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科学
现代教育科学

刘黎莉

双月刊

1005-5843

lyyang0213@sina.com

0431-85383926

130022

吉林省长春市湖波路65号

现代教育科学/Journal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立足吉林、面向全国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本刊发表了大量价值颇高的学术理论文章和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研究文章,已成为吉林教育科学研究的窗口和主要阵地,并辐身全国,为繁荣高等科学研究,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的价值基础、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

    陈殿兵朱鑫灿
    1-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是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部署之一,需要从价值基础、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3 方面厘清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以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历史走向的梳理和政策分析表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起点在于坚持人民立场,要在过程中注重深化义务教育质量的改革,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落脚点.在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的过程中,以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3 个过程梳理其逻辑理路,首先是要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确保受教育权的平等;其次是在过程中要调和教育公平和效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推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特色化发展;最后是关注教育结果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在实践逻辑方面,从学校、社会和国家3 个不同层面来推动优质均衡发展:简政放权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构建正义的教育问责制以保障社会公平,借鉴国外经验、坚持本土特色以探寻中国式优质均衡的策略和方法.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优质均衡发展人民立场兼顾效率公平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耦合机制探赜

    刘颖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论断,将三者脱域于工作领域与学科范畴,呈现出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以至协同发展的动态关系,即"三位一体"样态.经历分立到耦合演进过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挑战下,耦合机制应运而生."三位一体"耦合机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调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认知,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成果.在理论原理层面,教育是前提与基础,奠定耦合坚固度;科技是支撑与动力,增加耦合协调度;人才是主体与目的,保持耦合持续度;创新是耦合点,确保耦合流畅度.面对实践推行的困境,以党的领导为节点进行"互嵌",以人民满意为旨归"互通",聚焦主体、主力、队伍保障"互促",既抓"牛鼻子"基础研究又联动发展"互鉴",以此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耦合

    "一带一路"八项行动背景下高校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程琳李茹石曼丽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我国高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了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取向.高校应关注语言类、基础设施建设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能源类等与"一带一路"发展需求紧密关联的学科专业国际化发展,重视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素养、国际从业技能、良好综合素质和坚定国家文化信念,能够胜任国际事务工作的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基于现行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我国高校应明确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国际化+应用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完善外语教育、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多元培养路径、加强国家文化信念教育、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专项平台等以优化创新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一带一路"国际化实用型人才的精准供给.

    "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国际化实用型人才专业需求高校人才培养

    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共识、问题审思及发展对策

    申寅子邹曌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是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点,随着大学治理的重心下移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推进,做好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成为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的重要保障.以J省为例,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已形成初步共识,聚焦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问题,分析其中症结,从推进人才政策落地、人才驱动式发展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服务体系构建、加大经费投入使用力度、科研平台统筹共建、人才引进方式转变等方面提出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建设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夯基蓄力.

    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人才政策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

    纾解群体性的教育焦虑何以可能:基于价值论视角的省思

    李帆黄湾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客观事实的教育焦虑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但现代社会赋予了教育焦虑全新的意义,使得它成为具有群体性、结构性的教育体验.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教育焦虑的实质在于被功利主义思想所引发的教育价值错位与偏移,具体表征在价值、内容和过程等方面,最终导致教育的非人格化.纾解教育焦虑的关键在于以"存在的勇气"直面教育焦虑本身,在与焦虑共存的同时坚守教育的育人本位,在健全的教育关系中重建人的本体性安全,从而将教育焦虑转化为促进个体成长的不竭动力.

    教育焦虑教育价值主体性功利主义价值论

    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的变革:从"影响"到"合作"

    黄艳德米特里·斯莫里亚科夫吴嘉琪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久以来,教育一直被视为旧殖民主义实现对外扩张的有效工具之一.随着殖民主义秩序在全球范围内被逐渐瓦解,教育国际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文化外交和知识外交先后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研究的范式.对不同的国际范式进行解释,有利于国家全球化理论的形成以及为维持国际联系创造有利的条件.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内容及特征,为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路径与方向.

    文化外交知识外交教育国际化后殖民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价值指向、时代内涵与基本遵循

    马宁符刚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职院校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同时,理应思考如何落实"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根本要求,推动学生精神成人与技能成才的有机融合,使学生真正成长为掌握现代化技术、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以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生活实际为起点,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辩证统一、坚持技能成才与精神成人相辅相成、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同向而行、坚持价值引领与精神完满融合共进,以此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精神文化教育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帮助他们充盈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动能.

    中国式现代化高职学生精神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时代内涵

    新时代"大思政课"理念的形成逻辑

    逄红梅李晗王有良
    49-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政治属性、育人属性和社会属性为一体的"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最新成果,其形成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看,"大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人学观和社会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从历史逻辑看,"大思政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看,"大思政课"是时代新人培养的现实需要.深刻领悟这三重逻辑及其内在辩证统一关系是全面把握"大思政课"的内涵价值、功能实现和科学善用的根本前提.

    新时代"大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立德树人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与"术"

    张毅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作.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有其自身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由此构成融合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称之为融入之"道",而在将二者进行融入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称之为融入之"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明确把握好思想引领之道、教学实施之道和价值遵循之道,也要充分运用好知识融入之术、方法运用之术和载体构建之术,并在以系统观念为方法论的基础上,将"道"与"术"辩证统一起来,构建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教学方法融入之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徐德斌吴彤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两个结合"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校思政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两个结合"为出发点,从价值、理论、实践三重维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二者融入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其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的教育价值,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思政课育人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思政课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