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王超

季刊

1007-6573

journal@jsnu.edu.cn;xzsdzb@126.com

0516-83867155

221009

江苏省徐州市和平路57号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管单位为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徐州师范大学,创刊于1983年,1992年3月获CN刊号。原名《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改为现名。本刊为江苏省一级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是首批入编光盘版的期刊之一,主要报道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工程、体育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及教学研究论文。收录本刊的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有MR、CA、ZBI、AJ、《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环境科学文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淮海经济区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

    王雨婷沈正平李永乐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生态、旅游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淮海经济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文化-生态-旅游3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研究2015-2021年淮海经济区市域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各年度淮海经济区市域间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值差别较小,文化和旅游综合评价值差别较大,评价值均值表现为生态>文化>旅游.旅游业发展普遍滞后,个别城市同时存在文化发展滞后现象.淮海经济区3系统耦合协调度各年均值多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呈现"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市域间耦合协调度等级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济宁、临沂和徐州3市耦合协调度较高.淮海经济区3系统的耦合协调受5种驱动因素的共同影响,关联度均值表现为:产业结构>政府行政力>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对外开放水平.加紧补齐各城市发展短板、稳固发展底板是提升区域协调水平的关键.

    文化-生态-旅游系统耦合协调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时空演化驱动因素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

    王彦云沈正平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3-2021年淮海经济区10个地级市为样本,利用SBM-Malmquist指数度量绿色经济增长,使用计量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绿色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并检验绿色创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绿色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绿色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绿色经济增长的有效传导路径,但同时也削弱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绿色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应持续优化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来强化绿色创新的正面效应,充分发挥绿色创新在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进绿色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绿色经济增长中介效应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县域人口与经济关系的时空演变

    刘承权沈正平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统筹协调好人口与经济关系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4期的人口与经济数据,分析淮海经济区县域单元人口与经济关系的空间格局演变,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县域常住人口数量增长的经济因素.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协调性趋向增强;区域内部人口和经济集聚的极化中心,对二者的协调发展不具有负面影响;只有缩小与周边发达城市的差距,经济发展才能有效遏制当地户籍人口的外迁;经济发展与居民储蓄提升的交互作用,会正向调节它们的抑制作用;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县域常住人口增长的有效措施,对于乡县而言,工业发展的效果则更加显著.最后,给出产业发展吸纳入口和发展知识密集性产业留住人才的建议.

    人口经济时空格局县域尺度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B2B平台经济发展优势与趋势——以1688平台为例

    徐苗倩杨奎奇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688平台为例,利用动态偏离-份额法,从行业和空间两个视角对淮海经济区B2B平台经济发展现状及优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淮海经济区B2B平台经济增长迅速,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家居百货、服饰纺织、轻工食品等行业增速高于所有行业总增速,结构性增长优势大.市区部分较县区总增长和结构性增长明显,其中商丘市区竞争力优势突出、发展潜力最大.区域内优势型和稳定型地区较少,发展型地区居多,衰退型和劣势型地区存在空间集聚现象,B2B平台发展不均衡.建议完善交通物流网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持引导商家入驻平台,推动平台经济进一步发展.

    B2B平台经济偏离-份额分析发展类型淮海经济区

    烯效唑处理对甘薯产量、土壤残留和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

    解备涛张海燕张立明仲可成...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甘薯膨大初期设置叶面喷施和随水根部滴灌烯效唑的施用方式,研究烯效唑对甘薯块根产量、土壤残留和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烯效唑处理能抑制甘薯地上部的生长,促进块根膨大,提高块根产量,其中叶面喷施的增产效果优于随水根部滴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表明,各处理组土壤中烯效唑残留浓度均低于0.1 mg/kg,但是后茬土壤的生物效应试验显示,烯效唑有效成分施用量≥10g/666.7 m2时,土壤中的残留有可能对后茬作物产生影响.后茬小麦田间试验结果发现,随着甘薯生产中烯效唑施用期延后和剂量的增加,后茬小麦的株高和产量显著下降.因此,北方薯区春薯栽后67 d左右,进行<10 g/666.7 m2烯效唑叶面喷施可以提高甘薯产量,同时对后茬小麦没有不良影响.

    甘薯烯效唑产量叶面喷施滴灌土壤残留小麦

    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川薯233的选育

    乔帅杨松涛王芳宋伟...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薯233是以川薯224为母本,徐薯18为父本,通过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川薯233植株匍匐,结薯较集中,薯块纺锤形,薯皮浅红色,薯肉浅黄色,单株结薯5~6个.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平均鲜薯产量2 509.37 kg/667 m2,平均薯干产量577.93 kg/667 m2.品质分析及抗病性检测结果显示,干物率为23.50%,抗根腐病,中抗茎线虫病和蔓割病,适宜在西南地区薯区种植.

    食用型甘薯川薯233

    甘薯突变体库构建的研究进展

    朱琨李宗芸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薯具有重要的淀粉价值、鲜食价值、菜用价值、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创制甘薯突变体库是进行甘薯种质资源创新及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综述了目前甘薯突变体库构建的主要方法,即理化诱变,以及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基因编辑的新方法,并结合甘薯突变体库资源现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甘薯种质资源创制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甘薯突变体库诱变方法

    风险冲击下外汇储备的多因素时变效应

    王延芳陈玲玲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乌冲突等重大风险下,精准把握外部冲击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非常必要.采用TVP-SV-VAR模型,分别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寻找对我国外汇储备贡献较大的因素.结果表明:汇率、利率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具有时变特征,200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需求缺乏弹性,并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人民币贬值不利于外汇储备积累.利率与通货膨胀通过汇率影响我国外汇储备,但通货膨胀对于外汇储备增加量的贡献较为稳定,即使有突发冲击,外汇储备受通货膨胀影响迅速做出反应后短时期内即回归平稳.

    利率汇率通货膨胀外汇储备

    电力行业CO2排放量预测及减排路径——以徐州市为例

    吴蒙王晓青杨旅涵张谷春...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96-2022年《徐州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徐州市电力行业CO2排放特征,参考宾婵佳等的方法测算徐州市电力行业CO2排放量,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2-2030年徐州市电力行业CO2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5-2021年徐州市电力行业CO2排放量为1 002.684~4 462.032万t;单位煤耗CO2排放系数从1995年的1.027 t/MWh上升到1998年的1.043 t/MWh,再下降到2021年的0.820 t/MWh.不同情景下,徐州市电力行业CO2排放量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电力行业CO2排放量是可行的.预测结果显示,到2030年,徐州市电力行业CO2排放量在基准情景下为5 382.358万t,低碳情景下为4 481.523万t,强化低碳情景下为4 077.167万t.提出了徐州市电力行业可从发电端、电网端和消费端实施碳减排措施.

    徐州市电力行业CO2排放BP神经网络模型

    基于脉冲控制的四元数网络有限时间同步及应用

    印邵胜刘小洋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四元数网络有限时间同步问题.所考虑的网络节点状态、动力学以及耦合矩阵均为四元数结构.通过设计脉冲控制协议,保证耦合网络节点能够在有限时间实现同步,并给出相应的同步驻留时间.最后,给出数值仿真验证控制协议的有效性,并将所得同步结果应用于彩色图像的信息隐藏之中.

    四元数网络有限时间同步脉冲控制信息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