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

鲜于浩 闫月勤(常务)

双月刊

1009-4474

gjs@home.swjtu.edu.cn

028-87600845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于2000年创刊,季刊,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务实创新为灵魂,以高思想品质,高理论含量、高社会价值为特点,坚持为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本刊目前设置西部大开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哲学、历史、法学、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以及编辑出版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精神育人"的历史梳理、理论渊源及经验启示

    谢瑜刘鸿宇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百多年中着力实施"精神育人",历经了四个从自发到逐渐自觉的历史阶段:以思想改造为中心开展精神灌输、以树立榜样为抓手进行精神激励、以伟大事件为主题凝练精神实质、以中国精神为核心建构精神体系.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力量能动作用的科学观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高尚精神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育人"的理论渊源.梳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精神育人史可以得出三点经验启示:一是要处理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精神育人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中国精神"课程的实践进路研究

    田永秀雍晓夏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大思政课"是时代的需要,它既是对既往经验的传承,又为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指明方向.西南交通大学全力打造的"中国精神"课程是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的一次守正创新,课程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大力引入和整合西南交通大学校内外丰富的红色资源,不断增强课程针对性、提高课程有效性,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尝试以实践教学推进"大课堂"的建设、以资源整合促进"大平台"的搭建、以协同育人推动"大师资"的组建."中国精神"课程在践行"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过程中,生成了一批"科研+教学+实践"的研究团队与教育基地,推出了一系列优质"精神"教学资源,打造出了"'中国精神'微视频大赛""'精神引领,强国有我'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等多个品牌示范活动,引发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效应,对"大思政课"格局下的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精神大思政课精神育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

    论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的"中国精神"课程设计——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的教学实践

    覃世艳李世敏章娟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成长是大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是他们学以成人的根本性标识.设置专门的"中国精神"课程,可以针对性地应对大学生精神成长困惑,实现精神育人.西南交通大学全力打造"中国精神"课程,积极整合课程资源,实施全过程教学目标管理,既尊重大学生精神成长规律,又尊重教学活动规律,体现了自主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特点.本课程还运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因材施教、基于慕课的人网融合课堂翻转、基于数字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学用结合的多元化评价等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调查研究表明,"中国精神"课程的大学生认可程度较高,但在"课堂互动程度"方面,本课程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精神"课程大学生精神成长课程设计教学策略精神育人

    妥协与对抗:葫芦岛筑港引起的中英铁路债务交涉

    郭少伟马陵合
    3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8 年12 月东北易帜后,为构建独立自主的东北交通体系,张学良与铁道部共同制定葫芦岛筑港计划,以北宁铁路余利作为筑港经费,此举引起英方抗议.中英双方围绕铁路收入余利使用权问题展开多轮交涉,中方为推进筑港工程一度进行妥协,但英商中英公司并不满足,力图彻底解决铁路债务纠纷.中方为完成筑港的既定目标,未再理会英方抗议,遂按照计划开始动工.筑港交涉不仅反映出外国资本与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折射出抗日战争爆发前英国对华关系的调适与发展.

    中国铁路史葫芦岛港北宁铁路南京国民政府东北地方政府中英公司铁路债务

    流动空间与国家认同:民族地区高铁建设的时空政治

    孙静宇罗卓
    5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空间的形成是多民族国家社会整合和边疆治理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与交通运输发展密切相关的流动空间促使时空格局持续发生变化,为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一种流动空间的生产与再造,少数民族地区高铁的发展既是"流动的治理",也是"治理的流动",兰新高铁、南广高铁等少数民族地区高铁列车的开行通过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双重构建,不仅从社会关系、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等层面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为各民族成员构建国家认同提供了可视化框架,而且具有特别的符号象征意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助于提升边疆社会治理效能,也为边疆民族地区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借鉴.

    流动空间国家认同民族地区高铁兰新高铁南广高铁时空政治社会治理效能民族认同

    叙事性与杜甫咏物诗的辨体意识

    白松涛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叙事性是杜甫咏物诗体物艺术的重要特性,通过研究杜甫咏物诗对叙事性因素的调度与重组,可以看出其诗创作的辨体意识:古体咏物诗和近体咏物诗分别依托词句形式和章法结构选择不同的叙事策略,形成了不同的叙事节奏与风貌;物的客体属性会影响诗歌体式和叙事策略的选择,并最终使物呈现出不同的神韵风度;咏物组诗则构建了内在的逻辑线路,在文本复加的结构中完成组合叙事.杜甫在充分发掘诗歌体式特质和功能的过程中以"事"写"物",从而实现了传形入神、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

    咏物诗杜甫辨体意识叙事性事境组合叙事

    简谈古文字中特殊的形体省略现象

    徐子黎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汉字发展史上,形声字存在省声、省形的变化.通过对一些相关字形的考察,发现形声字是可以完全省去声旁;表意字也可以省略形体一部分,成为一个与本身看似不相关的字.这些并不是书写者写错造成的,而是出于求简的考虑.

    汉字发展史古文字形声字表意字声旁省声省形

    中、西方学者例举语言对比研究:局部语法视角

    张磊
    9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例举是用于阐释学术知识的重要话语行为和论证方法.近年来,学术语篇中例举语言的使用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已有研究以对比研究为主,主要观察例举语言在不同学科、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语言水平的论文作者的文本中的形式—意义变化.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者群体的例举语言模式的异同尚未见相关讨论.鉴于此,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局部语法"路径,分析中、西方语言学学者在英文研究论文中例举语言的意义趋向和特征,探索例举语言意义规律在不同语言使用者群体间的变异,结果显示,两组人群例举语言中的意义使用具有明显区别,形成各自特征性的意义趋向和规律:中国学者趋于使用介入话语策略引导读者注意例举内容,习惯于将所举例子后置,以从一般到具体的例证逻辑顺序解释知识;西方学者趋于例举前人研究,淡化例举对上下文衔接的影响,并习惯于将所举例子前置,以从具体到一般的例证逻辑顺序归纳知识.上述例举意义表达方式的区别,体现出母语文化对不同学者群体学术话语的重要影响.

    例举语言局部语法对比研究学术话语研究

    基于通径分析的货运碳排放多通道化影响研究

    梁琪琛彭洪陈雅欣庄代文...
    11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更大的货运需求,也带来货运碳排放量的持续增长.从分析货运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出发,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货运行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对推动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不同运输方式对货运碳排放变化具有多通道化影响的特点,在科学测算货运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建立通径分析模型,可以实现对不同运输方式对货运碳排放总量变化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的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公路和民航是货运碳排放的主要增长因子,它们对货运碳排放的直接增加效应较大,而它们的间接降低效应对它们整体的增加效应的缓冲作用有限;铁路和水路是货运碳排放的主要控制因子,尽管铁路对货运碳排放的直接降低效应弱于水路,但水路对货运碳排放的间接增加效应比铁路强很多,因此铁路整体的降低效应最强.

    货物运输运输结构碳排放可持续发展碳中和运输经济交通规划

    基于CiteSpace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薛锋肖恩胡萍
    127-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发文单位共现、关键词共现等为切入点,运用CiteSpace软件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经历了信息意识觉醒、信息意识发展和信息意识形成三个阶段,慕课、翻转课堂等热点主题契合当前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研究机构较为分散且缺少研究合作,研究团队间缺乏交流合作,只有少数学者选择小范围合作研究,多数独立研究.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研究体系,强化机构间、团队间和学者间研究合作.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