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行政发包制视角下责任规划师制度模式与机制优化研究

    张阳夏海玉谢来荣单卓然...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责任规划师制度旨在提高社区、乡村及乡镇等微观层面小尺度空间的治理水平,进而支撑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与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构建责任规划师制度是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与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引入公共管理学中的"行政发包制"理论,考察地方政府在规划事务管理体系中以"行政发包"方式引入责任规划师并优化空间治理的过程.文章认为责任规划师制度通过"上下结合"监督协调路径与"监督—维护—协调"三元作用机制实现空间治理优化,并总结归纳出3 种典型的责任规划师制度模式.文章最后从"发包方—承包方—受众方"三元主体出发分析推行该制度面临的挑战,并从明确事权义务、完善激励机制、细化考核标准、搭建服务平台4 个方面对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提出机制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优化提供新思路.

    责任规划师行政发包制空间治理制度模式机制优化

    保卫日常空间:城市更新视角下上海近现代公共住宅遗产价值的再认知

    魏枢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中国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研究近现代公共住宅的缘起、发展脉络与遗产价值极具现实意义.上海是近代居住问题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通过为中低收入者提供救济型住房,拉开了住房制度转型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的公共住宅得到了空前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的工人新村、20 世纪 60-70 年代的各类新村、20世纪 80-90 年代的公共小区以及 2000 年后多种形式的保障性住房,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商品化的住宅发展道路,形成了紧凑型、社区化的邻里生活,建构了新型的日常空间.文章通过对上海近现代公共住宅发展和演变历史的梳理,探寻其在空间规划、功能理念、建筑美学以及邻里关系上的意义,重新认识其在空间遗产、社会遗产和文化遗产上的重要价值.研究旨在为城市决策者带来一些观念上的突破,实现对这些存量住宅的价值重估,推动社区居民的自主改造与自主更新,以保卫日常空间,保卫普通市民的生活.

    公共住宅日常空间城市更新遗产价值上海

    基于DPSIR模型与马尔科夫链的中国省域城市韧性水平动态演进研究

    焦柳丹韩博伟霍小森张羽...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有助于改善当前我国城市应对灾害风险时普遍存在的灾中抵抗不足、灾后恢复缓慢、灾害适应力弱的局面.为了研究国内各省区市的韧性水平发展情况,为未来的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文章基于DPSIR模型建立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韧性水平进行测算,以我国31个省区市2017-2021年的韧性水平为例进行评价研究,并结合马尔科夫链动态分析各省区市的韧性水平发展趋势.

    城市韧性DPSIR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马尔科夫链

    城镇共生及民族差异视角下的城市群内部关联发展研究

    李纯王一婷陈利顶魏俊青...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城市群内部城镇关联的特征及模式是解析城市群演变过程、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基础.文章结合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与共生理论,将城市群视为多城镇有机共生的整体,开展内部城镇的活力、外向功能量、交互干扰度分析,测度城镇间的多向关联特征,判识其共生关联模式.关注我国西南滇中城市群的地区特殊性及民族性特征,开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内整体城镇活力不足,且与外向功能量布局均呈现地理中心的高值集聚特征;城镇间关联程度较弱,以偶然性关联下的点共生模式为主,仍处于自组织主导下的独立发展状态.民族自治地方城镇的关联基础、关联强度均弱于常规城镇,亟待优化与常规城镇间的共生关联,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城镇关联共生理论民族差异滇中城市群

    第一视角下科技园区空间与创新的作用机制测度研究

    王璐杜尉鹏
    29-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内产业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高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空间与创新的作用机制进行测度,构建利于创新的空间品质评估模型是推动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关键依据.文章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科技园区的研发人员的第一视角作为评估基础,进行先导研究和指标修正,运用初步构建的评价框架对已建成运营超过10 年的广州国际生物岛进行评估,结合量化与质化相对照的分析进行综合验证,以此为基础最终确立由5 个维度和12个公共因子构成的高科技园区空间品质评估模型,并对此模型的评估结论进行应用策略探讨.

