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李跃建

双月刊

1001-4829

Jxuebao@sina.com

028-84504004

610066

成都市外东沙河大桥侧

西南农业学报/Journal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和重庆六省市农科院、所,共同举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各个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软科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研究简报、学科进展述评等文章。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国、分学科地、及时地、有见地反映西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本刊热忱欢迎全国农业工作者投搞,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粱LBD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苗期干旱胁迫表达分析

    宋迎辉付森杰朱灿灿代书桃...
    2137-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基因家族在调控高粱干旱胁迫中的作用,为高粱(Sorghum bicolor)耐旱分子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高粱基因组中的LBD基因家族,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基因结构、保守基序、顺式调控元件以及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32个LBD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除6号染色体外的9条染色体上;系统发育树分析将其分为Class Ⅰ和Class Ⅱ两组,均含有CX2CX6CX3C结构域,其中Class Ⅰ有25个家族成员,含有相对完整的GAS和LX6 LX3 LX7 L结构域,Class Ⅱ有7个家族成员,甘氨酸组成的保守序列均为GRA,LX6 LX3 LX7 L结构域不完整.同一组内的成员保守结构域蛋自序列一致性更高,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高度相似;系统进化分析发现高粱LBD蛋白与单子叶植物的同源性大于双子叶植物;顺式调控元件分析发现,SbLBD启动子序列中光响应元件G-box、脱落酸响应元件ABRE数量最多,其次是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CGTCA-motif和厌氧诱导响应元件ARE,另外检测到低温响应元件LTR和干旱诱导元件MBS.表达分析发现,Class Ⅱ中的7个成员和Class Ⅰ中的SbLBD24在高粱各生育期和多数组织中表达量均较高.在模拟干旱处理下,高粱幼苗中SbLBD6下调表达,SbLBD26上调表达.[结论]不同组SbLBD基因保守序列存在差异.高粱LBD家族基因可响应低温、干旱、光强和光周期等多种逆境条件,且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SbLBD6和SbLBD26可能在高粱干旱胁迫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粱LBD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干旱胁迫表达分析

    茶树不育花代谢组分析及不育相关靶物质鉴定

    刘玉飞庞丹丹邓少春陈春林...
    2147-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不育花与可育花的代谢特征,为研究不育花形成机制提供靶向代谢物,从而为探究茶树不育花形成机制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利用LC-QTOF平台对完全不育花('云茶异蕊',ZDH)以及其可育父母本('福鼎大白茶'和'佛香2号',FDDB和FX)进行广靶代谢物检测,利用不同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网站对代谢物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并分析ZDH、FDDB和FX之间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对9个样本(每份材料包含3个生物学重复)进行代谢组定性和定量分析,共鉴定到963种代谢物,通过差异代谢物分析,在FX-vs-FDDB、FX-vs-ZDH、FDDB-vs-ZDH 3个组合中共鉴定到544个差异代谢物(不同差异组合之间重复的代谢物仅计算1次),不同组合差异代谢物的数量分别为373、410和224,说明ZDH与父母本之间的代谢物存在较大差异,并明显高于父母本之间的差异代谢物数目.在544个差异代谢物中,有222个成分属于ZDH与FX、FDDB的共有差异物质,但FX与FDDB之间没有差异.筛选获得的222个重要差异代谢物,有近1/3(69/222)属于类黄酮(山奈酚相关的糖苷、槲皮素及其多种糖苷、芹菜素相关的糖苷等)、糖类(水苏糖、葡萄糖和果糖等)以及激素相关的物质(甲氧基吲哚乙酸、5'-葡糖基氧基茉莉酸和水杨酸-2-O-葡萄糖苷等),这些代谢物差异可能参与ZDH不育花的形成.[结论]不育花与可育花代谢成分存在明显差异,类黄酮、糖类以及激素相关的物质,尤其是山奈酚衍生物、生长素、茉莉酸类物质可能参与茶树花不育表型的形成.

