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语文
现代语文

单承彬

月刊

1008-8024

xdywl@126.com

0537-4453307

273165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校内

现代语文/Journal Modern Chines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语言学专家一线语文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展示名家新秀的语言研究成果,提供纯理论的语言学术交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本土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讨论汉语语法那两个特点的?——关于"汉语缺乏形态、注重语序和虚词"观点的形成过程

    王恩旭杨敏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谁最早提出汉语语法有那两个特点(缺乏形态变化、借助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意义)"这一搁置已久的语法学史问题,袁毓林、王恩旭2024年首次予以了回应.此篇论文是袁毓林、王恩旭的姊妹篇,致力于回答"本土学者如何认识和看待汉语语法那两个特点"这一问题.通过对1898-1979年本土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没有一位本土学者或论著独立提出并讨论过那两个特点.在此基础上,回答了"为什么本土学者无法独立提出汉语语法那两个特点"的问题.

    汉语语法特点本土学者缺乏形态借助语序和虚词系统性研究

    道经故训材料与道典语词训释

    郑红丽刘祖国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陆续有后代道士和学者为前代经书作注,这些道经注疏以及散布其中的故训材料,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文本载体.道经注疏的中心内容是解释字词,道经故训材料亦多围绕语词释读而展开,尤其是对古语词、方言词、道教语词、语词歧义等的说解.对于训诂学、汉语史、道教文献语言研究而言,这些道经注疏及故训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待深入系统的挖掘与利用.

    道经故训材料古语词方言词道教语词

    《度人经》异文考辨

    刘琪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度人经》是东晋末年道教灵宝派的重要经典,对中古道教史和中古汉语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度人经》版本众多,异文纷繁复杂,主要包括三类: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修辞性异文.对勘整理其异文条目,对"德""層—嶒—(增)""供养—供奉"等18条重要异文进行考辨,勘定异文是非,辨析异文字际关系和意义关系.在此基础上,阐述《度人经》在校勘整理与释读利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道经语言研究和道教文献整理提供可靠材料.

    《度人经》异文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修辞性异文道教

    中华书局本《道教灵验记》勘正

    张学瑾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光庭所撰《道教灵验记》是一部道教灵验故事集,也是研究近代汉语的宝贵语料.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道教灵验记》(收于《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是目前使用较广的版本.综合运用文献学、文字学、版本学等相关知识,就该本整理中出现的讹文、脱文、倒文、误校问题予以商榷.如:"辰未己午"当作"辰未巳午","白箭"当为"白简","叩搏颡"脱"稽"字,"四卷同"当乙为"四同卷","舌本"指舌根等.通过这一探讨,希望能够为道教文献的释读提供参考与借鉴.

    《道教灵验记》杜光庭中华书局本校勘道教文献

    《齐桓公伐楚》"北海""南海"考释

    王红生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桓公伐楚》中的"北海""南海"之"海",并不表"大海"义,它是指从"大海"义衍生出的极远之地;"北海""南海"也不是今日的渤海、南海,它们是指北方、南方极远之地."海"从本义"大海"衍生出极远之地,其文化背景是古人以中国之四周皆为海的传统观念,而达成这种指称对象转移的机制则是转喻.通过转喻机制,"海"由本指大海或四海转而指与之空间上相邻的极远之地,此亦《齐桓公伐楚》"北海""南海"义指北方、南方极远地之语义演化的主要理据.

    《齐桓公伐楚》"北海""南海"文化背景转喻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选粹》释文补正

    雷长巍李建平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选粹》公布了最新西汉简牍资料120枚.基于红外影像图版,通过系统校读简文释文,并参考未刊走马楼西汉简牍文献资料,对《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选粹》所收简牍释文进行补充和订正.其中,订正释文文字14例,补释未释文字29例,修订脱文衍文1例.这一个案研究,将有利于推动走马楼西汉简牍新材料的应用和探讨.

    《走马楼西汉简牍选粹》释文补正

    《嘉靖固原州志》俗字考释六则

    丁玉彬柳玉宏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嘉靖固原州志》是研究明代固原地区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对此书中的"(棌)""(让)""禩""(宛)""(䀺)""(踏)"等六个俗字进行考释.其中,"(棌)"为"探"的俗字,"(让)"为"壮"的俗字,"禩"为"祀"的俗字,"(宛)"为"宛"的俗字,"(䀺)"为"脩"的俗字,"(踏)"为"踏"的俗字.分析与考释这些俗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是可以补充已有的汉语俗字系统;二是有助于理清隶变以后汉字的发展脉络;三是有助于指正校勘本中的疏误;四是可以为《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义项的增补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同形字研究提供新的语料.

    《嘉靖固原州志》俗字考释

    俞樾基于平衡对称观念的训诂得失举隅

    王倩倩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衡对称是一种深植于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结构和语言结构都呈现出讲求平衡对称的特点.晚清学者俞樾将这一规律运用到训诂实践中.他常常从篇章文句结构的平衡对称角度出发,进行释词辨义,解决了一些前人未能很好解释的问题.不过,俞樾有时会夸大这种对称性对文本的制约,也造成了部分说解的牵强附会.

    俞樾平衡对称训诂

    说"抄手"

    陈中钰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小吃名称的"抄手",属于词义引申的结果,其原义是行为,引申义是具有行为姿态特征的事物.其词义隐晦的主要原因是引申方式不符合常规,其语素义不是来自"抄"的基本义,并且词语本身具有多个义项.同时,围绕"抄"字的词义演变梳理其核心义,可以发现,"抄"由本义"用以叉取的金属器具"引申为"叉取"这一动作义,接着由"叉取"通过隐喻的途径引申为"抢劫、强取""誊写""舀取"等义,然后这三个义项又通过隐喻或者转喻引申出其他意义.在这一基础上,分别探求了动词"抄手"和名词"抄手"的词汇化过程.从近代时期至现代时期,动词"抄手"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在现代汉语"抄手"的不同义项中,表小吃义为绝对高频用法.

    "抄手"构词理据词义隐晦核心义词汇化

    类比语言的类型、特征与功能

    卢芸蓉郭心怡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认知语言学和类推逻辑的理论背景下,对类比语言现象的类型、特征和功能进行探讨.类比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语言机制,它在语言中是无处不在的.根据本体与比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将类比语言划分为三种类型:语义类比、语形类比、结构类比.类比语言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规模性、开放性、语用性、社会性.在功能上,类比语言主要体现出修辞功能、认知功能、论证功能.

    类比语言类型特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