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迟长伍

双月刊

1005-5843

jiaoyukexue@163.com

0431-85386524 85336138

130022

吉林省长春市湖波路65号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Journal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查看更多>>本刊以应用研究为重点,追求内容的创新性和学术性。其读者群为大、中、小幼教师及专兼职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家长家庭教育素质研究述评

    张心韵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从而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本文运用文献法,查阅近70篇相关文献,并从中筛选出22篇,围绕家长教育素质内涵、教育观念、教育知识以及教育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对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而家长教育知识及家长教育能力研究较少,研究不够深入具体;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缺少长期跟踪式的深入研究等问题。今后的研究要注重增加研究的深度,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全面深入地开展家长教育素质的相关研究,为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家长教育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述评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鲁子箫
    69-7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教育的萎缩是与农村萎缩相伴发生的,表面上看是农村人口和学生流失所导致,其实质是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从分散到集中的结构性变革。中国的城镇化并非乡村的消失和城市的壮大,而是村的消失与城市、乡镇的壮大,这使得未来乡镇一级教育显得至关重要。以此为方向发展乡村教育,一方面要在规范“撤点并校”中实现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农村学校,壮大乡镇学校;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待遇、加强管理,引进优秀师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城镇化农村教育乡镇学校布局调整师资结构

    农村留守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姜少凯梁进龙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936名农村初中生(其中留守初中生565名)为被试对象,调查了农村留守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并对其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得出结论:(1)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中等程度以上,应对方式也以积极应对为主,但心理健康问题突出;(2)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3)留守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主观幸福感与消极应对方式能有效预测心理健康,且主观幸福感在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留守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

    基于实践性知识的中小学教师协作式培训

    吴清晰
    7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现存低效、失效问题,协作式培训集培训、教研、教学为一体,通过大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多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小专题,实现相互合作,帮助参训教师合作、协调、互补,丰富教师实践性知识,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实践性知识农村协作式培训现状构想

    河南省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张杨阳
    78-7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和农村教育大省,作为河南省幼儿教育主力军的农村民办幼儿园,近年来已经初现成果、初具规模。同时,师资的不足与流失、生源的恶性竞争与波动、政策的边缘与放纵、举办者的素质和心态等问题的涌现,都是制约本省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只有稳定师资和生源,加强政策管理,提升举办者的个人素质才是解决之道。

    河南省民办幼儿园发展困境发展对策

    中小学德育偏差的原因分析与策略探究

    卢正天
    80-8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成为国家教育发展重要方向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变中小学德育中育人理念偏执、培养模式固化、考评机制低效等异化现象,消除教学定位失准、学生兴趣降低、学生道德认知脱离实践、存在偏差等危害,成为德育研究的新焦点。

    德育异化育人理念培养模式考评机制

    创新德育模式拓展德育空间--江门中医药学校“立交桥”德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张飞虹伍励涛
    84-85,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陈旧模式的封闭与局限。江门中医药学校在德育创新的实践中做了有益的尝试,自觉与行业、企业对接,构建起家、校、社会融合的“立交桥”德育模式,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立交桥德育模式实践

    选中好的≠去掉坏的:框架效应对青少年道德判断与情绪归因的影响

    李婧怡曾旭红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运用道德圈儿研究材料操纵青少年产生排除或包含两种心向,从而探究排除或包含的框架效应对青少年道德判断与情绪归因的影响。结果显示,框架效应能够稳定地改变青少年的判断标准,但是并未影响青少年随后的道德判断。研究同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道德情绪归因主要以道德定向为主,在“损人者快乐”现象上存在年龄差异,并且“损人者快乐”现象的出现与青少年道德情绪归因存在相关。

    框架效应排除包含情绪归因损人者快乐

    探析学校德育低效探因及对策

    黄惠荣
    9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中以往惯用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已难以适应新的客观实际,严重影响德育效果。本文从分析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原因入手,相应提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根据新形式要求,系统加以充实、改进,以增强德育的实效。

    学校德育问题对策

    关于生态文明社会下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刘素萍
    92-9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文明形态,强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同时重视生态伦理观的建构。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紧跟世界生态文明发展的潮流,我国大力倡导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然而,就教育领域而言,现阶段广泛存在的师德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生态发展,不利于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生态伦理观出发,探求生态视野下的师德建设策略。

    生态文明师德建设生态伦理和谐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