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Jour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方政府数据共享政策执行的探索性案例研究——对"模糊——冲突"模型的反思

    孙宇邓怡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共享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基石,也是近年来政策反复强调的重点工作之一.长期跟踪调研发现,三个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低模糊——高冲突"的数据共享政策时产生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执行方式,这反映出"模糊——冲突"模型在面对中国政策执行实践时解释力不足的缺陷.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地方政府如何执行中央"低模糊——高冲突"政策展开了多案例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地方政府作为政策执行者时可以细分为名义执行者和实质执行者,两者之间的内部博弈不容忽视.第二,地方政府通过命令执行、妥协执行或合作执行来推进中央的"低模糊——高冲突"政策.其中的"合作执行"是由属地化"政策网络"导致的新型政策执行方式,具体表现为实质执行者与名义执行者的主动合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对于执行"低模糊——高冲突"政策的地方主政者来说,政策网络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数据共享政策"模糊—冲突"模型合作执行政策网络政策执行

    提升乡村数字治理能力的多重逻辑与推进路径

    邢成举李鹏蓉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数字治理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新动能,数字化成为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当前乡村数字治理存在治理主体单一、制度不健全、技术利用率低、治理环境复杂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数字治理能力的提升.提升乡村数字治理能力需要从制度、技术、主体、价值等多重层面分析运作逻辑,并从多重逻辑中厘清数字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径,为乡村数字治理的顺利推进提供参考,实现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

    数字治理乡村振兴多重逻辑

    "三治融合"中社会组织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机制研究——基于一个苏南村庄的个案考察

    杨风云沙垚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三治融合"是持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具体要求,亦是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在对一个苏南村庄自治、法治、德治的实践考察中发现,该村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在社工组织的推动下建立起"三队两会一家"的村级治理组织架构,将公共服务与乡村治理有效衔接,并通过村规民约的重构和多元主体的耦合,实现了三治有机融合.在此过程中,村规民约是行为规范,有助于凝聚集体共识;各类村级治理组织是枢纽和行动载体,扩宽了治理活动的参与路径;关联利益是主体开展治理实践的内生动力.这三者共同指向多元治理主体的耦合,进而实现价值共同体、组织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的生成,使乡村治理共同体得以建构.

    "三治融合"社会组织乡村治理共同体多元主体

    农村电商政策能够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水平吗?——基于政策反馈理论的实证分析

    石婧江秋
    3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电商是乡村数字经济的核心内容,在协调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治理主体的治理意愿和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农村电商发展客观目标的结构化分析,对其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关注较少.本文基于政策反馈理论,利用 2020 年我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电商政策对乡村数字治理的政策反馈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电商政策能够显著促进乡村数字治理,其影响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异质性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数字乡村整体建设水平较低的地区,反馈效应更为显著.同时,作为资源效应之一的网络技能具有显著的中介影响.研究表明,农村电商既是乡村特色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也是乡村数字治理的重要契机,这为我国推进乡村数字治理和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农村电商政策乡村数字治理政策反馈理论资源效应解释效应

    大力推进数字采购,加快建立全国统一政府采购市场

    王德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采购市场既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力量,发挥着风向标、引领者、标杆人的作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正确认识政府采购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清楚认识当前政府采购存在的应用场景差、数字化水平低等问题,从统一基础制度、破除区域壁垒、实现互联互通、推进数字采购、健全交易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政府采购市场,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区域壁垒数字化采购统一大市场统一政府采购市场

    深度伪造技术的风险问题及应对策略

    张逢尚峥峥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伪造技术是利用深度学习等算法在视觉听觉的内容等方面创建和生成虚假信息.近两年此技术的门槛降低,应用场景增多,在公民的合法权益、人类"眼见为实"的认知理念、人的主体性等方面产生的风险问题日益凸显,需要人们从法律上保护公民权益、技术上厘清伪造与真实、用理性重构人的主体性等方面积极应对.

    深度伪造技术风险应对策略

    GDELT项目数据应用与分析模型

    李振福张琦琦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迎来数据革命背景下,数据要素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商业和学术界对数据的需求不断增长,如何有效挖掘数据背后深层次信息成为研究热点及重难点问题.GDELT项目数据作为免费的全球新闻媒体数据库,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提供了全球视野问题研究的数据支撑.通过介绍GDELT项目概况、数据获取方式,梳理其数据应用领域及问题,以E-vent数据库为例,选取其字段指标,结合以往研究,构建基本变量、选取研究方法并提炼数学思想,最终对研究进行讨论及展望.目前研究问题呈现"多点开花"现象,可分为源数据处理及解析、社会热点问题挖掘与国际关系研究三方面,多采用经典方法及数学思想解决热点问题.未来研究应打破学科壁垒,多学科融合交叉协同研究,再度深入挖掘,探索GDELT项目数据新应用领域,完善数据共享平台,增加更多搜索查询模块,融合多方数据,搭建本土实时监控预警平台,充分了解数据局限,科学性使用数据.

    大数据GDELT数据挖掘数据驱动

    基于文本相似度分析的"十四五"数字经济政策比较

    陈紫林张会平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目的在于规范和指导各地区、部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工作.因此,对《规划》和各地方数字经济政策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本相似度分析,对国务院发布的《规划》和我国 26 个地区发布的数字经济政策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数据表明:江西省与江苏省所制定的数字经济政策在完整性和全面性方面表现突出;充分发挥数字要素作用及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各地区政策制定的重点关注方向,整体呈现出较高的文本相似性;而上海市、黑龙江省等地区的数字经济政策则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随着人工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数字经济未来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变革,因此对数字经济政策的研究将会持续深入.

    数字经济政策政策分析文本相似度

    数字政府的价值分布、焦点差异与政策图景

    王学军陈友倩
    9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公共价值创造引领数字政府建设和治理绩效改进逐渐成为政策共识,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讨论数字政府的价值构成,较少剖析"价值分布"叙事逻辑下的数字政府推进策略.立足价值实现视角,以2019-2023 年 236 个数字政府优秀案例的建设成效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LDA主题模型探析数字政府公共价值的分布特征.研究遵循"所属范畴—价值维度—价值内容"的逻辑理路,廓清了数字政府的公共价值结构.其中,数字行政范畴的公共价值主题强度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均居于领先位置,数字用户范畴下的涉企服务及社会治理领域公共价值创造在省(部)级、市级、区(县)级热度较高.对照数字政府建设的政策目标,更好发挥数字行政范畴公共价值创造的先导性作用、关注数字社会范畴价值创造的协同及数字用户范畴下场景设计赋能民生服务领域的公共价值创造是未来数字政府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为弥补数字政府绩效损失、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政府提供了决策支持.

    数字政府公共价值绩效改进LDA主题模型

    国内外数字政府研究热点探寻与未来展望(2012-2022)——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耿亚东李亚琪
    10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更好地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一直是世界各国不断探寻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对国外web of science中的"SSCI"数据库,国内"北大核心"、"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以"数字政府"为主题的高质量文献进行分析,运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绘制出国内外"数字政府"的可视化图谱.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关于数字政府的研究热度持续升高,研究热点主要分布在数字政府建设的主体接纳、数据赋能、协同治理与价值指向等方面,而在此基础上对数字政府建设内在机理做进一步的有效理论建构仍不多见.因此,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数字政府多元主体使用、数据共享评估与共享模式对比、政商关系及协同机制以及公共价值表达识别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以加快形成构建数字政府建设具有广泛指导性意义的理论框架.

    数字政府数据赋能主体协同公共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