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脑血管病防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脑血管病防治
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
心脑血管病防治

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

金宏义

双月刊

1009-816X

xnxgbfz@126.com

0571-87962132,0571-87987373-5182

310013

杭州市灵隐路12号浙江医院5号楼

心脑血管病防治/Journ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Cerebral-Vascular Diseas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心、脑、血管病学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内、外科诊治经验,以及有关心脑血管病的社区人群防治和护理健康指导经验等。《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的主要栏目有:专家述评与讲座、论著、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社区人群防治、综述、中西医结合、经验交流、护理园地、最新网上医讯等。欢迎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动静脉畸形靶点栓塞

    何旺青李振均姬斌何旭英...
    1-3,16页

    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空腹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朱昌国孟昭昀
    4-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空腹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MACCE)的相关性.方法 从Dryad数据库中提取巴西圣保罗大学医学院心脏研究所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数据.该研究共纳入接受PCI治疗的CAD患者 573 例,根据随访 5 年内是否发生MACCE将患者分为MACCE组 164 例和对照组 409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空腹血糖水平等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空腹血糖水平对CAD患者PCI术后MACCE发生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法评价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血糖水平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左心室射血分数50%~70%、左心室射血分数>70%是CAD患者PCI后MACCE发生的保护因素[HR(95%CI)=0.578(0.367~0.914)、0.493(0.279~0.858),P<0.05];空腹血糖≥6.1 mmol/L是CAD患者PCI后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HR(95%CI)=1.492(1.026~2.138),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50%患者生存率低于左心室射血分数50%~70%和左心室射血分数>70%患者(χ2=5.530、7.450,P<0.05).空腹血糖<6.1 mmol/L患者生存率高于空腹血糖≥6.1 mmol/L患者(χ2=12.212,P<0.05).结论 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空腹血糖均是CAD患者PCI后MACCE发生的影响因素.

    左心室射血分数空腹血糖冠状动脉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主要不良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

    氧化白藜芦醇通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信号通路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颜玉琴朱芸峰戴彩娟管志敏...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氧化白藜芦醇(Oxy)在缺氧/复氧(H/R)诱导的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心肌HL-1 细胞培养于DMEM高糖完全培养基作为Ctrl组;通过缺氧 6 h/复氧 2 h刺激HL-1 细胞,建立心肌细胞H/R损伤模型,作为H/R组;Ctrl组细胞在 20 μM Oxy的DMEM高糖完全培养基预孵育2 h,后进行H/R刺激,作为H/R+Oxy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B淋巴细胞瘤 2(Bcl-2)、Bcl-2 相关X蛋白(Bax)、核因子E2 相关因子 2(Nrf-2)蛋白表达水平;使用终端尿苷核苷酸末端标记法和烟酸己可碱染色法评估各组细胞凋亡情况;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Nrf-2、血红素加氧酶 1(Ho-1)、醌氧化还原酶 1(Nqo-1)mRNA表达水平;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试剂盒,利用酶标仪检测各组细胞内SOD和MDA水平.结果 与Ctrl组比较,H/R组细胞活力降低、Bax蛋白升高、Bcl-2蛋白降低、Bax/Bcl-2升高、细胞凋亡数量升高、细胞内SOD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R组比较,H/R+Oxy组细胞活力升高,Bax蛋白降低、Bcl-2蛋白升高、Bax/Bcl-2降低、细胞凋亡数量降低、细胞内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Nrf-2蛋白升高、Nrf-2、Ho-1、Nqo-1 m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xy可抑制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可能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

    氧化白藜芦醇缺氧/复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

    铁皮石斛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王丽方天富包剑锋林世东...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铁皮石斛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麝香保心丸溶液(20 mg/kg)、低剂量铁皮石斛液(10 g/kg)、高剂量铁皮石斛液(30 g/kg)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普通饲料喂养ApoE-/-小鼠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每组 8 只.治疗 4 周后,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胸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小鼠血浆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胸主动脉中胆固醇外转运蛋白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动脉内膜脂质斑块形成,斑块内有菱形胆固醇结晶,伴炎性细胞浸润和大量泡沫细胞聚集.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物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胸主动脉的泡沫细胞沉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TC、LDL-C水平高、HDL-C水平低,ABCA1、ABCG1、PPARγ表达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TG和T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阳性药组、高剂量组ABCA1、ABCG1、PPARγ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铁皮石斛可改善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血脂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动脉病变程度,可能与影响ABCA1、ABCG1 和PPARγ的表达有关.

    铁皮石斛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ApoE-/-小鼠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锌指样转录因子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分析

