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月刊

1002-1698

xsjzzs@163.com

0551-63422973 63411542

230071

合肥市潜山路绿地蓝海国际大厦A-1801

学术界/Journal Academics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宪法精神和创新理念,指导办刊,努力追求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探究和解决中国人自身发展问题,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权威和尊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元哲学:走向使用的社会空间理论——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

    张一兵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第一个元哲学的层面上,列斐伏尔直接说明了实体主义空间认知的问题,即将社会空间的关系场境存在误认为实体对象和堆置东西的空场的认识论失误.这也是一般空间拜物教的错误.第二个层面上,马克思透视经济拜物教的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资本的流转,一定是发生在不同的城市建筑空间、都市生产的空间以及空间性规划之中的,当人们停留在遮蔽了经济关系场境的空间建筑等物性设施上时,这就是空间拜物教.列斐伏尔提出,必须建构新的社会空间生产:一是取用战胜支配,这是人与自然关系中最根本的转换;二是使用战胜交换,这是用空间的自身用在性消除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的交换逻辑,着眼于使用的空间分析,就是要从用于交换的消费空间返回到人的身体的真实需要和空间构序.具体说,这就是复归身体的整体空间构序.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实体主义拜物教批判身体取用性

    市民社会与劳动异化:重新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出版之际(访谈)

    张一兵孔伟宇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果说《回到马克思》第一卷是对马克思哲学与经济学探索的文本学剖析,那么《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就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专题性深入,这也是马克思面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分析过程.从文本来看,《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基于MEGA2的最新文献,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的诸笔记性文本,并将其与马克思的公开发表著作、手稿、书信等文本类型相结合,拓展了马克思思想史的研究.从内容来看,《回到马克思》第二卷有三大理论主线:一是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衍变;二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构式;三是马克思的社会场境论.作者试图用一种原创性的方式重新透视马克思的系列重要观点.这不仅是一次"回到马克思"的旅程,而且努力架起了一座使马克思走向当代的思想桥梁.

    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第二卷MEGA2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第二个结合"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论析

    王增智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个时代都有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当代中国实践和中华文明底色对如何科学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关系所作的重要理论创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经由"相结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性质规范着"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前提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其中国立场性要求的现实指向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基于"新的文化生命体"塑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勾勒了"第二个结合"的文明逻辑及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世界意义.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相关理论问题,对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个结合"理论前提现实指向文明逻辑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三重特质

    马明冲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具有鲜明特质.从延承性特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理论的文化递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这一魂脉为思想路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为精神赓续.从生动性特质来看,主体性、互鉴性、人民性、方向性、守正创新性共同构筑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发展逻辑.从价值性特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彰显了其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进而为科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奠定坚实基础,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树立原则典范和方法参照.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强国

    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需要与路径选择

    马德坤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长期的治理实践中形成的,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要求的社会治理新道路.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了公民、社会、政府各美其美、良性互动的中国之治的美好图景.然而,受制于新的社会矛盾、治理风险的增大等直接和潜在因素影响,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亟需进一步加快制度化、体系化建构.为此,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机制、变革治理方式等打造面向未来、行之有效的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

    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需要路径选择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张力及其调适

    张国启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和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多层次制度构成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内在规定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人民至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在意识形态治理实践中,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客观上还存在制度设计合规律性与治理目标合目的性、制度结构分层对接与治理结构协同耦合以及制度执行的垂直机制与治理方式智能精准化之间的张力.基于此,应当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制度评价的价值引领作用,健全意识形态治理主体的协同机制,把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制度执行过程,进而形成意识形态治理的内在合力,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意识形态治理制度优势制度执行治理效能

    中国共产党阶级叙事和民族叙事的调适与重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

    张淑娟
    6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阶级与民族是人类群体基本的存在方式和组织形式,也是重要的政治动员工具和理论分析工具.民族国家的建立为阶级叙事与民族叙事的密集交织提供了政治场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关于阶级的内涵、产生根源、存在条件和消亡前提等系统完整的理论,并将无产阶级塑造成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革命力量.在一国之内,阶级划分是确立内部性与外部性的过程,阶级斗争是消除外部性、实现外部性内部化的有力工具,而站在国家民族高度对民族叙事不断重塑同样是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并强化内部性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使命型政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就是在阶级叙事和民族叙事交互作用中不断进行调适与重塑,不断消除外部性、增加内部性的伟大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则是新时代坐标下内部性达到空前程度的表征,阶级叙事与民族叙事在调适中不断走向融合,为超越阶级和民族提供了理论工具,最终以铲除国家边界内的外部性,进而消灭国家,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完全内部性为价值旨归.

    阶级叙事民族叙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适重塑

    "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史观及其对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

    朱军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个共同"作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史观的系统性概括和总结,吸收借鉴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共识性成果,是基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四个共同"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史观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观、中国历史的整体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其在确立历史的主体性、揭示文明底蕴和探寻历史规律等维度上,对于新时代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史观多民族国家建设

    五四用典之争与现代汉语用典论

    高玉
    8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用典"是胡适"文学改良"即国语白话文的重要内容.胡适把用典区分为"广义用典"和"狭义用典",他反对的是"狭义用典".胡适认为,用典缺乏创造性,是一种没有才气的表现,在表达上容易导致歧义,导致表义误解.陈独秀赞成胡适"不用典"主张,他主要是从美学即文辞的艺术性角度来提倡不用典的.钱玄同赞成胡适的"不用典"论,他认为白话文的特点是表达直接,通俗易懂,而用典则是与此相违背的.废名主张现代汉语写作应该用典,他认为用典是"高明作者"写作手法,实际上是把用典看作是一种写作修辞技巧而非内容的表达.用典从根本上是语言的问题,既是语言修饰,但更是思想表达,用典即借用陈语来表达,用大家都熟悉的故事来表达,这种表达既是表达自己,更是延续传统,是语言内部自然产生的现象,属于语言使用的正常规律.用典是语言习得的必然结果,绝不是人为的刻意的文字游戏.用典具有美学上的意义,具有强大的逻辑能力.现代汉语写作不仅用古典,还大量用今典和洋典.

    用典现代汉语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废名今典洋典

    朱谦之的儒家唯情主义及其历史文化哲学建构

    徐国利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谦之对儒家作了唯情主义生命哲学的解读,认为情即性即仁,情为宇宙生命本体,生命进化便是"真情之流",唯情的人生和社会具有普世意义.他以唯情主义为依据建构起历史哲学,将本能(求生存的情感)视为历史进化的动力,历史进化是互助;历史由三种本能驱动形成三个发展阶段和三种形态.他还用儒家唯情主义对文化作哲学阐释,认为文化本质上是人类经验生活时时积累和创新的生命之流,文化发展有四种类型和阶段,哲学性的中国文化虽然低于科学文化,却因富有艺术精神而有"普世价值",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要在充分吸收科学文化的基础上,最终走向唯情的艺术文化阶段.朱谦之的思想深刻而有创新性,为儒学的现代发展和中国现代历史文化哲学的建构作出重要贡献;但是,他对《周易》的唯情解读不免有强制阐释之嫌.

    朱谦之儒家唯情主义历史哲学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