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前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前教育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

冯晓霞

月刊

1007-8169

xqjyyj3@163.com

0731-84036168

410100

湖南长沙星沙特立路9号

学前教育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及时反映国内外幼教研究成果为特色,以有效指导我国幼教实践为宗旨,是我国最高级别的学前教育专业期刊,全国惟一一本幼教理论刊物。读者和作者群主要是我国的幼教理论研究工作者、幼教管理工作者、各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幼儿园园长以及广大的幼儿园教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儿童观的话语建构:基于多元话语分析视角的探究

    洪晨程天君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儿童观作为一种话语性的实在,经历着现代"知识型"的建构,使儿童主体性遭遇了宏大叙事的界说.本文基于多元话语分析理论,通过爬梳现代儿童观背后的话语规则,继而揭开不同"言说者"话语型塑之下的"儿童图像",透视"话语"建构"儿童"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现代儿童观经历着规范话语与情感话语的双重建构,在国家、学校、家庭及市场的言说下,儿童被建构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秩序社会的"继承者"、情感无价的"小皇帝"及商品世界的"消费者",置身被多重期望缠绕的童年.有鉴于此,观照儿童所生活的现实情境成为重新认识儿童的必要路径,包容标准意象之外、发现社会生活之中、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儿童,不仅可以避免陷入不可知论的指摘,还有助于审思话语逻辑的权力,形成对儿童的开放性理解.

    现代儿童观话语建构多元话语分析教育社会学

    语言与家庭教养:不平等童年的社会建构

    汤美娟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既是家庭教养的内容,也是其实践媒介.在家庭教养造就不平等童年的运作机制中,它可谓是轴心要素.首先,家庭有意识的语言教养是最表层的实践.不同阶层家庭的语言教养表现出"儿童中心—情境中心"的模式差异,为儿童语言习得搭建了不同的"脚手架".其次,家庭教养中的语码模式也隐性地形塑着不同阶层儿童的语言模式.借助于语言的表层和深层实践,家庭教养不只影响儿童的语言社会化,还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以及自我认知等.家庭语言社会化的阶层差异推动着儿童整体社会化的阶层分化,促成儿童文化的"阶层区隔".面对学校教育标准的衡量,底层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弱势"是多维的,他们遭遇到学习、社会交往以及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适应困难.从语言层面探究家庭教养的阶层分化,展现了教育过程不公平的形成机制,使研究者在家校关联中理解了教育过程不公平的微观运作.

    家庭教养语言不平等童年教育的阶层分化

    儿童主体能动性概念溯源及其理论进展

    王友缘陈梦瑶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主体能动性研究在国际范围内获得广泛关注,其概念正在被重新审视.主体能动性存在内在的紧张关系,即主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个人的能动性与社会的能动性的二元对立.这一紧张关系被儿童主体能动性理论直接移植,并在新童年社会学与《儿童权利公约》的推动下进一步加剧.在调和及其超越这一紧张关系的背景下,儿童主体能动性研究呈现四种不同的理论进路:自由主义范式、社会文化范式、后结构主义范式与实用主义范式.四种范式的理论解释力及在经验研究中的影响各有不同.对于我国学者来说,在开展相关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儿童主体能动性研究的核心论争与前沿趋势,参与到儿童主体能动性研究的学术建构中,也要助力打破全球北方的主导局面,发出中国学术的声音.

    儿童主体能动性童年研究新童年社会学

    儿童主体的建构: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角色扮演与支持研究

    刘亚赵建梅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天生具有主动建构的能力,其能力的可能性不以"成人"的标准为准则.儿童主体的呈现与建构需要从儿童主动行动与他者行为反馈中发现.本文旨在揭示幼儿教师通过角色扮演为儿童主体的建构提供的支持行为及其二者交互影响的过程.在"前台",教师是主体建构的"设计者",儿童以"合作者"角色参与其中;在"后台",幼儿教师通过适时介入与沉默观察成为"辅助者",儿童则在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下,成为主体建构的"主动者".究其成因,儿童主体的建构既在与成人互动的直接经验中,又在对成人行为与角色的理解过程中自然生成.因此,理解儿童主体及其建构过程需要教师意识到并接纳不同情境下能动且具有多重样态的儿童角色形象,包容在他者事件中丰富自身身体体验的儿童行为.