    不育花代谢组类黄酮激素茶树

    旱柳CCD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对盐涝胁迫的表达分析

    张兴月陈金鑫王欣刘国元...
    2157-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催化多种类胡萝卜素裂解成更小的分子,这一过程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至关重要.深入理解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和降解机制,对精确调控其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至关重要.[方法]选取中国本土品种旱柳(Salix matsudana)为试验材料,利用旱柳的全基因组数据库采用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顺式作用元件、探究保守基序和基因结构、分析共线性、构建蛋白互作网络、GO注释分析,以及转录组分析等方法,对旱柳CCD家族成员(SmCCD)进行鉴定分析.[结果]从旱柳基因组中成功鉴定出17个CCD基因,这些SmCCD成员被归类为两个亚家族:SmCCD和SmNCED.SmCCD亚家族进一步细分为SmCCD1、SmCCD4、SmCCD7和SmCCD8等类别.共线性分析揭示片段重复是导致SmCCD基因扩增的关键因素.对杨树、拟南芥、水稻与旱柳之间的基因共线性进行分析,发现杨树与旱柳和拟南芥之间的基因对数量多于旱柳与水稻之间的基因对,这表明旱柳与杨树等双子叶植物之间存在较近的进化关系.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SmCCD基因在旱柳遭遇盐胁迫和淹水胁迫时表达水平显著变化,这暗示该基因在旱柳适应环境压力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结论]揭示SmnCCD基因家族的多样性和在环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理解旱柳的适应性和进化关系提供新的分子证据.这有助于指导旱柳的育种和生态恢复工作,以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

    旱柳CCD基因共线性分析表达分析

    不同轮作模式下耕作方式对淮河流域小麦季土壤细菌的影响

    张凯刘合满
    2169-2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不同轮作模式下耕作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土壤合理耕作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淮河流域(河南段)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旱(水稻-小麦)轮作和旱-旱(玉米-小麦)轮作模式下,免耕与旋耕处理0~5和5~10 cm层次小麦季土壤细菌进行测序分析,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共检测到土壤细菌45个门、126个纲、189个目和229个科,优势细菌门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分别为 35.65%、24.32%、10.12%、6.76%;耕作方式对土壤细菌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层次效应,免耕显著增加了 0~5 cm层次土壤细菌基因序列数、优势细菌序列数、优势细菌功能群和酶总丰度,且这种增加效应在旱-旱轮作土壤上高于水-旱轮作,而旋耕主要促进5~10 cm层次上细菌数量和功能酶的增加;在一级和二级分类水平上,分别检索到细菌功能代谢通路6和47条,其中代谢作用功能群占比最高(73.13%~73.79%),其次为遗传信息进程功能群(8.51%~10.73%).[结论]旱-旱轮作有利于提升土壤细菌序列数、功能群和酶总丰度,免耕主要对0~5 cm层次土壤优势细菌种群产生影响,而旋耕则降低土壤细菌种群的层次差异,耕作方式影响土壤细菌的研究还应考虑轮作方式及土壤层次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土壤细菌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淡紫拟青霉发酵黄芩药渣的代谢产物特征

    甄静武艳芳郭光光梁欣冉...
    2178-2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黄芩药渣制备微生物菌剂,探究添加淡紫拟青霉发酵黄芩药渣(处理组,jd)与未添加淡紫拟青霉的黄芩药渣(对照组,ckj)的代谢差异,揭示淡紫拟青霉与黄芩药渣的互作发酵机制,为后续在大田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未接种淡紫拟青霉菌株的黄芩药渣为对照,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淡紫拟青霉发酵黄芩药渣后的差异代谢产物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通路.[结果]对照组和处理组样本间的正负离子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均有良好区分,ckj和jd的代谢产物具有差异性,鉴定出429个上调代谢物和246个下调代谢物,KEGG代谢通路富集到29条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差异代谢产物主要为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生物碱、氨基酸和糖类,涉及到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代谢,赖氨酸降解,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及托烷、哌啶和吡啶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等8条差异富集通路.[结论]黄芩药渣经过淡紫拟青霉发酵后,萜类、有机酸、生物碱、氨基酸和糖类代谢物显著提高(P<0.05),这些物质为土壤养分含量的改善和植株免疫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营养基础.

