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畜禽肌纤维发育相关细胞种类及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吴丹妮谢遇春秦箐张崇妍...
    5325-5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肌细胞(又名肌纤维)是组成骨骼肌的基本单位,约占畜禽机体的50%左右,与畜禽产肉性能、骨骼保护密切相关,对调节畜禽机体代谢和内分泌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畜禽的运动提供了动力。骨骼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组织,而组成这些组织的基本单位是肌细胞,骨骼肌在发育时期需要多种类型的单核和多核细胞相互作用,这是形成优质肉类的关键。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鉴定骨骼肌发育相关细胞有了更多且全面的技术,而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其中运用的最为广泛,它的运用对组成骨骼肌的细胞类型和相关细胞发育异质性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对肉品质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分子标记物、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原位杂交、单细胞测序的方法鉴定与骨骼肌发育过程相关的细胞,归纳与骨骼肌发育相关细胞的标记基因,为了解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为探索骨骼肌发育机制提供参考,为肉品质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在不同品种的个体选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

    骨骼肌骨骼肌发育细胞鉴定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探讨动物骨骼肌卫星细胞与生态位细胞之间的"对话"

    曹官从马露任灵芝李杨...
    5340-5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细胞测序技术是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的一项前沿技术。它能够揭示细胞群体差异和细胞发育谱系关系,反映细胞群体的异质性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肿瘤发生、干细胞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动物骨骼肌组织是以肌纤维为主,包含肌卫星细胞、成纤维-成脂祖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在内的非均质组织。受益于单细胞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骨骼肌中细胞群体组成、不同群体之间互作的了解逐渐加深。本文围绕骨骼肌中细胞群体组成及细胞间互作,聚焦肌卫星细胞与生态位细胞的"交叉对话"在调控骨骼肌生长、代谢及再生等过程中的作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综述,以期为调控产肉动物生长及改善肉质提供新思路。

    骨骼肌单细胞测序肌卫星细胞细胞通讯

    冠心病模式猪的研究进展

    骆庆龙袁昭顺张致远廖晓波...
    5349-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难度,冠心病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动物模型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猪的心血管系统在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机制等方面均与人类较为相似,因此模式猪已被广泛认可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优良模型。本文旨在通过参照人类冠心病的诊断指标与高危因素,探讨建立可用于模拟人类临床冠心病的医用模式猪的评价标准和构建方法,为冠心病发病机制与临床应用前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模型。本综述将为冠心病新型诊疗药物和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参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模式猪心血管疾病

    氧化应激对母畜子宫及妊娠影响的研究进展

    孟亚轩刘彦韦兴茹陈国顺...
    5368-5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氧化应激是细胞内外环境变化导致产生过多活性氧的状态,在调控子宫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以通过影响子宫内生殖激素、免疫反应、调节子宫环境和细胞信号传导等途径调控母畜子宫功能。此外,过度氧化应激会损害母体和胎盘功能,与子宫内膜癌、先兆子痫、妊娠期糖尿病和宫内生长受限等生殖疾病的形成关系密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氧化应激调控母畜子宫功能的研究进展,旨在深入了解氧化应激对母畜子宫功能的影响,为提高母畜繁殖效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

    氧化应激母畜子宫激素炎症生殖疾病

    外源褪黑素调控母牛繁殖性能的研究进展

    刘彩凤王婧卓王熙刘自锐...
    5379-5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母牛繁殖性能是养牛业发展的基础,褪黑素作为一种多功能激素,具有结合MT1和MT2受体,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和升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IL-IRa)的水平,促进抗氧化酶基因(Sod、Cat、Gpx、Gpx4)的表达,以及调节细胞自噬和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的水平,改变瘤胃和阴道微生物组成等多种作用,从而调控母牛卵泡细胞、颗粒细胞、胚胎发育以及发情、排卵、妊娠等繁殖性能。因此,本文综述了外源褪黑素在体内(外)调控母牛生殖的应用现状及其作用机制,为合理应用褪黑素提高母牛繁殖性能提供理论参考。

