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教育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

刘国瑞

月刊

1674-5485

bianjibu2004@126.com

024-86591009

110034

沈阳市黄河北大街249号

现代教育管理/Journal 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编发稿件,引导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为教育行政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教育管理理论创新提供平台,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典型示范。 主要栏目有:决策咨询、热点研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教育政策、院校改革与发展、教育法制建设、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师资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职业教育、比较教育、大学生就业等。 主要读者对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者;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者;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高等院校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等。欢迎订阅《现代教育管理》杂志,热切期待广大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赐稿。联系电话:024—86591009。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双肩挑"制度的设置依据、运行困境与优化策略

    董泽芳袁秋菊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中,"双肩挑"制度设置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其有利于优化人才选拔与队伍结构、降低管理与用人成本、提升教学与管理质量、克服行政意识和官僚作风、促进不同类型人员职业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角色定位、时间冲突、岗位设置、资源配置、激励不足等现实困境."双肩挑"制度的优化首先需要合理设置高校"双肩挑"岗位、科学制定"双肩挑"岗位目标以及有效匹配"双肩挑"岗位教师,同时在制度运行中重视对"双肩挑"干部的选拔和培育、建立合理的"双肩挑"干部考评机制、完善"双肩挑"干部的任期与转换制度和健全对"双肩挑"干部的激励机制.

    高校双肩挑岗位设置运行困境优化策略

    高校学科良性生态的生成逻辑、应然特质与建设路径

    安世遨白强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学科良性生态是学科"内生力"和"外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内生"与"外生"两种生成逻辑.内生逻辑体现出学科依靠自我内在需要驱动自身发展的规律;外生逻辑体现出学科依靠外部力量推动自身发展的规律.在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学科良性生态应具有多样而互补的共生性、独立而开放的适应性、竞争而合作的生长性、分化而综合的交叉性、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性等生态特质.通过科学规划重构互利型学科群落、打破围墙重构学科生态文化观、强化合作重构学科命运共同体、打通渠道重构科研创新大模式、双重导向重构服务社会新思维,可以增强学科生态的共生力、适应力、生命力、聚合力、平衡力,使高校学科良性生态能得到可持续的生成和发展.

    高校学科学科生态学科良性生态学科建设学科逻辑

    和合共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逻辑

    贺祖斌卞志国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生发于中华文化哲学沃土,根植于以"和合共生"为文化主旋律的本土教育范式."和合共生"蕴藏三重文化逻辑,即以"中道圆融"为人与自我共生之基,以"和而不同"为人与人共生之本,以"自然无为"为人与自然共生之道.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持续发展,应遵循以"和合共生"为价值本源的文化逻辑,以"中道圆融"泽润生命关怀教育底色,以"和而不同"丰盈社会生活教育内涵,以"自然无为"引领自然生态教育方向,立体式构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望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研究应扎根中华文化哲学沃土,立足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和现代性,遵循"和合共生"文化逻辑,为世界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华优秀文化和合共生文化逻辑和而不同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义、本质要求与推进路径

    饶武元黄欣鑫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现代化.正确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民为中心为鲜明底色、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要求.进一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使命,加快实现人才自主培养与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协调融通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教育交流合作新局面,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新思路与新样板.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内涵要义本质要求内在逻辑

    "双减"政策落地与新的教育不公平——基于6省30个县(市、区)的调查

    付卫东郭三伟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减"政策落地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但是却引发了一些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或将进一步拉大学生学业成就差距,课后服务质量差距或将进一步扩大城乡教育差距,教学质量差距或将进一步加剧校际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多重因素交叠作用催生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已有的教育差距是造成课后服务质量差距和教学质量差距扩大的重要致因;"双减"政策执行偏差进一步加剧课后服务质量差距和教学质量差距.为此提出坚持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治理,深入破解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难题;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优化"双减"政策执行,缩小课后服务质量和教学质量差距.