    仉达费彦达
    17-2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C1q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 1(CTRP1)、锌指样转录因子 2(KLF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分院 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1 月期间进行治疗的 128 例ACI患者作为ACI组,根据ACI患者CAS斑块的特性,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 19 例,稳定斑块组 45 例和不稳定斑块组 64 例,另选取 128 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TRP1、KLF2水平;Spearman法分析ACI组患者血清CTRP1、KLF2 水平与CAS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CTRP1、KLF2 水平对ACI患者CAS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I组血清CTRP1 水平较高、KLF2 水平较低(t=15.949、78.545,P<0.01).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TRP1、中性粒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依次升高(F=49.819、27.014、17.143、335.582,P<0.01);KLF2 水平依次降低(F=127.385,P<0.01).ACI组患者CTRP1 水平与CAS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r=0.532,P<0.01);KLF2 水平与CAS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r=-0.61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RP1、KLF2、LDL-C、中性粒细胞计数、NIHSS评分是ACI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OR(95%CI)=3.154(1.533~6.488)、0.763(0.648~0.898)、2.373(1.328~4.239)、2.148(1.278~3.611)、2.723(1.355~5.471),P<0.01].CTRP1、KLF2 两者联合预测ACI患者CAS斑块不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 0.897,敏感度为 90.62%,特异度为 75.56%,优于单独预测(Z=2.585、2.237,P<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CTRP1 水平较高,KLF2 水平较低,两者均与ACI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相关,且两者联合对ACI患者CAS斑块不稳定性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锌指样转录因子2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红细胞分布宽度、生长分化因子-1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李莉郑朝霞罗静慧牛福英...
    21-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2 年 10 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 436 例UA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 358 例和预后不良组 78 例.比较两组RDW、GDF-15 血清表达水平和其他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UA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RDW、GDF-15预测UA患者不良预后的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Scr)、C 反应蛋白(CRP)、RDW、GDF-1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慢性闭塞病变部位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2.078、2.566、5.329、7.161、6.819、15.928、7.817、4.489、5.66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GDF-15、LVEDD为UA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OR=2.911、2.287、1.263,P<0.05).RDW、GDF-15及两者联合预测UA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95、0.713、0.817,联合预测的价值高于以上指标单独预测(Z=2.691、2.603,P<0.01).结论 RDW、GDF-15 水平为UA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两者对不良预后均有预测价值,联合预测的效能更优.

    不稳定性心绞痛红细胞分布宽度生长分化因子-15预后预测

    血清微小RNA-199a-3p、E盒结合锌指蛋白1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

    李天予孟令秀范胜男孙文阳...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微小RNA-199a-3p(miR-199a-3p)、E盒结合锌指蛋白 1(ZEB1)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 2021年 5 月至 2022 年 5 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接收的行PCI术治疗的 113 例ACS患者为观察组,根据观察组患者PCI术后 1 年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MACE组 26 例和非MACE组 87 例,同期健康体检者 106 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miR-199a-3p、ZEB1 水平,比较MACE组和非MACE组临床资料,Pearson分析患者血清miR-199a-3p和ZEB1 水平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ACS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99a-3p、ZEB1 对ACS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miR-199a-3p水平较低,ZEB1 水平较高(t=13.709、25.641,P<0.05);在ACS患者中miR-199a-3p与ZEB1呈负相关(r=-0.421,P<0.05);ACS患者PCI术后较PCI术前血清miR-199a-3p水平高,ZEB1水平低(t=4.820、6.040,P<0.05);MACE组与非MACE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左心室射血分数、miR-199a-3p、ZEB1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0、2.717、3.947、7.068、6.544,P<0.05);LDL-C、ZEB1 水平是ACS患者PCI术后MACE的危险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HDL-C、miR-199a-3p水平是ACS患者PCI术后MACE的保护因素;miR-199a-3p、ZEB1 联合预测ACS患者PCI术后MACE的曲线下面积为 0.947,优于单独预测(Z=1.970、2.791,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中miR-199a-3p、ZEB1 水平呈负相关,两者均对ACS患者PCI术后MACE有预测价值,两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微小RNA-199a-3pE盒结合锌指蛋白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冠心病合并左前降支重度狭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力学变化的临床价值

    王业兵李春梅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评估冠心病(CHD)合并左前降支重度狭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心肌力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5 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左前降支重度狭窄,有支架植入适应证并成功实施择期PCI术的CHD患者 33 例为观察组,于术前、术后 3~5 d、术后 1 个月、术后 3 个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 2D-STI检查.选取同期 35 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各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心脏常规参数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左心室壁分为 17 个节段,采用aCMQ软件进行应变分析,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以及左前降支供血的 6 个节段包括前壁基底段(BA)、前壁中间段(MA)、前壁心尖段(AA)、前间隔基底段(BAS)、前间隔中间段(MAS)、间隔心尖段(AS)的节段纵向应变及节段圆周应变.对上述参数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CI术前LVEF、GLS绝对值、GCS绝对值及BA、MA、AA、BAS、MAS、AS的纵向应变、圆周应变绝对值均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3~5 d上述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均高于术后1个月,术后 3 个月除LVEF外,上述指标观察组仍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PCI术后 6 个节段各时间点的纵向应变、圆周应变绝对值均值与LVEF之间正相关(r=0.482、0.474,P<0.01).结论 2D-STI技术可敏感和准确地评价CHD合并左前降支重度狭窄患者PCI后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收缩力学变化.

    斑点追踪成像应变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逸轩代杨丁风华沈迎...
    35-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容易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栓性阻塞,是引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重要致病机制.斑块破裂和斑块侵蚀是易损斑块的两种主要表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斑块侵蚀患者所引起的心肌梗死范围较小,预后较好.多模式血管内影像学技术的整合应用有助于评估斑块不稳定性,提高诊断准确度和治疗效果.本文就近年来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易损斑块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血管内影像学技术

    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诊疗及预后

    谢桂君张松文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肌炎是一种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受累的炎症性疾病,常与病毒感染相关,其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心律失常是心肌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可发生在心肌炎的任何阶段.研究发现心肌炎急性期出现心律失常可能会持续存在并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因此及时准确地治疗心律失常尤为重要.目前心肌炎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近年来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从流行病学、病原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

    心肌炎心律失常发病机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