    褪黑素繁殖性能机制

    奶牛早期妊娠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郑浩孙国瀚付予杨卓...
    5391-5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奶牛自身免疫反应是影响早期妊娠胚胎丢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妊娠的建立和胎盘的发育依赖于免疫细胞(Tregs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和免疫调节因子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子宫对胚胎的容受性、胚胎植入以及妊娠母体的免疫耐受性。因此,深入了解奶牛妊娠早期各个阶段的免疫反应过程,对提高妊娠率至关重要。本文系统阐述了奶牛授精及妊娠早期的免疫调控机制,分析了母体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及复杂的动态调节过程。这些研究为保证奶牛从受精、囊胚孵化、妊娠识别到胚胎着床等关键阶段的妊娠顺利提供理论支持,皆在推动奶牛繁育效率的提升。

    奶牛受精囊胚孵化妊娠识别围着床期

    新发病毒检测方法与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吕岱玥陈延飞翟天舒曹胜波...
    5398-5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国际贸易日益频繁,由未知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正在不断增加。因此快速、精确地监测和检测新发病毒是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疫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低,但在准确性、时效性等方面存在较多局限。而利用适宜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及测序技术可直接从临床样本中检测未知病毒,这对于病原的快速识别并及时发现新型病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于新发病毒检测的方法及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情况和应用领域,分析比较其差异及优缺点,以供读者参考。

    新发病毒检测方法测序技术应用

    副猪格拉瑟菌的荚膜分型方法及原理研究进展

    朱亚新关丽君张俊峰薛云...
    5412-5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副猪格拉瑟菌(GPS)是猪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自1910年被确认为猪格拉瑟病的病原以来,血清型鉴定是GPS研究领域长期以来的"卡脖子"环节。1992年,基于GPS热稳定抗原的凝胶免疫扩散试验(GID)分型方法首次将GPS分为1-15型,但有约25%的菌株不可分型,当时对于其分型抗原的成分也不明确。2003年,基于GPS的"盐水提取物"抗原建立了 GPS的间接血凝试验(IHA)分型方法,其敏感性和分型率均高于GID,但仍有约15%的菌株不可分型。IHA和GID方法的分型结果基本一致,因此能够确定两者的分型抗原是基于相同的GPS表面多糖成分,但仍不能确定是荚膜多糖,或是LPS,甚或是其他多糖物质。2013年,1-15型GPS荚膜多糖的合成基因簇得到成功解析,证实其血清型抗原形成的本质是荚膜多糖。2015年,Howell等基于GPS荚膜的特异性靶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 GPS的PCR分型方法(H-PCR),但不能对血清5型和12型进行鉴别;2017年,Jia等基于GPS荚膜的特异性靶基因也建立了一套PCR分型方法(J-PCR),能对血清5型和12型进行了鉴别。两种PCR分型方法配合使用可对几乎所有GPS菌株分型,并从分子生物学基础上验证了其与GID和IHA方法的一致性,最终确认三种分型方法的抗原基础均为GPS荚膜。PCR分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成功解决了 GID和IHA血清分型方法中的诸多问题,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系统回顾了 GPS GID、IHA和PCR分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历史,及其相同抗原基础的发现历程,以期为GPS三种分型方法的免疫学物质基础及原理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副猪格拉瑟菌病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副猪格拉瑟菌荚膜血清型凝胶免疫扩散试验(GID)间接血凝试验(IHA)PCR

    西尼罗热诊断技术

    周师众钱家豪张博源刘丹...
    5423-5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尼罗热(West Nile fever,WNF)是由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为主,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脑炎症状,人类对其高度易感且致死率较高。对于WNF的防控目前尚无可用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治疗和防止疫情的快速传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当前WNV检测技术的最新成果、诊断方法发展方向进行了概述,其中病原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病毒分离、RT-PCR、等温扩增技术等,血清学诊断包括ELISA、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基因组技术也成功应用于WNF的诊断与研究,新技术的创新及其在疫病检测上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WNF的检测和防控技术的发展。

    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诊断技术

    动物肠类器官应用进展

    黄德如常宜睿丁梓妍张雅珊...
    5431-5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多种家畜和伴侣动物的肠类器官培养方法已被建立。肠类器官具有肠道上皮的结构和功能,是介于稳定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之间的一种体外模型。目前,动物肠类器官可用于研究肠道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还能用于探究宿主-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在肠道营养学与肠道免疫学的研究中,肠类器官可用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寻找适合添加剂,提高动物性能。此外,动物肠类器官在人转化医学与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动物肠类器官的主要应用,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动物肠类器官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