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孟卫东

季刊

1009-2692

xbskb@ysu.edu.cn

0335-8047985

066004

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学报哲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燕山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刊登哲学、历史学、语言文学、文化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综述和学术评论,尤其欢迎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学术探讨的争鸣文章,欢迎对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思潮、理论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本刊立足燕山大学,面向全国。热忱欢迎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荀子王霸兼施策略

    宋志明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实主义儒者荀子重新评估人性,认为现实人性具有两种取向:既向善,又趋恶.他是现实人性有善有恶论者,而不能笼统地称之为"性恶论者".他没有以理想主义儒者孟子性善论的性善论为敌,只强调孟子性善论与现实人性不在一个层次.鉴于现实人性有两种取向,荀子不赞成单纯倡导仁政,主张用礼义对治恶,实行王霸兼施策略.董仲舒顺着荀子的思路,主张阳儒阴法,促使传统社会政治生态的形成.荀子的政治哲学智慧影响深远,一直到当代.

    荀子人性论王道霸道

    《孔子家语·王言解》与孔子王道思想

    陈岳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近年来新文献出土,《孔子家语》的价值被越来越多学者认同,《孔子家语·王言解》作为孔子阐述王道的文献记录,理应作重点研究.《王言解》在《大戴礼记》中作《主言》,两者相较,《王言解》材料更为古朴,保留了较多孔子原意.《王言解》记载了孔子与曾子之间关于王道的对话,集中反映了孔子以"道""德"互动为致思理路,主张以德、礼为政,"内守—外征"相应以取天下的政治思想.

    王道孔子思想《孔子家语·王言解》《大戴礼记·主言》

    孟子大丈夫人格的文化内涵与传播优势

    刘燕飞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是中国文化中至仁至刚的经典形象,在后世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孟子大丈夫人格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包括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以德抗位的政治操守、浩然正气的心理体验等等,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孟子"大丈夫人格"作为一种文化权威符号,获得了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具体包括:孟子被尊为亚圣的官学地位;满足人对尊严和自由的理性诉求;满足人对阳刚之美的情感诉求等等.

    孟子大丈夫人格文化内涵传播

    奉元立正:董仲舒"大一统"基源性释解

    白立强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董仲舒"大一统"政治理念折射着深邃贞正的天元"道体"意蕴.董仲舒以对天地自然的深度洞察,开掘提炼出隐匿于其中的内在"元"生自组织机制,其通贯时空而使"天下一".形上层面,"元"生生之机以潜在方式赋予人、物等以仁、正品性,这为君王嵌入了先天元性机质,从而使王道政治备具了前提条件.形下层面,在"天不变,道亦不变"图谱中,"天元"之本以恒定势态对万事物相乃至现实政治秩序进行着基源性的价值匡正与导引,客观上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信息场域型构着统于一之格局,历史演进过程应现着"天元"根基自然必然性的隐性作用力.董仲舒"大一统"实乃"大元统",其对"天下一"之自然律令的推崇直接型塑了国族一统政治建制.

    董仲舒大一统枢机文化余蕴

    杜特莱的中国文学译介路径与中国形象建构

    陈婷婷蔡玉玲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学外译是构建中国形象的关键要素,其中译者的译事活动对中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效果至关重要.法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杜特莱对中国当代文学法译与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对莫言、苏童、阿城、韩少功等作品的翻译和研究被认为对中国故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他敏锐、超前的译者意识观使其立于法国汉学领域的领先地位.本文梳理杜特莱在历史和社会语境下对译本做出的选择、其坚持作者导向翻译策略以及在"不可能存在"的翻译中如何还原译文的异质性,探究杜译海外传播的成功为中国形象建构带来的借鉴与启示,从而为中国故事走出去提供有力参考.

    杜特莱汉学家翻译国家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合作英译宏观描述性研究

    侯羽杨澳阳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合作英译进行宏观描述性考察.考察发现,合译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不同时期题材各有特色,以内地作家创作的小说为主;合译模式灵活多变,涉及主译加润色等四种;合译者关系复杂多样,涉及夫妻合译等四种;出版由国内转向国外,由学术出版社转向商业出版社;部分合译小说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被西方读者所接受.为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合译实践,建议提高翻译专业研究生层次师生合作翻译成果的产出和加强合译作品海外宣传推广.

    中国当代小说合作英译宏观描述

    数字时代的被遗忘权域外立法考察

    郑曦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下的个人信息失控风险,迫使人们创造出被遗忘权这一新兴权利予以应对.被遗忘权最先在欧盟产生雏形,2014年冈萨雷斯案后此项权利在司法上得以确认,并被2016年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所吸纳,并在后续判例中得以运用.美国对待被遗忘权态度较为审慎,加州通过立法有限地确认了此项制度.俄罗斯积极推进被遗忘权的立法,出台了专门的《被遗忘权法》并有相应的判例.日本通过司法判例率先承认被遗忘权这项新兴权利,后在立法中有限承认之.我国立法者虽未使用被遗忘权的名称,但吸纳了被遗忘权的核心精神.从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情况看,被遗忘权的确认契合数字时代的现实需求,已得到普遍承认或采纳.

    被遗忘权个人信息保护删除数字时代

    涉外法治视角下我国《阻断办法》的完善进路

    刘艳娜杨沁芸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阻断法从创设之初就具有法律工具与博弈工具的双重属性.我国《阻断办法》对于博弈功能重视有余,司法实践中采取"严解释、不轻用"的态度,制度层面上《阻断办法》的各项内容并不易实施,作为其本质属性的法律功能难以发挥.《阻断办法》要想真正起到阻断外国法不当域外适用的效果,相关完善措施必须回归其法律本质,这亦是契合习近平涉外法治思想的必然路径.应当转变阻断法实施思维、细化各项制度安排,赋予我国阻断体系生命力,在积极与严格的实施中实现与不当域外扩张的外国法之间的抗衡.

    涉外法治阻断法域外效力

    行政公益诉讼中的检察权:权力困境、理念调试与纠偏路径

    陈晓庆张競月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过程中,检察权面临着指导理念偏差、办案动力不够稳定持久、能力有限、公益保护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在深化改革和职能优化的过程中,理念上应把追求实现公益保护实效作为制度设计的第一要义,包括从单纯追求案件数量的形式理性迈向更注重监督实效的实质理性,平衡检察权在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中的谦抑性与能动性,发扬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与之相应,检察权的完善有三重进路:完善具体的检察监督权能;构建沟通机制,确保合法、灵活、高效地挽救公共利益;借助第三方力量强化监督,包括与监察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各方主体的沟通与信息共享.

    行政公益诉讼实质理性检察监督权沟通机制

    从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新青年》刊载社会调查报告的历史演化与思想轨迹探究

    杨新宾张心悦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青年》曾刊载一定数量的社会调查报告,依据刊载动因与思想主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四卷为起步阶段,社会学家陶孟和开创"社会调查"专栏,并将之视为推动社会改良的途径;第七卷是社会调查报告刊载的鼎盛阶段,呈现形式及成果形态趋于规范,并在立场、情感上日益向劳工群体靠拢;第八卷是社会调查报告的淡出阶段,《新青年》逐渐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对劳工问题的关注点由调查生活境遇转为启发阶级觉悟,社会调查的刊载逐渐停止.

    《新青年》社会调查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