对状态的支配能力,系统能观测性表示了系统输出对状态的反映能力。笔者拟把高校图书馆看成一个系统,把学校的统一领导和图书馆应遵循的各类规章制度看成系统的"输入",把图书馆建设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看成系统的"输出",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采取的各项举措看成系统的"状态变量",尝试把高校图书馆建模为一个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多状态变量系统,并且是一个输入能控、输出能观测的系统,进而运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系统能控性、系统能观测性"的理念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建言献策。

    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优化系统能控性系统能观测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约稿函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