    淡紫拟青霉代谢组学微生物肥料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

    辣椒炭疽病菌鉴定及炭疽菌胁迫下的生理变化

    侯思皓巩雪峰许艺李红...
    2185-2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鉴定成都地区辣椒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及分析炭疽病胁迫对辣椒叶片中重要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制定更精确的炭疽病防控措施和探究抗病生理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果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同时测定辣椒叶片受炭疽病侵染后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共分离得到11株菌株,其中9株为斯高维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2株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scovillei造成的果实病斑直径和侵染叶片后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C.fructicola.炭疽病胁迫增强辣椒叶片一系列抗氧化酶的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在侵染后上升,第4天达峰值后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在侵染前4 d因抗氧化酶激活而下降,随着侵染持续,抗氧化酶活性下降,丙二醛含量上升.[结论]成都地区辣椒炭疽病病原菌是C.scovillei和C.fructicola,且C.scovillei比C.fructicola致病力更强.明确MDA、SOD、POD、CAT是评价辣椒抗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为成都地区辣椒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抗病品种选育及抗病机理阐明提供科学依据.

    辣椒炭疽病炭疽菌鉴定致病力测定抗氧化酶丙二醛

    马铃薯响应黑腐果胶杆菌侵染的生理生化反应

    侯丽娟马永强
    2194-2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由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Pa)引起的马铃薯黑胫病,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抗性品种对马铃薯黑胫病菌的生理反应,以期阐明马铃薯抗病品种如何调节防御酶活性及生化物质含量来抵御病原菌的侵害.[方法]选用抗病品种青薯9号和感病品种乐薯1号为试验材料,在温室盆栽种植条件下接种马铃薯黑腐果胶杆菌,分析接种后不同时间点(1、2、3、4 d)时SOD、CAT、POD、PPO、PAL和β-1,3-葡聚糖酶的酶活性,以及木质素和总酚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接种Pa后,在抗病品种中,CAT、SOD、PPO和PAL酶的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在侵染初期表现出较高的POD活性,但随着侵染时间增加,POD活性的增长速率和峰值在2~3 d逐渐低于抗病品种.尽管,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在不同抗性品种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两者在接种后1~4 d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结论]SOD、CAT、POD、PPO、PAL的酶活性水平以及木质素和总酚含量在抗病和感病品种中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抗病品种在接种病原菌后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速率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马铃薯黑胫病防御性酶活木质素总酚

    广西番荔枝果实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唐景美史国英周子义罗培四...
    2201-2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广西番荔枝(Annona atemoya)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探究其生物学特性,为田间科学防治番荔枝炭疽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番荔枝炭疽病病果样本进行分离,使用柯赫氏法则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利用ITS、GAPDH、CAL、ACT、CHS-1和TUB2序列构建串联系统发育进化树.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并检测多菌灵、百菌清、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咪鲜胺、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戊唑醇对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结果]从广西番荔枝炭疽病病果中分离得到病原菌5株,所有菌株形态一致.选取代表性菌株FLZGB3和FLZ5进行分子生物学测定,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FLZGB3和FLZ5菌株与暹罗炭疽菌聚类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特征,将广西番荔枝果实炭疽病病原菌鉴定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对FLZGB3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最佳菌丝生长温度为28.0 ℃,最佳pH为8,最佳光照条件为连续黑暗培养,最佳培养基为查彼(Czapek)培养基,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浸膏;对FLZGB3菌株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和多菌灵对菌丝生长具有较强抑制效果,抑菌率分别为100.00%和97.16%.[结论]广西番荔枝果实炭疽病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咪鲜胺和多菌灵能显著抑制该病原菌生长,可在广西番荔枝果实炭疽病防治上推广使用.

