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丁万录

双月刊

1674-6627

XBDR@chinajournal.net.cn

0951-2066907;2066918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开辟有民族宗教、民族历史与文化、西夏学、人类学、国际问题、法学、经济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研究等栏目。重点刊登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民族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宗旨:立足民族地区,面向全国,繁荣学术研究。组发有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质量学术论文;组发研究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具有创新价值和理论高度的学术论文。本刊读者定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方位互嵌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内在机理与多维遵循

    李少霞魏莉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民族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重维度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只有从空间、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维度考量,才能不断深化民族关系的互嵌性和整合性.以全方位互嵌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有利于各民族在空间上交错融居,开展对话交流;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培植互惠规则;在经济上互依共生,走向共同富裕;在社会生活上密切往来,集聚社会资本;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促进情感共融.因此,要充分发挥互嵌式社区的积极作用,推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坚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推动多元主体协调治理,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

    全方位互嵌城市民族工作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互嵌式社区认同

    牛羊育肥与族际互动: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共生互惠共同体的生成

    朱金春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羊育肥作为农牧结合地带的一种特色产业,不仅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而且串联起不同区域与环节过程中的各个民族,将之编织到同一个有机的经济社会网络之中,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青海循化的牛羊育肥产业在牛羊贩运、育肥、屠宰、出售等各个阶段中,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等民族都存在着广泛且深入的交往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跨区域跨民族的互惠互助关系.牛羊育肥所推动形成的多民族共生互惠关系,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树立了典型案例,对当前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牛羊育肥农牧交错族际互动共生互惠共同体

    人化自然与家园建构:云南一个多民族移民村生态振兴之路

    倪慧马翀炜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自然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反映了自然环境与社会财富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通过人化自然创造"绿水青山"进而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既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塑造过程,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完整内涵.原本不适宜人居住的云南省元阳县南沙镇呼山村,在政府和多民族移民久久为功的共同努力下,攻克重重困难,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绿水青山",实现乡村自然生态振兴,又在生活实践和治理实践中建设和美家园,促成乡村人文生态振兴.这一家园建构目标的达成,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人化自然"绿水青山"多民族移民村人文生态家园建构

    南亚研究的区域视野

    梁永佳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回顾了南亚研究的区域视野.前独立时代的印度思想家有意识地将南亚的命运与整个亚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法国人类学家杜蒙的种姓研究及其遭遇的批评,反映了欧美学者的区域比较视野和南亚本土学者"就南亚论南亚"的倾向.尽管南亚"庶民研究"价值巨大,但基本丧失了区域视野.南亚研究的突出特色在于其"区域"想象,以及这种想象的区域转换.失去区域视野的本土研究将不得不认可"西方谈普遍,非西方谈特殊"的学术分工.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特别需要从南亚研究中吸取教训,坚持广阔的区域视野.

    南亚区域视野种姓"庶民研究"

    跨越"边界":中资企业在非洲的本土化行为研究

    田牧野张雨薇
    11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资企业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也是推动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央企Y公司海外"本土化"进程中具体实践的研究,发现中资企业在非洲的运营面临着秩序、制度和利益层面的明显"边界".为融入当地社会、实现在地化经营,中资企业初到当地后会依托当地华人华侨开拓当地市场;积极吸纳当地人员进入公司,并与社区达成互惠关系;不断拓展中非群体间的互动场域,增加双方交往交流机会;通过文化智力培训和社区干预消解冲突,在当地实现"深耕".在此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力量达成认知上的共识,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达成责任共识,通过长期培训与合作达成发展共识,亦是中资企业长期扎根海外的优化路径.

    跨文化中资企业非洲"一带一路"互惠

    历史场域下辽代骨朵形制功用及其族属探讨

    张景明马宏滨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辽代墓葬壁画图像和实物看,骨朵首部变化分为椭圆形、圆球形、蒜头形、瓜棱形、蒺藜形、多面体六种类型,每种类型在各个阶段所占的比例不同,在各种历史场域中具有武备、刑杖、仪仗、守卫等方面的功用.溯其来源,并非全部来自某种器物或用具的演变和延伸,而是因功用不同有一定的来源.同时,骨朵为契丹人或少数具有契丹生活倾向的汉人所拥有的用具,反映了辽代"因俗而治"、身份象征、文化认同和民族交融的状况.

    辽代骨朵分类与形制渊源与功用族属身份文化认同

    清代陕甘地区新建厅城的特征及其在清代城市史上的地位

    魏欣宝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陕甘地区新建厅制城市的历史进程来看,清朝在内地的边缘地带置厅筑城一般是地域开发的结果,在边疆地区置厅筑城则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从城池选址的大位置角度来看,清代的交通路线与政区地理格局是影响厅城选址的重要因素.就小位置而言,因地方长官着重考虑政治、军事因素,城址大多面临诸多地理条件的不足,但得益于清代对上述地域开发的深入,大量的厅城城址沿用至今.对于清代的城市发展而言,厅城作为清代特有的建置城市类型,在城市体系构建和整体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枢纽.

    清代陕甘厅制城市城市变迁城市选址城市地位

    社会学建设的中国经验——费孝通关于"人民社会学"的探索及其启示

    杨文笔
    14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社会学已有一个世纪的学科建设历程,留下了一些值得总结和继承的中国经验,"人民社会学"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一个很好的理论创设与实践路径.费孝通倡导的"人民社会学"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探求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紧密相连,其核心主张是社会学建设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以"志在富民"为学术追求,围绕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开展扎实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推动社会学中国化.费孝通倡导并实践的面向中国实际的"人民社会学"对当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具有重要的学术借鉴意义.

    社会学费孝通"人民社会学"

    巴迪欧本体论思想及其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启示

    符俊尉迟光斌
    159-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迪欧杂糅存在论、公理体系集合论和当代主体学说,重建本体论哲学.巴迪欧认为西方传统本体论把万物归于本质存在,是"计数为一"的运算,真正本体是进行计算前的"纯多",是未被纳入人类知识体系的"不可辨识之多".借助集合论,巴迪欧把"不可辨识之多"的本体存在与空集相联系,进而借助选择公理和保罗·科恩的力迫法,证明数学也需要主体"力迫"介入.巴迪欧意在证明本体存在处乃真理诞生处,在主体的调研和类性延展等忠实程序下,发端于本体存在处的"不可辨识之多"的偶然性事件将演化为真理.从巴迪欧本体论思想看,相对于西方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成就就是"不可辨识之多",是人类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表达的是本体存在的真理,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本体论事件真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企业管理柔性的形成机理与测量——基于创造力约束理论的扎根研究

    雷婷光晖
    16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管理方式变革是企业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大多数企业管理方式变革源于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创新实践,而非事先规划.因此,企业如何突破约束,实现自主变革到管理柔性实践的实质性跨越,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的管理热点问题之一.文章从创造力约束理论视角,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34篇文献进行剖析,分析了企业管理柔性的形成机制,并构建了测量模型.编码结果发现:企业管理柔性在形成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约束,需要识别形成过程中关键的约束情景,只有认识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与企业现有管理方式僵化之间的矛盾,并采取相应策略,才能推进管理柔性的实施;同时,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柔性、人力资源柔性、项目管理柔性和供应链管理柔性是实施柔性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在理论上厘清了企业管理柔性的形成机理和管理内容,揭示了员工创新需求推动组织管理方式变革的过程,为激发员工创新活力提供了管理启示.

    管理柔性创造力约束理论管理柔性测量体系扎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