    儿童主体角色扮演教师支持拟剧论

    低出生率背景下省域学前教育资源供需关系与动态调配——基于对中部J省人口预测的分析

    冯婉桢袁一清伍津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出生率背景下研判省域学前教育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对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选择省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中低供给高需求类型的中部J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PADIS-INT软件预测分析了J省 2023-2035 年低、中、高三种方案下城乡在园幼儿人数的变化,调查了J省学前教育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供给现状,进而预测分析了J省学前教育资源在供给动态变化与静态不变情况下的供需关系.结果发现,随着在园幼儿人数减少,学前教育资源需求将明显减少;现有人力资源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未来会出现城乡配置失衡;物力资源配备已达到高水平,未来会严重过剩.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地方政府根据资源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做好学前教育长期规划,控增量、调存量、疏余量;从结构与质量入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谨慎增加办园条件投入,采用多种形式提升物力资源使用效益.

    学前教育资源供需关系低出生率动态调配

    多重制度逻辑下普惠性民办园质量风险的生成与防范

    杨大伟杨小敏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质量是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核心属性和内在要求.当前作为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重要供给主体的普惠性民办园面临着较大的质量风险,从多重制度逻辑的视角看,是政府的政治—行政逻辑、民办园的市场逻辑和家长的社会逻辑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多重制度逻辑互动下,质量监管乏力造成的"管理缺位型"质量风险、经费保障不足引致的"资源制约型"质量风险和质量信息不对称助推的"信息遮蔽型"质量风险在普惠性民办园中以交叉甚至叠加的状态存在.应从加强普惠性民办园质量的准入性筛选与过程性监管,明确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质量标准并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健全信息公开机制以助力多元监督体系完善等方面对普惠性民办园存在的质量风险进行防范.

    多重制度逻辑普惠性学前教育普惠性民办园质量风险

    完整经验的基本涵义、生成机制及其教育意蕴

    杨晓萍韩曜阳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整经验具有与经验同一的动态性、生成性等本质特征,蕴含着过程取向的完整观.完整经验的生成应以生活经验与课程经验的交互为基础,以认知经验与社会经验的融合为条件,以反省经验到审美经验的升华为关键.基于完整经验的幼儿园教育变革,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体现经验的多样性、连续性、过程性和整合性,注重经验向反省经验、审美经验的进阶与升华,应整体考虑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和审美经验之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提供适宜的支架,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独特价值,创设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

    完整经验经验幼儿园教育教育变革

    德育活动中儿童的主体性及其作用

    邱高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儿童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克服灌输式道德教育所带来的空心病,为儿童道德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提供更多对话的机会,在多方关系的互动中成就德育中儿童的主体性,并通过开展关系性的活动,让儿童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亲密互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升道德判断力、执行力,深化道德教育的主题,进而提升儿童道德教育的效果.

    儿童道德教育主体性关系性存在

    闽南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价值、困境与优化策略

    黄晓军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幼儿教育资源,它对幼儿经验和能力的发展,以及培育幼儿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促进价值.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但在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教师专业准备不足、进幼儿园难、课程层次低以及实践策略单一等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强化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动用各方力量加大对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适宜的评价促进幼儿对闽南文化课程实践的参与.

    闽南文化本土文化资源园本课程

    以项目化学习发展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高虹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问题解决能力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幼儿园应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问题意识、学习意向和思维能力.项目化学习具有完整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支持,可以真实发展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以项目化学习来发展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要着重发展幼儿持续的自主探究意识,通过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和体验活动来引导幼儿开展多元探究,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综合发展.

    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化学习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