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大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大学教育
现代大学教育

胡岳华

双月刊

1671-1610

MUEbjb@csu.edu.cn

0731-88876856

410083

长沙中南大学高教所

现代大学教育/Journal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南大学和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1985年创刊,1978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本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研究现代大学教育,探索高等教育规律,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刊欢迎现代教育思想、中外高等教育史、教学方法论、比较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美学、创新教育、德育理论和其它科学理论方面具有新观点、新材料,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大学科技产业,成人与继续教育等方面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理论框架与行动框架

    周光礼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治理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质量保障由外向内转变的直接要求.建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目标牵引以及以人为本的方法论.作为质量管理系统,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构应:树立三个理念,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立德树人成效为中心以及以持续改进为中心;聚焦三个层面,即将职责落实落细到学校、学院、学系/教研室等;强化三个环节,即强化目标、实施与评价构成的闭环结构,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校治理评估范式教育质量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大学知识生产:转型、特征与路径

    崔延强何臾熹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知识生产为驱动.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核心组织,其知识生产活动与生产力变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历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力的迭代升级催生了大学知识生产需求的变化,大学从高深知识生产的"象牙塔"逐渐转为"企业型"的知识生产中心.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学应形成新的知识生产特征,结合区域现实条件和资源优势进行因地制宜的知识生产,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进行问题导向的知识生产,根据生产要素转型进行数智化的知识生产.为回应新质生产力要求,大学需推动"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速"从1到N"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强化高层次人才供给.通过优化上述知识生产路径,大学可为实现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做出贡献.

    新质生产力知识生产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新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

    大学课堂教学"师之能"重于"器之利"——从孔子以手代筷说起

    燕燕李晓岩李福华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筷子是中国人的进食器用,其本质无非是我们加长的手指而已.一切器用的本质皆同此理,是具身的形式.伴随教育实践从传统媒体到智能媒体的发展,器用之能也从利用身体的身、手、视听之常能,发展到创造性使用身、手、视听之赋能和加能,这种变化深刻影响着知识的课堂呈现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模式.器用不能改变知识获得的方式,即浸身认知,它只是辅助知识获得而已.于课堂教学尤其是大学课堂教学,有效的浸身认知是在教师指引下学习者视、听、言、动的运思与操作.决定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师之能.大学教师跨学科的学术背景、知识素养、视野识见、对教学的理解、责任意识以及大格局等,成就了大学之大.

    浸身认知信息技术大学课堂视觉化知识不可易之师反思批判

    "教科书思维"与教育研究的平庸化

    张斌贤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40年是中国教育研究的黄金时代,但一直存在教育研究平庸化问题.教育研究平庸化的原因之一是以贪大、求全为基本特征的"教科书思维"."教科书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教育学科早期主要作为师范院校教育系科的教学科目而形成的"教科书传统".如要改变教育研究平庸化的状况,就须:加强小问题、小专题、小课题的研究,避免"大题小做";强化学术规范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更新教材观念,系统地将学术规范和思维训练的要素渗透到教科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除"教科书思维"的消极影响.

    教科书思维教科书传统教育研究平庸化教育学科

    教育阅读史:教育史学的新拓展

    李艳莉周洪宇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阅读史专门研究教育参与者"什么时间读""在哪里读""读什么"等问题,以及教育参与者的阅读对其和社会产生了何种影响.作为阅读史和教育史结盟的产物,教育阅读史是对教育史研究领域的开拓和创新,其提出有一定的合理性、可能性和必要性.教育阅读史研究的开展需要明确研究对象,根据场域、时间、媒介等不同,形成多重维度的教育阅读史研究;注重在跨学科思维引导下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为核心理论基础,吸纳多元的、适切的理论以提供学理支撑;树立多维史料观,注重呈现和挖掘与教育参与者阅读相关的、多元的、全新的史料;强调教育阅读史研究成果的书写和表达兼具生动性和科学性.

