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网络空间安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

刘静平

月刊

1674-9456

infost_tpj@126.com

010-88559466

100048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18层

网络空间安全/Jour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信息安全与技术》杂志是我国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领域集学术性、技术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为一体的国家级月刊,面向中国信息安全与技术领域,展现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成果,创建中国信息安全与技术领域第一交流平台,以期提高我国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的突破。将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中、高级职称评定,为项目申请作证明依据,体现用户单位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应用成果,发表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IT企业的技术突破、工程人员的实施经验总结,以及有关单位管理经验的实施性总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网络平台治理未成年人不良信息的困境与出路

    张庆轩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面对网络空间的不良信息,网络平台如何在营造绿色健康网络生态的同时,使本质上所有的私主体属性兼顾社会公共利益,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课题.[方法/过程]为了有效地推动网络平台治理不良信息,需要遵循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结果/结论]构建网络平台内部的合规治理体系,同时建立以专业机构为主、政府为辅的合规指引机制.

    网络平台不良信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规体系信息安全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审视与治理

    刘亚蓉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数字媒介与智能传播技术的融合发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各异质思想争夺话语权的主要场域.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现实境遇愈加复杂,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安全治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方法/过程]基于新时代背景,对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现状进行理性审视,分析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果/结论]通过全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提升网络技术的硬实力和应用水平,建立防范网络信息风险的预警、监管与监督机制,提升防御能力.同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打造专业队伍,提升群众认知水平,实现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网络强国网络安全社会治理

    网络安全视域下微博舆情传播网络特征研究

    李熔安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近年来,频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常以人们难以预料的方式威胁着网络安全.遏制舆情事件中的不利信息传递、保障有利信息传播,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公众的负面情绪,提升政府公信力,维护网络安全与国家稳定.[方法/过程]运用社会网络理论,通过对典型的"邯郸初中生杀人案"舆情事件实证分析,建立舆情传播网络,研究网络整体特征与个体节点特征,探寻影响舆情传播的关键要素,寻求舆情治理的合理方式,进而维护网络安全.[结果/结论]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度数中心性较大的节点、围绕这些节点形成的若干社区及社区之间的发挥"弱联系"功能的节点,对舆情的发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这些节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是遏制舆情事件中不利信息传递、保障有利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网络安全维护、舆论治理,既需要"术",又需要"道".

    网络舆情网络安全社会网络舆情传播应对策略

    自卫权适用网络空间的理论基础与治理路径

    刘淯洋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网络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基础,网络空间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事关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战略.数字时代下网络攻击事件频发,为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带来新的挑战.自卫权作为网络主权的主要内容,对网络攻击的预防和规制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塔林手册2.0》中自卫权适用网络攻击的具体规则,以各国立法实践为考察对象,研究自卫权对网络空间治理的规范路径.[结果/结论]为了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理应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立场,积极参与推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规则制定,巩固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推进数字法治轨道上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网络攻击网络主权自卫权网络安全网络空间治理

    智能算法赋能越轨亚文化安全治理途径探析

    初天宇郭佳宜牛朝驿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当今网络时代,智能算法技术在识别和治理越轨亚文化,尤其是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方法/过程]通过系统地分析和过滤Cult狂热者的信息,智能算法能够精确地识别出其真实需求.[结果/结论]为制定针对性的Cult治理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有效地防范越轨亚文化带来的风险挑战.

    智能算法越轨亚文化数据治理网络安全信息化

    基于评价主体识别的网络舆情辅助研判方法实践

    宋雪李进程姣
    84-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评价主体识别是舆情知识图谱构建和用户画像生成的关键技术,通过评价主体的识别能够提升网络空间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能力,以增强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为舆情研判、辅助决策、态势分析和信息安全维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方法/过程]为了实现对评价主体的准确、高效识别,促进对网络空间安全的监管.首先,通过BERT-wwm-ext模型将评价文本进行编码后,获取评价文本的向量化表征;然后,通过BiLSTM模型进行特征学习;最终,针对标签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CRF模型进行评分获得分数最高的标签序列.[结果/结论]经过对比实验,BERT-wwm-ext-BiLSTM-CRF模型在准确率、召回率、F1评价指标上均有显著提升,能够实现对评价文本中主体的精准化识别,为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提供辅助手段.

    评价主体识别辅助研判特征提取舆情研判信息安全

    涉深度伪造技术网络犯罪的侦查难点与对策

    李世龙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深度伪造技术的成熟使得网络犯罪门槛、技术难度降低,滥用将会造成难以预测的风险.分析深度伪造技术网络犯罪的侦查难点,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过程]通过对涉深度伪造技术的原理和实践样态的介绍,分析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实施网络犯罪的犯罪样态,并剖析侦查难点.[结果/结论]要提升深度伪造技术检测能力,进行黑灰产全链条打击治理,只有构建新型协同作战机制,才能有效地打击涉深度伪造技术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

    深度伪造网络犯罪侦查难点对策网络安全

    电子取证应用于网诈案的理论与实践

    张诗源李建业辛凌飞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电子取证已经成为侦查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手段,研究电子取证的合理性、有效性,提高电子证据的权威性与信服力,严格规范电子证据的搜查、鉴定与保全等,提高我国网诈犯罪的侦破实效,以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与安全.[方法/过程]通过分析网络诈骗与电子证据的特点,深挖网络诈骗中有关电子取证、存证等问题,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侦查主体、侦查程序和侦查内容等方面出发,构建完整、有效和有力的电子取证体系.[结果/结论]在我国网诈案的侦查工作中,电子证据的发现、鉴定和保全等与案件的侦查息息相关,不断挖掘电子证据的效能、规范与技术,进一步提高网络数据治理与安全保障水平.

    网络诈骗电子证据网络安全侦查取证数据治理

    人脸识别技术侵权风险及优化对策

    杨沛源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人脸识别技术为各行各业提供便利的同时,应降低财产、隐私、知识产权等侵权风险.[方法/过程]从国内外现状进行梳理,当前我国人脸识别技术侵权风险缺乏合理的法律规制措施,人脸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模糊,政府治理力度不够.结合存在的困境,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结果/结论]为了确保人脸识别信息保护模式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应积极借鉴欧美国家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成熟经验.通过增设惩罚性赔偿条款、完善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救济、提高政府监管水平等措施,在新兴技术发展中保障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降低数据安全侵权风险,从而实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

    人脸识别侵权风险个人信息数据安全治理网络安全

    网络空间下我国数据安全治理范式选择

    赵莉莉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数字经济时代下,数据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与战略价值,但是也需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进行安全性开发、利用.明确和优化我国数据安全治理范式刻不容缓,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平衡多元主体利益、促进数据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考察域外数据安全治理与我国司法审判实践.[结果/结论]数据安全治理具有安全性与利用性并存、多主体利益诉求差别化、动态化与系统化兼顾等特征.我国应摒弃形式主义的赋权范式,适用基于具体应用场景的行为规制范式,以合同法、侵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公法路径,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安全与数据利用之间的平衡.

    数据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治理范式选择网络空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