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Journal Research on Modern Basic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艰难的转型:上海三十余年课改的经验与展望

    夏正江张敏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上海的课改分为"破冰试水期"(1988-1997 年)、"攻坚克难期"(1998-2018 年)、"并轨合流期"(2019 年至今)三个时期.上海课改的基本经验是: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在改革中寻求教育的内在规律;保持改革的连续性与递进性;敢为人先、为全国探路先行先试.展望未来,上海的课程改革尚需进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改革历程基本经验未来展望

    共建型大学附属学校的历史渊源、现实百态与发展策略

    马勇军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大学附属学校发展历程发现,共建型大学附属学校是大学附属学校当代存在的主要形态,理应继承隶属型大学附属学校的特质.当前共建型附属学校蓬勃发展,但也暴露出合作弱化、虚化、异化等问题.应一方面完善内部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外部监评体系,助推共建型大学附属学校高质量发展.

    大学附属学校历史渊源现实百态发展策略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初中实践

    李英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材施教视野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初中实践,呼唤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基础性"观念突破与课程建构整体谋划,在初中阶段厚植"国家课程+数理等校本特色课程"的个性化知识构成根基,在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上推进数理等方面有发展潜质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共进,形成鼓励学生多领域"冒尖"的学校文化氛围,注重初高衔接、大中衔接的专家智慧集聚培育,强化学生思想境界提升与潜能开发并重的综合素质评价.

    因材施教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初中阶段

    U-G-S模式下现代大学附属学校建设的路径思考

    郭长江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U-G-S(大学-政府-学校)三方联动是上海师范大学近年来建设现代大学附属学校的主要模式,上海师范大学、各区政府与中小学校高效协同合作,发挥各方优势,主动服务上海市政府建设"五个新城"的城市战略,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大学附属学校分为挂牌学校和新建学校两种类型,研究从内在机制、实践路径和建设成效三个方面对两类学校的变革发展进行深度剖析,以期为大学附属学校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U-G-S模式建设路径大学附属学校

    "U-S"合作中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跨界知识互动探究

    陆超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U-S"合作情境中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知识互动这一重要问题,鲜有实证研究涉及.通过对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多个案例进行质性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互动存在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高校教师主导下的知识迁移模式,二是内化与重构后的知识转化模式,三是基于研究伙伴关系的知识生产模式.基于此,自我定位与地位关系、知识互动的聚焦性和持续性、卷入程度及跨界互动能力,是影响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知识互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U-S"合作跨界知识互动知识生产

    "分布式领导"视角下公办初中资优生培养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中学为例

    孔令鑫闵辉沈春花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优生培养是当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点之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中和高校阶段,初中阶段资优生培养研究尚未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大学的附属初中,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中学发挥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统整协调作用,探索出了适合公办初中资优生培养的实践模式.文章以分布式领导理论为视角,从"如何选拔""谁来培养""如何培养"三个方面阐明了学校在资优生甄别选拔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同时阐述了资优生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制度及评价方面的实践成果及反思.

    分布式领导初中资优生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共享、联动、创生":U-G-S框架下的集团化办学创新探索——以上海师范大学嘉定基础教育集团为例

    吴宝英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上海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以"共享、联动、创生"为主旨,上海师范大学嘉定基础教育集团进行了U-G-S框架背景下的新型集团化办学创新探索,逐步积累了U-G-S框架下的集团愿景共享、重大项目联动、龙头课题创生等方面的经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集团化办学U-G-S框架创新探索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课后服务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黄如艳桑国元叶碧欣蔡添...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是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轨道的重要战略.调查发现:(1)当前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意愿总体水平一般,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中小学教师课后服务参与意愿产生正向影响;(2)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通过主观规范间接作用于中小学教师课后服务参与意愿.据此提出建议:一是价值引导与激励并重,促成中小学教师形成积极的课后服务参与态度;二是关注人文关怀,增强中小学教师所感知到的课后服务参与主观规范;三是构建专业支持体系,增强中小学教师课后服务参与的知觉行为控制.

    "双减"政策课后服务教师意愿计划行为理论

    我国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基于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访谈的质性分析

    魏亚丽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对课后服务政策的个性化理解和能动性实践是保障政策执行成效的关键.通过对河南省 10 位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质性研究发现,课后服务面临着政策文本标准宏观、责任主体相互推诿、学生角色外溢固化以及多重制度规则失范的困境.为纾解课后服务政策的执行困境,应具化政策文本,赋予教师一定的政策话语权;明晰责任边界,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服务共同体;划清角色边界,增强学生的角色认同感;制定精细化制度,营造自由有度的服务环境.

    课后服务中小学教师政策执行

    网络欺凌对高中生负面情绪及学业倦怠的影响:体育锻炼投入的调节中介效应

    陆宇榕张伊弛周伟楠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 1258 名高中生的数据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网络欺凌对高中生负面情绪与学业倦怠的影响,以及体育锻炼投入在其中的调节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网络欺凌正向影响高中生负面情绪、学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与去个性化维度,负向影响学习效能维度;负面情绪对高中生学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具有正向影响,对学习效能维度具有负向影响,且负面情绪越高,高中生学业倦怠的影响越严重;体育锻炼投入能够对网络欺凌影响高中生负面情绪与学业倦怠的路径进行调节,减轻网络欺凌对高中生负面情绪与学业倦怠的影响.为了降低受网络欺凌高中生的负面情绪并促进其学业进程,该研究提出反网络欺凌教育、鼓励高中生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建议.

    网络欺凌高中生负面情绪学业倦怠体育锻炼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