    番荔枝暹罗炭疽菌炭疽病广西

    四川省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

    黎青魏真真王毛雷应华...
    2210-2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四川省主要小麦产区的小麦黄斑叶枯病致病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分析其致病基因组成,探究其致病菌的致病力,明确其生理小种类型,为小麦黄斑叶枯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21-2022年在四川主要小麦产区采集小麦叶枯病样本,经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分析,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利用致病基因(Ptr ToxA、ToxB和ToxC)扩增和小麦黄斑叶枯病鉴定系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在小麦叶枯病样本中共分离并鉴定出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菌株,均为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其在所有分离得到的小麦叶枯病病原菌中所占比例较小.对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菌落和分生孢子进行形态学观察,未发现显著差异,符合病原菌形态学鉴定标准.进一步对3个小麦黄斑叶枯病病原菌进行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个菌株与参考基因组(ID:AM887509)的ITS序列相似性达到100%.对致病基因Ptr ToxA、ToxB、ToxC进行扩增,3个菌株在ToxA和ToxB基因的位点上均未扩增出任何片段,但在ToxC基因位点上均成功扩增出约500 bp的条带.病原菌致病性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菌株在Prosper和6B365品种上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引起大面积叶片黄化,而在Glenlea和6B662品种上则未出现明显的叶片坏死或黄化症状.在四川省主要小麦产区收集到的小麦黄斑叶枯病致病菌为P.tritici-repentis生理小种3.[结论]本研究系国内首次针对P.tritici-repentis不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报道,将为我国在小麦黄斑叶枯病的防治上提供重要参考.

    小麦黄斑叶枯病Pyrenophoratritici-repentis生理小种鉴定致病性鉴定致病基因

    常用杀虫剂对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种群的室内和田间药效评价

    金灿杨林仙罗茜艳陆静...
    2217-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和7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并对白背飞虱主要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田间防治白背飞虱的药剂选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稻茎浸渍法开展白背飞虱对7种杀虫剂的室内抗药性监测,测定室内毒力LC50和抗性倍数RR;采用植保无人机的施药方式对7种杀虫剂开展防治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分析药后3和7 d白背飞虱的百株虫量和校正防效,以及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的百株虫量和校正虫口减退率.[结果]抗药性监测:与敏感种群比较,10%三氟苯嘧啶SC、25%吡蚜酮SC、60%烯啶虫胺SP、22%氟啶虫胺腈SC、25%噻虫嗪WG、25%吡虫啉SP和25%呋虫胺OD对滇西南白背飞虱种群的LC50分别为0.18、1.31、0.84、2.40、0.66、0.96和6.43 mg/L,抗性倍数RR分别为0.42、2.74、3.07、4.83、6.87、8.81和31.99倍.该种群对呋虫胺为中等抗性,对吡虫啉和噻虫嗪为低抗性,对其余药剂敏感.田间药效试验:7种杀虫剂药后7 d对白背飞虱的校正防效为85.35%~95.91%,其中氟啶虫胺腈的防效相对较差,其余药剂间防效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天敌安全性评价:药后7 d白背飞虱的主要天敌蜘蛛类和黑肩绿盲蝽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30.37%~51.10%和43.90%~86.10%,7种药剂对蜘蛛类和黑肩绿盲蝽均会产生药害,其中对蜘蛛相对较安全,对黑肩绿盲蝽相对欠安全.[结论]7种杀虫剂田间防治滇西南白背飞虱种群效果良好,推荐作为常用田间防治药剂使用.其中,吡蚜酮和三氟苯嘧啶防效更佳,对天敌安全性较好.应注意将呋虫胺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

    白背飞虱杀虫剂田间药效抗药性监测天敌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