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诗十九首》和《拟古诗》的差异化注解

    徐珊珊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臣对《古诗十九首》和陆机《拟古诗》的注解显示出差异化倾向,表现在对《古诗十九首》诗旨的政教化重构、意象比拟;对拟诗则直陈诗旨、直解意象,转拟诗之"志"为"情".分析差异化注解的政治文化动因,一方面是五臣献书背后的政治处境,另一方面是初唐到中唐陆机作品接受的式微.五臣注在阐释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满足了文人士子的阅读需求,也促进了《古诗十九首》乃至《文选》的流传与经典化.

    五臣注古志今情《古诗十九首》陆机《拟古诗》

    古典诗歌教学的困境与突围

    罗洪燕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典诗歌中华历史文化中最璀璨的部分之一,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中学生重点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的学习,不但有益于学生沿袭中华优秀诗歌文化传统,也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还能提升学生的应试技巧.基于课标、教材以及应试需要,一线教师构建了不同的诗歌教学理念,各种教学新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各因素的影响,古典诗歌教学陷入了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目的功利化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困境突围的四个策略,一是稳固基础,做好教学准备;二是脚踏实地,制度合理目标;三是发挥匠心,创新教学过程;四是及时反馈,监测教学效果.希望能对一线教师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困境有所帮助.

    古典诗歌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语法教学的课堂实施路径思考

    毛成萌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汉语教学界开始产生了"淡化语法"的观点,这导致了如今部分学生的作文出现较多语法错误.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途径是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发散思维,语文课堂的关键之处在于使文字具有方法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和实用性,而语文语法教学就是规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教学内容.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应运用以下合理的教学方式:确立"有用"的学习目标;语法知识与语法事实相结合;语法教学方式多样化;转换教学评价方式;依托实践育人的课堂路径实施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课堂实施中学语文

    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分析及教学思考

    李谨萱
    12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形象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合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教学,可以贯彻落实新课标立德树人的要求,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由于目前关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女性形象的研究较少,并且教材中涉及的女性形象缺乏真实性、社会性与时代性,基于此提出了选文和教学两方面的建议,选文应增加女作家作品的占比,注重贴合学生生活和时代,教师教学应充分分析形象,挖掘教育意义,并善于利用教育资源,促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女性形象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境界

    杜颖
    12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作品中的名篇,全文短小精悍,情感抒发水到渠成、流畅自然.作者情感集中表达落在一个"闲"字,《记承天寺夜游》中"闲"有三个层次即人、境、情,它包含了诗人对世人耽于功名的讽刺、对仕途不顺的自嘲和在逆境中自洽等多重丰富意蕴,同时也是苏轼自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闲"自适

    思维品质培养下《劝学》的阅读教学探究

    罗艳雪刘奇玉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维品质培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劝学》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的经典课文,其语言精炼、结构严谨、说理深入,是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基于此,通过着眼文本"参"字作为矛盾点,聚焦"礼"这一思想作为核心点,抓住"学"这一主题作为关联点,引导学生深入探析.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质疑辨析、寻踪问源、串联比读等教学方式,将思维能力渗透于整个探析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辩证思维、高阶思维、发散思维的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思维品质《劝学》辩证思维高阶思维发散思维

    好戏不再:基于文本矛盾处解读《社戏》

    杨廷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戏》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小说,并不像其他小说一般有着多样化的悬念设计与情节转折,但却又通过设置文本矛盾,将看似松散的情节进行串联.而文本的矛盾之处,通常蕴含着别样的内涵,从其着手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抓住《社戏》中将本是令人昏昏欲睡的戏形容为"好戏"这一点矛盾从而入手,进一步解读"好戏"背后指向的是与童年伙伴的经历的"好"、平桥村的"好",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该文章.

    《社戏》好戏文本矛盾

    《祝福》中女性次要人物分析

    罗腊
    135-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是以构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本质、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在小说这一文体中,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于小说三要素之首,而其他两要素在一定程度上都要为人物要素服务,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更为深刻、鲜明,文章也更有思想深度.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是相对于主要人物而言的,虽笔墨不多,但仍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独立、完整且有生命的个体,其地位是不可忽视的.那么,从鲁迅的《祝福》一文中可知,每一次要人物既具有深化主题、衬托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又具有完善文章情节发展、突显自身性格特征的作用.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是要让学生从主要人物身上获取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还要激发学生兴趣去全面地分析次要人物,使教和学有效结合.

    女性次要人物《祝福》鲁迅情感双向性

    宋代女词人作品中的节日意象

    吴雪艳
    13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节日意象研究是近年来宋词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女词人以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为背景,将意象与节日相结合,真实再现了宋代节庆生活的俚俗风貌,是宋代民俗文化的折射.对宋代女词人词作中节日意象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宋代女性生活情调和精神审美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对宋代词作文化的管窥.

    宋代女性词人节日词作意象

    王旭烽《望江南》中茶的趣与思

    田雨
    14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上可追溯至神农时代,至今仍可在各个领域听见其袅袅余音.当代作家王旭烽的新作《望江南》以茶入文,通过江南茶人杭氏家族命运的兴衰变迁展现抗战胜利后近20年的茶事发展.小说以龙井茶乡杭州为背景,在茶与传统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调和中体现出茶的逸然.本文以茶的生命巧思、文化妙思与历史悟思为切入点,进而挖掘茶文化所蕴含的理趣和思蕴,揭示作者与茶的不解之缘.

    王旭烽《望江南》茶文化茶人茶趣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