    "双减"政策教育不公平义务教育教育差距教育公平

    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行为偏差的现实表征、成因及治理

    邓涛李慧孔凡琴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重要行动者,其认证行为的质量直接关涉认证目标的实现与认证价值的发挥.研究发现:高校在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行为偏差,包括认证前的行为意向偏差、认证中的改革行为偏差以及认证后的持续改进行为偏差.究其原因在于,认证客体的认证素养储备不足、认证主客体组织架构固化、认证政策体系不完善及认证保障性措施欠缺.为矫正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行为偏差,需要从提升认证客体的认证素养,打破认证主客体固化的组织架构,完善认证政策体系及优化认证保障条件等方面作出努力.

    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教师职前教育行为偏差治理

    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涵、现实隐忧与推进路径

    谢计李如密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顺应数字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意指依托数字技术的核心支撑与创新应用,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教师发展各维度的深度整合,助力乡村教师的教育空间、教学范式、知识储备、能力结构与乡村教师队伍管理等多方面的转型与变革,打造适应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同时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数字技术焦虑,压制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动力;数字素养薄弱,制约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行动;数字资源不均,加剧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鸿沟;数字成本繁重,加重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负担等现实问题.基于文化路径、素养路径、资源路径与管理路径等推进逻辑,通过培养乡村教师数字文化自觉观念、实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构建乡村教师数字资源共享群落与完善乡村教师数字负担管理体系等路径,促进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

    教育数字化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赋能隐忧

    教师"数字在场"的价值旨归、异化风险及治理路径

    赵文政张立国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教育变革日益加深.深入探究教师与数字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切实推进我国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教师角色与数字异化的关系论证存在难以厘清的技术逻辑混乱,而其相应的理论建构也存在严重的滞后."数字在场"为有效解决理论困境提供了新可能,个体通过数字技术存在于虚拟和现实环境之中.教师"数字在场"的价值旨归不仅涉及教师对数字化数据性的驾驭,对数字化传播性的融合,还涉及教师对数字化控制性的通达.然而,由于数字化对人的异化,教师"数字在场"存在着风险,突出表现为教师作为人身体的意义剥离、教师主体间交往的信息传递错位、教师行为心理动力的数据结果依赖.因此,要正确认识数字化的双重属性,关键是要基于高度复杂的教育实践有效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在发展中与时俱进地认识风险和化解风险.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在数字化浪潮中应保持相当程度的警惕并有效治理数字化带来的风险.通过规范身体伦理,坚持在场实践;秉持传播规制,构建数字共同体;践行协同创新,提升数字素养来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师数字在场数字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伦理教育高质量发展

    大数据赋能基础教育学业质量评价的机理、困境与破解路径

    周海银韩璐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重塑了教育评价生态,推动了基础教育学业质量评价的转型与变革.大数据通过革新评价理念、优化评价方式、扩展评价内容、改进评价结果,全面赋能基础教育学业质量评价.然而,囿于大数据的"双刃剑"属性,基础教育学业质量评价面临着数据滥用、教师数据素养缺失、学生主体性消解等现实困境.为破解困境,大数据赋能基础教育学业质量评价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数据素养、厘清数据技术价值观念等方面着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基础教育学业质量评价大数据教育评价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国中小学校评价发展的特征、问题与路向

    张书宁张新平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学校评价作为教育治理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改革的关键突破点,亦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在我国中小学校评价全面实施的过程中,评价理念从效率优先转向强调质量、评价话语从分散模糊转向科学规范、评价内容从松散单一转向系统多元、评价机制从凝闭独白转向开放对话.为更加有效推进中小学校评价高质量发展,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等限制性导向,应高度重视评价中的价值偏差、主体失衡、关系缺位、方法阻隔等关键问题,在价值论上持守"人本"底色、提倡价值"多维",在主体论上凸显"治理"实效、推进"实质性参与",在关系论上迈向"关系"联通、弥合互动间隙,在方法论上助推深度融合、实现数字"赋能".

    中小学校学校评价特征赋能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