    第一视角空间与创新评估模型广州国际生物岛

    中国国家公园和国家步道协同建设路径研究

    王沛杨锐赵智聪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国家公园和国家步道是保障公众游憩权利的典型措施.随着中国参与自然游憩的人数不断增加,建设国家步道已经成为迫切的民众需求,得到了多部门的联合肯定.文章对步道和国家步道的概念和功能进行了辨析,对 3 个典型国家的国家公园与国家步道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发现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国家公园和国家步道在管理机制和空间布局上均具有紧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家步道的建设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论述了协同建设中国国家公园和国家步道的必要性,从建设理念、管理制度、空间布局和社会参与这4方面提出了协同建设中国国家公园和国家步道的路径建议,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和国家步道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国家公园国家步道自然保护地自然游憩生态廊道

    中国式现代化下江苏特色田园乡村的多元功能与价值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

    邓德强张浩王菁董治平...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农业大省,在新征程上推进江苏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实践中,应做到"走在前、做示范".文章立足于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项目的创新实践,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先进理论成果,在中国式现代化下江苏乡村建设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的多元功能与价值的理论框架.文章以南京市桦墅村周冲组为案例,从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治理 5个层面说明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的多元功能与价值,为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效的实践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多元功能与价值理论框架乡村全面振兴

    基于要素—潜力—类型视角的城市群核心区镇村体系构建与整治策略

    李林汝员学锋张东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构建镇村发展体系,制定差异化乡村整治策略,对于重构乡村发展路径和促进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要素识别—潜力挖掘—类型划分"的逻辑思路,以乡村地域异质性为导向系统梳理各要素的耦合机理与作用程度;结合潜力要素确立乡村类型划分依据,构建合理镇村体系;在分类分级镇村体系基础上,分区明确乡村职能与整治策略.结果表明:受多元主体的作用差异,乡村发展表现出各类要素的空间冲突,识别乡村要素耦合作用是评估乡村发展阶段与状态的基础.综合乡村异质性特点,以潜力要素挖掘差异化引导乡村类型,满足城乡发展的多样性需求.依据双重组合分类,雁鸣湖镇乡村划分为4 类7 型的类型系统.结合镇村要素评级与乡村类型划分结果,确立研究区"一城三核多中心联动"的空间结构,依据区域特点提出分区整治策略.要素协调、优势明晰、等级完善、职能匹配的镇村体系与针对性整治策略为城乡布局优化与区域关系协调提供借鉴与参考.

    乡村分类潜力要素镇村体系整治策略

    时空维度下广州市现代建筑遗产空间分异格局及演变研究

    王瑜罗子哲冯鸿斌谢超...
    56-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建筑遗产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异与演化格局研究对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州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以广州市现代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依据广州城市发展背景划定不同的遗产发展时间段,结合GIS空间分析工具进行现代建筑遗产空间分异格局与演变特征研究.文章旨在从时空维度,以更为宏观的视角探析现代建筑遗产与城市发展演变的关系,为现代建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现代建筑遗产时空分异广州市

    住房环境、通勤时间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基于对燕郊居民调查的实证分析

    曲云婷李禕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民住房和通勤问题作为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两大因素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加深对住房和通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改善民生,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文章以廊坊市燕郊异地通勤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 8 个小区的408 份问卷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探讨住房环境、通勤时间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期反映燕郊异地通勤居民真实的生活状况.结果表明,住房环境整体上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分维度来看,住房价格、居住面积、房屋质量以及公共设施与居民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而小区风景、住所便利性、邻里关系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不太显著.其次,通勤时间越长居民主观幸福感越低,且住房环境会对通勤时间造成的负面影响起到一定的补偿效应.最后,居民幸福感在受教育程度、户籍类型以及住房产权拥有情况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受住房环境与通勤时间的影响.

    住房环境通勤时间主观幸福感有序Logit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