    阅读史教育阅读史教育活动史新拓展跨学科性逻辑理路

    构建跨学科教育平台:英国新大学学习地图的重绘

    王宇遥易红郡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地图是个体与知识联结的纽带,它既代表个体的学习范围,也体现了大学组织知识的范式.由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争、大学教育变革与人才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英国新大学自建校起便致力于学习地图的重绘.新大学重绘学习地图的核心在于如何打破学科间的人为界线,其具体策略包括:超越特定秩序,创建一体化物理空间;突破体制束缚,建立大型多学科学院;跨越学科边界,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新大学学习地图的重绘,不仅避免了英国大学教育的过度专门化,加强了英国大学文理科之间的交流,而且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学习地图的重绘发生在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大学而非固守传统的老大学,它能使跨学科教育平台的构建成为可能.

    英国新大学学习地图跨学科跨学科教育

    福利性的变奏: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北欧模式"探析

    周奕别敦荣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及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有趋势,鉴于较强的区域合作意识,芬兰、挪威、丹麦和瑞典的高等教育蕴含共同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以福利性为内核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北欧模式".在发展进程上,北欧四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表现出先发优势,具有较高的普及化程度,维持着小型的高等教育规模,并朝更高层次方向前进.在驱动力量上,主要依托政府所支撑的社会福利体系,为四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构建平等的生存发展空间,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北欧模式"的价值诉求.在人口危机、财政困境以及全球风险的交错干扰下,北欧四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治理范式以及普及范围进行了灵活变革,于福利性的变奏中探寻出高等教育普及化新方向,可为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提供参考.鉴于此,应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全面提升普及化水平,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改进传统管理模式,释放高等教育发展活力,加强国际联盟建设,拓展普及化发展空间.

    福利性高等教育普及化"北欧模式"北欧高等教育福利制度

    先秦儒家"仁近于乐"释义及其德育价值

    肖潇李建华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仁近于乐"是先秦儒家教化思想中的重要观念,仁的核心是基于家庭的人伦之爱,是道德人格的最高理想,乐的目标是以道为乐和以人际和谐为乐,是伦理文明的艺术载体,两者在教化的整体视域下实现了交汇和融通."仁近于乐"有两层内涵:仁代表的道德至高境界与乐指向的艺术最高境界有自然融通之处,即善与美的有机统一;仁通过道德修养的工夫以尽心知性,进而建立道德人格,与乐通过美的艺术体验来调和情志、滋养心灵,进而通达仁的境界,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将"仁近于乐"蕴含的哲学智慧、伦理精神和教化逻辑置于当下的教育情境中,可以为高校德育提供以下启示:重构家庭观念,重申德育的家庭面向;建立关系伦理,强调德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以美育德,促进美育与德育协同发展.

    先秦儒家乐教德育大学生"仁近于乐"

    话语权力视角下世界大学排名影响力的泛起、强化及消解

    康云菲刘宝存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大学排名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评价工具,其影响力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历波动起伏的运行轨迹,反映了高等教育体系内的权力运作机制的复杂性.从话语权力视角来看,世界大学排名的出现与全球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三大趋势密切相关,并因顺应问责制、质量保障等主流理念及数字理性逻辑,在发展初期对国家与高校的决策产生广泛影响.随着全球高等教育实践的深化,排名机构通过逻辑自洽与内涵扩展进一步巩固其影响力.然而,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分化及部分话语规则在排名场域中的失效,使排名影响力面临下降的风险.排名影响力的演变不仅受社会权力结构和话语规则的制约,还彰显了话语权力的历史性、非连续性与偶然性.

    全球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教育评价一流大学话语权力权力机制

    如何应对多元职业趋势:角色理论视域下博士生核心能力研究

    韩双淼傅浩东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张、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使博士生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研究基于角色理论视角,对中国某研究型大学的35位博士生导师和21位在读学术型博士生展开半结构式访谈,探讨了两类利益主体对多元职业背景下博士生核心能力认知的共识与差异.研究揭示了现行博士生培养模式与多元职业趋势之间的张力,即博士生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结果的关注与博士生导师对以学术能力为导向的培养过程的强调.系统性改革博士生培养模式应以核心能力为牵引,制定博士生多元培养的目标体系和分流机制,重塑博士生教育相关主体的权力格局,以及构建有利于博士生自主选择和多元发展的职业支持体系.

    多元职业核心能力角色理论博士生教育利益相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