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玉米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玉米科学
玉米科学

才卓

双月刊

1005-0906

ymkx@cjaas.com ymkxbjb@vip.163.com

0431-87063137,87063141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彩宇大街1363号

玉米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刊登以玉米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玉米科学》为双月刊,双月15日出版,大16开本,152页,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90.00元,邮发代号12-137。近年来,玉米科学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惟一的玉米学术刊物,在玉米界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玉米骨干自交系H1710的选育及应用

    冯健英王荣焕许洛王绍新...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H1710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育成的高抗、广适、高配合力优良骨干玉米自交系.该自交系以黄改系Z1(来源于昌7-2×Lx9801×5237小群体)为基础,同含有热带种质的T12(来源于掖478×178二环系)杂交后回交,再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经田间表型精准鉴定评价及56K SNP芯片分析,结果表明,H1710具有遗传基础丰富、熟期中晚、高抗倒伏、花期耐高温、高抗茎腐、叶色浓绿、花粉量充足及高配合力等优点.确立以"X系×H1710"为主的杂交组配模式,利用该骨干自交系育成和通过审定玉米杂交种8个.该自交系于2019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已在国内多家育种单位和河北省玉米种业创新团队中共享并得到广泛应用.

    玉米骨干自交系H1710品种选育

    2013-2022年山西省审定玉米品种品质特征分析

    王美霞程丹阳陈保国王创云...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2013-2022年山西省审定的683个普通玉米品种为材料,按春播特早熟Ⅰ区、春播特早熟Ⅱ区、春播早熟区、春播中晚熟区、机收组和南部复播区6个不同区组分类,分析玉米品种的品质变化趋势.4个品质指标分析结果显示,中晚熟区品种容重含量平均值最高,特早熟Ⅰ区品种最低,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粗淀粉含量年度变化规律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品质指标在不同区组间的变异,特早熟Ⅰ区最大,早熟区次之.未来5~10年山西省玉米选育品种和审定上,中晚熟玉米品种的比例会继续增多.

    玉米品质育种分析评价

    玉米自交系Y423萌动胚诱导愈伤组织及愈伤组织再分化的体系建立

    单晓辉魏慧慧刘洪魁董海霄...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幼胚是目前广泛用于玉米组培再生和遗传转化的主要外植体材料,但获取幼胚的数量和质量会受到季节和气候条件的严重影响.通过将玉米子粒在4℃条件下浸泡3 d获得萌动胚,进而以其为外植体,建立玉米组培再生体系.通过调整培养基组成和激素配比,萌动胚在2,4-D浓度为8mg/L的诱导培养基上,初代愈伤组织发生率可达到54.17%,经继代培养胚性愈伤诱导率可达42.13%.胚性愈伤组织在激素组合为1.5 mg/L6-BA+0.1 mg/L NAA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率超过40%,经生根培养后可100%生根.基因表达分析同时发现,与体细胞发生相关的7个基因在不同培养阶段的表达变化与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密切相关.结果表明,玉米萌动胚可替代幼胚或作为其补充用于玉米组培再生和遗传转化相关工作.

    玉米萌动胚外植体组织培养基因表达

    玉米LysM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周贺孟岩尤龙腾魏淑珍...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LysM基因家族在玉米生长发育及抗病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LysM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蛋白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系统发育关系、基因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组织表达以及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中共存在11个ZmLysM家族成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ZmLysMs蛋白在质膜、叶绿体、胞外均有分布;ZmLysMs成员与单子叶植物水稻和小麦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ZmLysMs成员的启动子序列存在多个激素响应、逆境胁迫响应和光响应元件;10个ZmLysMs成员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其中ZmLysM1、ZmLysM4和ZmLysM6呈组成性表达模式,ZmLysM10只在根组织中表达.ZmLysM2、ZmLysM6和ZmLysM7在玉米大斑病菌侵染后差异表达,推测其可能在响应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作用.

    玉米LvsM发育胁迫表达模式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玉米雄穗分枝数QTL定位

    张莹莹张君孙海潮张盼...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PD80和PHJ65组配的包含31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结合在3个单环境条件下的雄穗分枝数表型值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经完备区间作图法在包含8 384个SNP标记的连锁图谱上共检测到11个QTLs,分别位于1、2、4、5、7、8染色体上,LOD值为4.99~11.42,表型贡献率为4.62%~11.80%.在2个以上单环境和BLUP值下重复检测到5个QTLs(qTBN1.1、qTBN2.1、qTBN4、qTBN5、qTBN7).其中,qTBN1.1、qTBN5表型贡献率大于10%,属于稳定的主效QTLs,物理区间分别位于第1染色体303.01~304.87 Mb(B73_RefGen_v4_genomic)、第5染色体168.16~170.97 Mb.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基因功能注释在2个主效QTL位点筛选出19个高表达的候选基因.

