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药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王群

双月刊

1673-6281

zyywh@126.com

021-51323038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

中医药文化/Journal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查看更多>>《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期刊业兴起与民国时期中医验方纂集和传布

    李剑
    507-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中医验方的纂集和传布借助期刊业的兴起,呈现出有别于传统时代的新路径和新样式,既有通过《丹方汇报》等期刊征集验方的新路径,通过刊发《审查征集验方》整理、推广验方的地域性措施,也有《中西验方新编》等融汇中西的新样式,中央国医馆纂集《验方辑要》则可视为官方重视中医验方存续的表征.回顾民国时期期刊业兴起对中医验方纂集和传布的影响,可进一步握验方传统的近代演进轨迹和时代特点.

    中医验方民国时期期刊

    1918年大流感在北京的流行及社会应对

    吴文清王居义
    516-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系统整理18种民国报纸相关史料,探究1918年大流感在北京地区的流行及社会应对情况.记录1918年北京的春夏之交和秋季的两次大流感流行,政府及社会各界民众为防控流感疫情做出了相应的努力:负责公共卫生的京师警察厅购买、发放防疫药品,组织医生研讨疫病,发布、张贴防疫布告,并施行防疫、消毒;地方行政机构通过施诊、施药等措施,周济贫病;以汪仲鹤、郝植梅、杨铸园、马左泉、张月桥等为代表的中医药人,积极投身流感救治工作.中医中药尤其是银翘解毒丸、时疫清瘟丸等中成药的广泛使用,为减轻患者病痛、控制疫病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百年前京城的这场大疫流行及防控,以期能为今后的疫病应对带来启发和借鉴.

    1918年大流感疫情防控民国报纸《申报》《民国日报》《大公报》《益世报》

    北宋官药局流变新探

    关素华王小丁
    528-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官药局曾经历两次隶属关系的转变,第一次是为了减少推行市易法的阻力,从市易务转隶太医局;第二次是为了满足扩建和营利的需要,从太医局转隶太府寺.因获利颇丰,官药局在神宗与哲宗两朝稳步发展,在徽宗朝发展迅速,形成了收购生药、制药、售卖熟药为一体的产业结构.都城官药局规模扩大,向全国扩展,并更名为"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以凸显惠民宗旨.官药局还组织编修《和剂局方》,影响深远.北宋官药局的创立发展与市易法的实施息息相关,其营利与惠民的双重特征是王安石变法精神的集中体现.

    官药局熟药所市易法北宋惠民

    19-20世纪之交美国华人中医师的执业策略与浮沉侧记

    戚瑜清郑洪
    540-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 世纪末中医药行业在美国快速发展,黎普泰、谭富园和谭良三位华人中医师走出唐人街,成功地在非华人社区开展业务,并取得美国人的信任和尊重,较好地融入了美国社会.分析他们的生存和融入策略,既在于以优秀的技术体现中医药的独特价值,以疗效赢得立足基础,也表现出善于调适话语,打破文化障碍,从医疗服务上升到文化传播,但随着美国医事卫生管理的加强,他们的事业遭到终结.这一案例不仅对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具有借鉴作用,也对当代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启迪意义,反映出本土后盾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

    中医师美国华人生存策略文化传播黎普泰谭富园谭良

    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缺文试补——与张家山汉简《彻谷食气》对读

    丁媛
    551-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是记载战国秦汉时期辟谷食气之术的重要文献,惜文字多有残阙.新近公布的张家山汉简《彻谷食气》与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后半部分内容极为接近,前者文字保留更完整,可以补释后者的缺文,并为帛书残片的拼缀提供线索.将两者对读,发现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下方有个残片的拼缀和某些缺文的补释皆有错误.此外,还补释了帛书原有的一些缺文,并对某些字词加以训释.

    《去谷食气》《彻谷食气》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补释

    马王堆医学文献因时制宜思想探究

    张晨原刘庆宇
    560-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王堆出土医学文献中所记载的医疗实践能够反映秦汉之际因时制宜思想的发展水平.在药物的采收和炮制上,主张依据其生长习性,选择不同时节进行采集以提高药物品质和疗效,通过调整药物浸渍时间以增效减毒;在服药的时机选择上,强调祛邪多在先旦至朝时服药,补虚多在正午至晡时服药,邪气盛者宜食前服,正气虚者宜食后服,急证不拘时服,同时进行了周期服药的尝试;在养生宜忌上,认为行气、饮食、起居皆要因时而为.通过对马王堆医书中采药制药、养生治疗等医疗实践规律的总结,能丰富汉代以前医学史的相关内容,也能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马王堆出土文献出土医学文献因时制宜

    明代医家陈文治生平考证

    王尊旺
    569-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抗倭将领与医学家陈文治生平事迹不详,通过梳理现存各种文献,从陈文治的生卒年月、陈文治和戚继光的关系、陈文治的霸州生活、《疡科选粹》的名称与刊刻、《嘉禾征献录》中陈文治传记的史源等方面考证陈文治的相关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廓清了相关研究的部分讹误.开展古代医家人物的研究,需对现有资料涸泽而渔,仔细甄别,对比分析不同资料之间的细微区别,从差别中寻求突破口,删繁就简,去伪存真,还原医家人物的本来面目.

    陈文治医家明代人物传记

    从《经方小品》残卷剖析经方源流范畴及理法基础

    徐凤凯朱爱松
    57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经方小品》残卷的内容,结合相关文献及实践经验,剖析经方的源流、范畴、理法基础.经方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疗效确定、诊候明朗、药性恰合、方论精深、医理完备的旧方,其范畴涵盖张仲景方、葛洪方、孙思邈方、王焘方以及出土医方等.脏腑经络、寒热虚实是经方理法的基础,营卫气血、阴阳表里是经方理法的核心.明确经方的概念、范畴,了解经方的内涵,并于临床中不断求索,才能构建出理法方药完备的病脉证治体系.

    《经方小品》经方源流理法

    《同仁堂药目》刍考

    葛政段瑶万芳
    585-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仁堂药目》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由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三子乐凤鸣编撰.该书著录同仁堂制售中成药的种类、数量,全书采用"一成药一条目"的编写方式,先列方名,再列主治功效,部分附有服用或使用方法,无药物组成及剂量,类似于今日之药品说明书,公开刊行.该书所载成药数量随着同仁堂的发展而不断修改增订,是一部反映中成药发展史的缩略手册.书中所载成药剂型丰富、品类繁多、来源广泛、选料精良,久经临床遴选改进与验证,对现今中成药的选方研发、疾病谱系的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仁堂药目》同仁堂药目中药堂中成药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中药材南北流动研究

    王钧石程岚段晓华
    597-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杭运河对于明清时期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利用京杭运河相关史料及运河沿线重要县市地方志,对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上运输中药材的途径、种类特点,以及药材南北流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梳理与探究,京杭运河上运输的中药材大致分为依附于漕运制度的贡赋药材、随船携带的药材土宜及药材商品三类;药材运输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且北上药材的数量与种类多于南下,道地药材能够运输到京城及其他非原产地销售及应用;京杭运河上的药材流动丰富了医家用药种类、促进了本草研究,同时推动了药材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经济发展.

    药材流动京杭运河中药材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