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中小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中小学教育
现代中小学教育

盛连 常务主编:张捷

月刊

1002-1477

zxxjy@nenu.edu.cn

0431-85099326;85098396

130024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现代中小学教育/Journal Moder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和作者队伍;以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刊宗旨,立足基础教育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最新政策导向、改革实验动态,侧重教学指导与应用,强调热点透视,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本刊以全新视野,审视基础教育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注重前瞻性与时代性、学术性与科学性、创新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本刊竭诚为广大新老读者和作者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实践路径研究

    亢雅利王一然安旭文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仅是当前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使命,还是各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核心要义.思政课作为学习党的理论的重要途径,伴随党的理论创新,积极将全会精神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以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同向而行.这既满足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又符合思政课内容实时更新的客观要求,还符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培养目标.本文基于全会精神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视角,从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和加强教师培训三个方面,切实做好全会精神有机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践行全会精神,切实提升育人实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小学思政课实践路径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改革 激发课程思政建设活力

    孙倩王升臻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指挥棒",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改革,激发其建设的活力,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面临着主体多元、建设效果复杂化以及人的思想难以数据化等现实难题.因此,提出新时代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改革的必要举措:建构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制定价值、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的评价内容体系,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原则.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激发活力改革

    教育惩戒性质的再探讨——从学校与学生关系的角度

    段冰唐云洁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已经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也已经提上日程,这些都对教育惩戒法律性质的确定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学界对于教育惩戒是"权力"还是"权利"的争论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其重要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和教师的法律地位处在变化中,并影响了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角度出发,学校(教师)在管理学生的教育活动中,与学生之间是一种行政关系.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是一种行政"权力",这种"权力"来源于国家教育权.如此定义,符合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也更有利于解决教育惩戒权领域的各种问题.

    教育惩戒教育惩戒权权利权力

    教育惩戒与初中生学业情绪的相关研究

    赵丽娟王光耀许文彬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初中生对教育惩戒认同度与学业情绪的关系,本文以804名初中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检验.结果发现:初中生学业情绪中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与消极高唤醒三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中生对一般教育惩戒和较重教育惩戒的认同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中生的积极学业情绪与初中生对合理教育惩戒行为认同度呈显著正相关,消极低唤醒情绪与初中生对合理教育惩戒行为认同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消极低唤醒情绪与初中生对不宜教育惩戒行为认同度呈显著正相关;初中生对一般教育惩戒认同度可正向预测个体的积极学业情绪,负向预测个体的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对教师不宜教育惩戒认同度负向预测个体的积极学业情绪,正向预测个体的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建议:宣传教育惩戒知识,营造理性健康氛围;明确教育惩戒规则,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灵活运用惩戒策略,调控学生情绪状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教育惩戒初中生学业情绪

    以"工程问题"为核心的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石佳韩冬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是衔接五育和真实生活、生产问题之间的桥梁,其天然具备逻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质.随着各地劳动课程逐步开展,学生在劳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模仿和机械地操作的问题日益凸显.遵循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以"工程问题"为核心设计合理的、有梯度的良构型与劣构性劳动课程实践问题,会使学生在利用系统思维解决劳动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逻辑;在探究劳动课程问题的解决方法过程中,将知识技能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在与他人密切合作中,提升自身沟通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在反复钻研与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劳动技巧,开发新的劳动技术,形成自己的劳动素养.在以"工程问题"为核心的劳动课程中学生的表现更加全面、更为系统,课堂的评价方式也随之更加多元、更为科学.劳动课堂有了"工程问题"核心骨架,才会避免重模仿轻思考、重传教轻创新的泥潭.

    劳动教育问题结构特征课程设计

    后疫情时代中学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研究——以常熟市东张中学为例

    吴飞孙斯怡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后疫情时代,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随着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备受关注.课程思政既作为一种兼备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育人新途径,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肩负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常熟市东张中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博学秀甲"为校训,持续推进课程改革,以校本劳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为途径,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在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基础上,立足本校资源,聚焦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着力构建"明德、实学、知行、致美、秀甲"的校本课程,推进学校校本劳动课程日益走向特色化、系列化,使劳技教育更具育人功能.从思想到实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全面发展

    具身化美学视域下的"学习美感经验":内涵、价值与创生路径

    夏永庚彭奕升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是一种具身性活动."学习美感经验"是学生主体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充满情感的意义.从主体来看,学习美感经验产生于主动的学习和探究;从过程来看,学习美感经验产生于完整而圆满的体验;从结果来看,学习美感经验产生于情感与意义的交融.培育学习美感经验,是启迪智慧的重要途径,是陶冶情操的有效方式,是提升审美素养的直接载体."通过身体来思考"是创生学习美感经验的主要思维方法,具体表现为"通过身体来体验"和"通过身体来实践"两种方式.

    具身化美学学习美感经验审美素养审美能力

    回归本体:重识学与教关系的基础地位

    苏杭
    41-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当代纷繁复杂社会系统中的教学变革与创新需要明确清晰的教学理性,守望教学存在的本体精神与终极关怀,回归对教学本体关系的重视与理解.在本体论意义上,教学首先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学与教关系从最本质的层面表征着教学存在.在学与教对成关系的基础上,学与教关系呈现出"教"为主、"学"为主、"学"与"教"并重三种历史范型.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立场,学与教关系是在深层潜在关系与表层显在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在自在—自主—自为—自由"四自"形态的渐次跃迁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建构和发展,成就教学的发生、运行与演化.重识学与教关系的核心地位,有助于深化对学与教关系本然规定的根本认识、促进教学思维方式的当代转变、观照人文分离的异化现象、促进教师的职业化发展等.

    学与教关系思维方式教学本体生成论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三维建模课程的实践研究

    谭鹏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强调全面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并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课程逻辑主线,提倡以应用情景和学科融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基于3Done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利用建模课程展开情景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计算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STEM教育三维建模信息科技创意搭建

    旋涡式驱进:"逆向设计"视域下高中信息技术任务式驱动教学新主张

    李静陆富英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任务驱动"已成为大部分教师习惯运用的教学方法,而"逆向设计"强调"评价前置",也就是把"评价标准"的设计置于"教学活动"之前.如果把"漩涡"式任务驱动与"逆向设计"配合应用,就把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从学习终点变为学习起点,并使任务与任务之间环环相扣,像漩涡一样旋转深入、层层推进,从而更利于有效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成效.

    高中信息技术逆向设计任务驱动旋涡式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