    玉米雄穗分枝数重组自交系QTL定位

    夏玉米对花期高温逆境的响应与耐热性分析

    张志方张守林徐国举王良发...
    40-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浚单996(XD996)、郑单958(ZD958)、先玉335(XY335)为试验材料,采用温控试验,设自然温度(CK,29~32℃)、高温(HT,30、35、38、40℃)处理,研究花期不同程度高温对花粉活力和花丝活力的影响.采用高温胁迫试验,研究花期高温对受精结实、果穗发育、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各品种高活力花粉呈降低趋势,低活力花粉呈先增后降趋势,无活力花粉呈增加趋势,花丝活力呈降低趋势.模型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以50%为阈值,XD996、ZD958、XY335的花粉活力耐高温临界温度分别为37.0、35.4、33.2℃,花丝活力耐高温临界温度分别为37.4、35.6、33.7℃.高温处理条件下,XD996、ZD958、XY335的受精率分别较CK降低8.8%、12.9%、20.1%,结实率分别较CK降低9.9%、18.4%、36.4%,结实受精比分别较CK降低1.3%、6.2%、20.3%.耐热系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行数、行粒数、产量为主要耐热鉴定指标,穗粗、秃尖长、百粒重为次要耐热鉴定指标.

    玉米花期高温逆境受精结实耐热系数

    外源脱落酸及其抑制剂喷施对夏玉米子粒灌浆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乔江方何佳雯张美微张盼盼...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子粒脱水速率快的玉米品种迪卡517(DK517)和脱水速率较慢的玉米品种郑单1002(ZD1002)为试材,研究玉米子粒形成过程中子粒灌浆、水分含量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外源脱落酸(ABA)处理下,DK517活跃灌浆期较ZD1002延长3.42 d,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较ZD1002降低.授粉后58 d,ABA喷施后DK517和ZD1002子粒含水率分别较对照增加5.83%和3.01%;ABA抑制剂处理后子粒含水率总体上较对照降低.ABA处理下DK517子粒含水率低于ZD1002,子粒脱水速率较ZD1002高.不同脱水类型玉米品种子粒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均与内源激素含量有关.ABA调控子粒灌浆过程,外源喷施ABA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互作关系均在子粒灌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夏玉米脱落酸子粒灌浆子粒脱水内源激素

    浅埋滴灌不同灌溉定额对玉米田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

    周鑫杨恒山邰继承葛选良...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2020年,设传统畦灌常规灌量的40%(W1)、50%(W2)、60%(W3)3个灌溉定额,在西辽河平原研究玉米浅埋滴灌下灌溉定额对0~60cm土层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浅埋滴灌下0~10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处理间差异逐渐增大.垂直滴灌带方向,距离滴头25 cm处,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平行滴灌带方向,在两个滴头中间,W1与W2、W3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土壤盐分垂直分布,0~30 cm各土层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降低;40 cm以下土层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升高.玉米浅埋滴灌下,30 cm以上土层盐分容易上移至地表聚集,增加灌溉定额使表层盐分水平方向上运移更远,垂直方向上运移更深.

    玉米浅埋滴灌灌溉定额盐分运移次生盐渍化

    甜玉米/鲜食大豆间作对根际固氮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岳高红黄业昌高锡腾梅霞...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甜玉米/鲜食大豆间作系统地下交互作用,利用MiSeq高通量微生物测序技术,研究间作2:2和2:3种植模式下(I m2s2、Ⅱm2s3)土壤氮磷代谢关键菌群固氮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组成和变化与甜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发现,间作处理显著降低Proteobacteria_unclassified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Aztobacter,Rhizobiales_un-classified和Bradyrhizobium的相对丰度.间作处理未改变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丛枝菌根真菌群落丰度指数(Chao指数),提高Glomeromycota相对丰度.间作处理对固氮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地下根系与菌群的共生交互,显著增加土壤中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提高甜玉米产量.Ⅱm2s3间作处理模式优于I m2s2间作处理.

    甜玉米间作鲜食大豆固氮细菌丛枝菌根真菌

    耕作与种植模式耦合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影响

    田琨杨彩红崔文强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4年定位试验,采用16SrR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耕作及种植模式耦合对农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AP)以及速效磷(TP)的含量.对有效序列进行OUT聚类后共得到2736个OUTs,经注释划分为40个门、106个纲、230个目、374个科和810个属.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芽单胞菌以及放线菌门为农田土壤的优势菌门,其总体表现为免耕处理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多样性分析表明,免耕小麦/玉米间作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丰富度及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以及硝态氮的含量的影响.从土壤细菌群落构成角度考虑,免耕耕作优于传统耕作.

    玉米土壤微生物土壤细菌群落土壤理化性质轮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