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孟卫东

季刊

1009-2692

xbskb@ysu.edu.cn

0335-8047985

066004

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学报哲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燕山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刊登哲学、历史学、语言文学、文化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综述和学术评论,尤其欢迎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学术探讨的争鸣文章,欢迎对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思潮、理论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本刊立足燕山大学,面向全国。热忱欢迎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秦国墨者的逻辑学贡献

    孙中原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用E考据与元研究方法,论述秦国墨者的逻辑学贡献.E考据,即数字电子化考据.元研究,即总体超越的研究.秦国墨者,是活动于战国末期秦国的墨家支派,是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的重要人力资源,应吕氏征召参编撰稿,收入《离谓》《淫辞》《别类》等多篇论文,继承发展《墨经》逻辑学,是《墨经》逻辑学沦为"绝学"前的最后辉煌,是《墨经》研究史中的重要事件,其所呈现的逻辑范畴与原理,具有积极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传承弘扬.

    秦国墨者逻辑学类推语义学

    王弼老学之道突破的内在逻辑发微

    张锐祁向阳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作为《老子》的核心范畴由具象性的获得而实现的突破必然有其内在逻辑,在王弼的《老子注》中其实隐含了对这一线索的厘定.王弼从"如何能周全万有"问题的考察出发,在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进行批判过程中,发现天地通过向它者取法而得以周全,进而在追问其所法者为何的过程中,得到了作为万有之本根的"混成之状".这是凭藉其无限性克服了"形名"的局限.同时,"混成之状"侧重于对本体样貌的描述,不能最大限度包容万有并突显其根据性,所以以"道"字命名便是必然选择.从此,"道"便获得了突破而成为最高的哲学范畴.

    形名混成之状

    明清之际文化转型中的经世实学——兼谈《虚实之辨:颜元的问题意识及其哲学展开》一书的新探索

    李振纲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17 世纪中叶,亦即通常所说的明清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李颙、傅山、颜元等一大批极富批判个性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后期封建宗法社会君权政治及其思想意识形态进行了总体性的批判与重构,开启了封建文化内部的自我批判与时代转型.颜元实学思想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

    明清之际文化转型经世实学虚实之辨

    良知的"自我审判"——以王心斋为中心论"良知见在"

    王占彬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知见在"体现了良知的先在性与显在性,需要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个层面进行讨论.良知在工夫论层面所见在的是善端,并非全体,故须人致良知以扩充之.良知是万物一体之仁,对万物的把握即是自我把握.心既是控诉者又是被控诉者,良知在流行发用中自我审判、自我省察,即"良知致良知"."良知见在"实际上是"将理想作为现实",即将良知显在于人伦日用,而不是"将现实作为理想",即将当下一切经验当作良知.研究王心斋的良知见在说对深入把握泰州学派的良知思想有重要价值,也对现代人的心性修养、私德建设有一定启发.

    良知见在致良知良知致王心斋阳明后学

    从"三史"论冯友兰荀学研究方法论的嬗变

    李娴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友兰的荀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三部哲学史著作呈现.《中国哲学史》注重运用西方哲学的研究范式和现代学术方法对荀学思想进行体系建构和概念分析,使荀学思想系统化;《中国哲学简史》重点在于论述荀学的政治哲学思想,通过"正"和"负"的研究方法让西方人更好地理解荀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中国哲学史新编》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立场的指导下,融合新理学体系对荀子哲学进行重构,阐发荀学思想的价值,为当代中国的哲学发展提供智慧和营养.

    冯友兰荀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

    《文心雕龙》英译中的读者意识——以宇文所安英译本为例

    胡作友曹馨
    32-3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读者不是译文的消极消费者,而是译文意义的能动建构者.读者意识是译者以读者视角观照翻译、使翻译行为围绕读者中心逐步向前推进的心理机制.宇文所安的读者意识体现在内容导向、沟通途径、主流诗学和读者接受四个方面,表现为材料选择的贴近意识、思想交流的贴心意识、表达习惯的贴合意识、服务读者的体贴意识.得益于读者意识,宇文所安充分履行了译者的职责,妥善处理了译者、作者和读者的三方关系,促进了《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传播.中国文论要走向世界,译者的翻译能力是前提与基础,而读者意识是确保译者翻译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的思想保证.读者意识有助于译文走进读者的心灵世界,有利于译文在译入语文化语境的进一步传播.

    《文心雕龙》译者读者读者意识跨文化对话宇文所安

    解构与重构——庞德汉诗译作在美国的经典化

    姚成贺崔放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庞德《华夏集》中的多数汉诗译作超越了中国本土学者的译作,在美国成为了经典.其汉诗译作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对原作的解构与重构.通过对庞德译作中解构与重构现象的分析,发现这是庞德个人诗学与社会诗学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一些其他因素如赞助人也推动了其汉诗译作的经典化.其经典化过程,给当下的翻译活动带来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庞德个人诗学社会诗学诗歌翻译

    杨思圣《且亭诗》考论

    王新芳孙微
    47-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思圣是清初诗坛的重要诗人,他与河朔诗派主将申涵光的诗学理论倾向基本一致,其论诗推尊杜甫及明代的李梦阳、何景明,主张学习盛唐诗人,提倡诗歌应以性情为主,反对过度模拟之弊.由于文禁之故,杨思圣的《且亭诗》经大量删减后,更名为《且亭诗钞》行世.其诗歌"一以少陵为宗",表现出明显的宗杜倾向,特别是其入蜀诸诗模拟少陵,取得了较高成就.杨思圣被尊为"畿辅七子"之一,堪称河朔诗派的主将.其与申涵光、殷岳等人一起,共同为清初慷慨悲歌的燕赵诗坛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思圣《且亭诗》《且亭诗钞》畿辅七子

    沈从文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

    马慧娜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明确其思想与创作的"现代性"或"反现代性"却是沈从文研究的一大难题.从时间的角度以及沈从文的风景描写与"风景中的人"三个方面来看,沈从文具有"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并行的独特魅力."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矛盾两极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形成了极强的艺术与思想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艺术领域的不二法则——真实,也造就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和耀眼.童庆炳先生倡导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切实的起点.

    沈从文现代性反现代性亦此亦彼

    数字社会高龄劳动者就业:困境、变量与路径

    毛景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演进,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促进高龄劳动者就业势在必行.然而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就业技能逐渐数字化,而大多数高龄劳动者却存在数字贫困.导致高龄劳动者在数字社会遭遇就业困境的原因,既有主观上守旧理念的约束,又有客观上三对变量的制约.为促进数字社会高龄劳动者就业,应着力提高高龄劳动者数字技能、优化用人单位用工规则以及厘定政府的财力支援与就业服务责任.

    高龄劳动者数字社会就业劳动力市场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