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科学
现代教育科学

刘黎莉

双月刊

1005-5843

lyyang0213@sina.com

0431-85383926

130022

吉林省长春市湖波路65号

现代教育科学/Journal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立足吉林、面向全国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本刊发表了大量价值颇高的学术理论文章和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研究文章,已成为吉林教育科学研究的窗口和主要阵地,并辐身全国,为繁荣高等科学研究,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替代还是互补:本土留学教育的属性定位、挑战及应对

    张紫薇牛风蕊张涵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维互构塑造了本土留学教育的双重属性,推动着我国本土留学教育从"国际本土化"到"本土国际化"的不断演进,反映了本土留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动态变迁.在早期萌芽—规范发展—内涵提升的发展过程中,本土留学实现了从优质教育资源的补充剂到留学教育去精英主义的助推器的功能跃变.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矛盾与冲突凸显了多元利益主体在学术国家化与国际化进程中的嬗变、更替与演进.过去由于留学教育的本土化长期被忽视,导致本土留学教育成为互竞条件下的次优选择,输入国和输出国存在合而不作的潜在隐患.未来本土留学教育亟需因时而变,如拓展合作交流平台、打造特色亮点、构建课程国际化标准等,在变革中重塑高等教育国际化格局,以实现创新超越和合作共赢,最终推动面向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

    本土留学本土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

    我国本科人才培养"通专结合"模式的意蕴、原则与构建

    杨天平薛长凤
    9-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清末萌发的本科分科专门教育到21世纪大类人才培养的兴起,"通专结合"经历了此消彼长、相互融合、协同改革的历史演变,形成了新的意蕴.当今时代,"通专结合"的实质是通专协同进化,不仅改造了通识教育、改革了专业教育,还开发了各种非正式课外教育,并遵循了一致性、整合性、差异性、自由选择性、有限性等原则.在不同层次的本科教育中,通专结合的程度应有所区别.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组织与方式方法、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和制度、评价方式等要素,分别构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局部性、片段性"通专结合"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通专结合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

    立德树人视域下影子教育的缺位、定位与补位

    潘中祥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的影子教育已发展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子教育以"资本逻辑"为底色与立德树人的"育人逻辑"相矛盾,被视为立德树人的阻碍者、应试教育的助推者、教育改革的逃避者、学生成长的限制者.需要深刻剖析影子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缺位,准确定位影子教育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优势与可能贡献,打通"育人逻辑"在影子教育中的断头路.由此提出家庭、机构、政府、行业、社区等影子教育场域中的关涉方参与立德树人的可能路径,补正原有影子教育治理研究的单一维度,延展立德树人的覆盖面,以期为影子教育研究提供新视角,助推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

    影子教育立德树人资本逻辑育人逻辑

    大学育人与灵性教育

    麻海燕
    24-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性的本意是指人的聪明智慧.一个有灵性的人不仅会具有灵活变通的能力和较好的创造力,而且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使命会有清醒的意识,并努力去实现.因此灵性教育是一个"转识成智"、促进大学生能力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促进大学生生命觉醒、实现"精神成人"的过程.灵性教育是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应该成为大学育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大学是提升人的灵性的最佳场所.

    灵性灵性教育转识成智生命觉醒精神成人

    地方合并高校教职工融入的组织支持实践研究——以X省两所院校为例

    梁明霞李威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职工融入问题是合并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以×省两所合并院校的部分管理者和一线教职工为访谈对象,参考Guest幸福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框架,采用主题分析法构建了地方合并高校组织支持实践框架.就合并引发的不确定、不胜任、不协调等问题,提出地方合并高校组织支持实践具有治愈性、指导性、协调性等特征,可分为创造积极的统一环境、安全开放的工作环境、双向型岗位调整、投资员工、整合性声音、嵌入性关系等6个类属.调研发现,两校的治愈性支持和协调性支持得到教职工普遍认可,但指导性支持受经费、师资等现实因素制约,亟须改进.

    地方合并高校教职工融入组织支持实践治愈性支持协调性支持

    从借鉴到自主创新:中国特色学分制的本土建构

    李君筱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高校学分制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学分制诞生于德国,其核心精神是学习自由.本文通过探究学分制的国外发展源流,总结学分制的演进特征,探源学分制的成长轨迹.以美国、英国和日本3个国家的学分制模式为范例,分析不同模式下学分制的优缺点,为构建中国特色学分制提供有益借鉴.此外通过回顾中国学分制的历史变迁,探寻本土演变过程.其中借鉴只是基本手段,创新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探索学分制的本土化道路.

    学分制自主创新中国特色本土建构

    网络时代的致知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回应

    张慧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时代的致知变革颠覆了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具体表征为致知方式的迭新、致知思维的转换和致知域限的延展.在新的知识获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网络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以及"信息茧房"的制约化等挑战.高校亟需以"力量聚合"纾解"信息涣散",以"多管齐下"消弭"认同危机",以"技术赋能"破除"认知困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网络时代致知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金课"建设的价值、困境和出路

    樊莲花邓悦潘静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升教学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赋能思政"金课"建设有助于解决学生课程需求画像难题、丰富思政课程资源内容建设、改善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效果.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赋能思政"金课"建设也面临着学生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消解创造力、教师数字素养缺乏制约课程建设实效、工具理性思维导致课程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为此,未来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程建设中应厘清人机职责边界,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彰显教师智能胜任水平;坚持以生为本立场,加强思政"金课"人文关怀.

    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素养思政"金课"

    数智时代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理论反思与路径重构

    葛通刘洋
    58-6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挥思政课教师主体性是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由于思政课本身的特殊作用和关键地位,思政课教师主体性包含"教师主体性"这一概念的同时具备特有内容.思政课教师主体性主要包括目的性、主导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5个方面,并均具有丰富内涵.然而,结合数智时代的现实科技图景,人工智能、虚拟实践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教研创新提供驱动力的同时,也对实现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5个方面造成了掣肘与侵蚀.在智能化时代,思政课教师亟须通过灵活实现知行合一课程形式、研究把握受教育者发展背景、整体建构思政话语自主体系、辩证看待人技间对象性关系、立体培养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等,重构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实现路径,使科技发展真正转化为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积极力量.

    教师主体性数智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话语自主体系

    "局外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现象透视及其纾解

    任娟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现象主要缘于"局外人"思想观念的隐匿性、心理观念的漠然性、价值观念的逃遁性,相应形成形式在场、边缘在场、外围出场3种不同现实表征.这一现象与"局外人"受困于自身思想现实、社会思潮的隐性浸染,以及高校思政工作的迟滞呈现等密切相关,对个体身份认同、高校思政建设、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战略有效达成均造成一定阻隔.促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外人"主动向"局内人"转变的重要举措为:提振受教者学习能力,重塑身份认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思政工作机制,增强育人实效.

    局外人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现象人才培养主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