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季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许高哲

双月刊

2097-082X

wwsjzzs2008@163.com

0351-2021472

030001

山西省太原市文庙巷33号

文物季刊/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3年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寨梁上地点发掘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吕梁市文物调查勘探队...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推进碧村遗址宏观聚落形态的探索,2023年夏季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对该遗址西端仅靠黄河和蔚汾河交汇处的寨梁上地点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目前碧村遗址所见最早的护坡墙等相关遗存,将该遗址石构遗存年代上限追溯至距今4400年前后,进一步完善了碧村遗址龙山时代聚落的发展链条.

    碧村遗址寨梁上庙底沟二期护坡墙

    中条山地区先秦冶铜遗址调查与初步认识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南中条山富含铜矿,是先秦时期中原重要的铜产地.自本世纪初以来数家考古单位合作,在中条山地区进行了多次规模不等的考古调查,发现并确认出18处先秦冶铜遗址,其中多数属于夏到早商时期,只有少数几处可能存在两周时期的冶铜遗存.本文对每处遗址的概况和冶铜遗存的发现情况作了介绍,并简要分析了本地区先秦冶铜活动的兴衰演变过程和原因.这些资料的发表和初步的认识,将有助于学界了解青铜时代中原王朝崛起与晋南铜矿资源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条山先秦时期冶铜遗址考古调查初步认识

    李济与夏文化探索

    张立东王仲奇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济1926年在晋西南的考古活动明显带有探索夏文化之目的.小文《李济与西阴村和夏文化》曾专论此事.20多年过去,围绕这次考古活动的学术史研究纷至沓来,其中不乏质疑李济探索夏文化之心的声音.现在回顾相关诸说的基础上,全力搜求公开发表的报告及馆藏档案等直接证据,并结合李济的教育背景、时代学术思潮、合作者丁文江与袁复礼的古史观、考古活动的行程及活动结束后的言论、梁启超与戴家祥的回忆、徐中舒"仰韶文化即夏文化说"的提出等进行语境重建,力主夏文化探索的学术史书写应自1926年李济晋西南考古始.最后尽力搜求李济有关夏文化的言论,提炼出李济对夏文化的基本态度:彩陶文化应非夏文化,而更可能是夏文化的来源;虽尚未发现与夏朝对应的考古学文化,但不能忽视夏的存在;晋西南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区域.

    李济晋西南西阴村夏文化探索

    天象与宇宙观:新石器晚期墓葬朝向初探——以西坡和清凉寺墓地为例

    陈雨青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石器时代,许多墓葬会表现出某种朝向.本文尝试从天空景观考古学的角度探讨西坡和清凉寺墓葬方向与景观及天象之间的可能关系,认为墓葬朝向既非死亡时日落的准确方向,也非后世关注的如银河或大火星等天文现象,而是一年中最常见的日落方向.在古人的宇宙观中,太阳的运行很可能与对天地人一体化的认知有关.

    墓葬朝向新石器晚期景观考古天空景观考古宇宙观

    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璧环类器物研究

    刘晓彤
    57-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璧环类器物是陶寺文化中的重要随葬器物,普遍中孔较大,器型多样,大多出土于墓主人手臂附近或直接套置于墓主人手臂上,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特征.陶寺文化璧环类器物除了受到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多继承并发展了本土文化特征,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陶寺文化璧环类器物,并进一步向北影响到了晋陕高原等周边地区.根据璧环类器物大多出土于较低等级贵族墓葬这一特征,推测璧环类器物在陶寺文化中并非作为礼仪性器物而更可能作为一种财富象征出现在墓葬之中.

    陶寺文化玉璧玉石器

    从八里坪遗址看晋东南与晋西南龙山时代文化交流与互动

    赵辉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八里坪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八里村东紧邻沁河的台地上,分布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时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到二里头一期阶段.遗址最兴盛阶段(距今4300年左右)即规划了内外三重环壕.外壕内残存面积46万平方米.2022年在内壕北部揭露一组三连间夯土建筑基址,面积504平方米.八里坪遗址西距陶寺和周家庄遗址均为90公里,陶器所反映的文化面貌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以有领环为特色的用玉传统则表达了不同的族群认同.八里坪遗址地处沁河流域,与陶寺、周家庄引领的晋西南文化上的交流互动,为探索古国时代晚期晋南地区文化格局的演变提供了实证.

    八里坪遗址庙底沟二期文化聚落

    4000年前的黄河关口——碧村遗址视角下的文明起源探索

    王晓毅张光辉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碧村遗址是在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多元一体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于河套和晋南碰撞交融的关键通道上诞生的一座特殊城池,先天地理位置让其成为沟通黄河两岸的重要关口.由于其与"比邻"都邑聚落石峁,在同一考古学文化下,彼此形成了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构成了都邑与边鄙功能性城池的两级政治结构,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河套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一种考察路径.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时期其它区域的中心聚落,可进一步勾勒黄河中游地区4000年前后的文明景观,初步展现天下万国时代黄土高原政治轮廓.

    碧村遗址关口都鄙早期国家

    兴县碧村遗址石材初探

    王小娟张光辉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碧村遗址是晋西高原距今4000年前后的一处大型石城聚落,石材使用范围广,主要作为高级别建筑用材.通过对采集石块样品的观察、测量和岩相鉴定分析,显示碧村先民主要选用块状的条石,其次是少量的卵石用于砌筑墙体.条石均为沉积岩类,以长石砂岩类石材为主,其次是长石石英砂岩、杂砂岩、石英砂岩等;卵石岩性多样.碧村遗址所用石材均为就地取材,条石类石材取自遗址附近裸露的中生代三叠系的基岩层,卵石可能取自遗址附近的蔚汾河和黄河的河漫滩,以及河谷阶地的砾石层堆积.

    碧村遗址石材种类石料来源

    兴县碧村遗址土壤微形态初步研究

    李春霞张海张光辉庄奕杰...
    96-10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碧村遗址是黄河东岸一处重要的石城聚落,发现了距今4000年前后一套布局规整结构严密的大型门址.本文对碧村遗址城门东门址处建筑的土构部分开展了土壤微形态研究.薄片观察显示,碧村先民对周边可利用的土料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意采集黏土含量较高的褐土用于铺垫和制作土坯,并且对采集的土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处理加工.

    碧村遗址土壤微形态生土建筑土坯

    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出土骨蚌制品制作工艺研究

    贾尧张光辉王小娟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5年至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对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进行了连续发掘工作,遗址主体年代为龙山晚期,出土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另有一定数量的骨器、玉器和铜器.本文对小玉梁台地出土的95件骨蚌制品做了系统梳理,器类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三类,均为小型器类.骨蚌制品的加工注重实用性,不同的器型在选料上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未形成专业的骨器加工产业链,呈现"因材作器"为主的生产模式,其制骨手工业应为家庭式小作坊.

    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龙山时期骨蚌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