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亚太传统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亚太传统医药
亚太传统医药

鄢良

月刊

1673-2197

ytctyy@126.com

027-87300690;027-59706853

430071

武汉市洪山路2号湖北科教大厦D座5楼

亚太传统医药/Journal 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2005年,以报道亚太地区中医、传统医药产业、医疗卫生、护理、药物研究的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适合广大医疗(药)、卫生、教学、科研工作者等各界人士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1世纪前传统中药人参在俄国的认识与传播

    王铱杨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历来是中俄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17-20世纪,受欧洲"中国热"以及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俄国对中药人参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传教士团初步了解、医药学家临床试验和全民广泛栽种培育三个主要阶段。凭借地缘优势,俄国先于欧洲各国开展人参实验,并进行广泛应用,但纵观国内学界,关于人参在俄传播史的研究成果有限。通过探索自中俄交往以来各个时期人参在俄国的认识特点和传播特征,可以揭示传统中医药在传播过程中对中俄交流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为"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提供参考。

    中俄交流人参中医中草药对外传播

    "非遗"视角下蜂疗现状调查与社群传习特征分析

    胡赟徐欣云张燕燕王钰婷...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蜂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现状和传习特征,提出代表性项目培育、均衡化管理、分类保护的建议,为蜂疗群体的壮大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应用网络检索法统计蜂疗非遗项目数量,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深入挖掘蜂疗社群的传习特征。结果:各级别蜂疗非遗项目仅为17个,数量偏少,但分级分类保护特征明显,近五年来整体发展趋势较好。群体中无专业背景或非医专业背景占比较多,但医疗类专技人员比例也较多。蜂疗领域的工作性质分类中,以蜂疗宣传推广、蜂产品生产经营和养蜂群体最多。结论:蜂疗社群兼具民间组织、知识组织和学术协会的三种特性。可依托蜂疗的特殊性确定社群边界、内部分层和群体秩序。"养习通医"和"继学开新"是蜂疗社群中两大主要身份和传习特征。

    蜂疗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群特征传习特征

    白芥子-细辛药对配伍穴位给药对体外经皮渗透影响实验研究

    王狄鑫高远吴代敏许广燕...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白芥子-细辛药对配伍、足三里穴位与非穴位给药对白芥子主要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细辛中主要成分-细辛脂素体外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类风湿性关节炎家兔部分皮肤,以经穴组(足三里)、非经穴组(足三里旁开2 cm处)进行分组,并以白芥子单味组、细辛单味组、药对配伍组进行给药剂量分组,总共6组,应用Franz透皮扩散池与UPLC考察白芥子中芥子碱硫氰酸盐与细辛中细辛脂素的累计释放量,并计算累计释放率,绘制24 h的Q-t曲线。结果:应用Waters UPLC构建同时检测芥子碱硫氰酸盐与细辛脂素含量测定方法,足三里穴位对白芥子单味药、细辛单味药均具有促渗作用,其累计渗透率高于非穴位组(P<0。05)。白芥子-细辛药对配伍后,细辛对芥子碱硫氰酸盐在非穴位与穴位处均起到了一定促渗作用,白芥子对细辛脂素在穴位处起到一定促渗效果,但在非穴位较不明显。结论:对比白芥子中芥子碱硫氰酸盐在穴位配伍后与非穴位配伍前的累计渗透率发现,穴位给药与细辛透皮促渗具有相互促渗作用,对比细辛中细辛脂素的累计渗透率亦发现相互促渗作用,白芥子与细辛存在互相促渗效果,药对配伍与穴位效应具有协同促渗效果,其作用机制有待后续研究。

    穴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白芥子-细辛药对体外透皮

    巴蜀颗粒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实验研究

    王晓敏陈伟刘瑞古丽再帕尔·托合尼亚孜...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巴蜀颗粒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方法:采用豚鼠枸橼酸引咳试验和小鼠氨水引咳试验观察巴蜀颗粒的止咳作用;采用大鼠气管排痰试验和小鼠气管酚红排泌试验观察其祛痰作用;通过豚鼠氯化乙酰胆碱和磷酸组胺引喘试验观察其平喘作用。结果:巴蜀颗粒可明显延长豚鼠及小鼠咳嗽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可明显增加大鼠排痰量和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在豚鼠氯化乙酰胆碱和磷酸组胺引喘模型中,给药后豚鼠引喘潜伏期明显延长,肺脏病变积分明显降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巴蜀颗粒对哮喘模型豚鼠肺脏组织的炎细胞浸润、充血、肺泡扩张和动脉肥大等病变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巴蜀颗粒具有明显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

    巴蜀颗粒止咳祛痰平喘

    基于UPLC-Q-TOF/MSE结合UNIFI质谱数据平台快速表征鉴定天南星中的化学成分

    赵启苗王峰孟佳王莉楠...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天南星中化学成分快速表征的分析方法,并用于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结合UNIFI质谱数据分析平台,选择 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 C18色谱柱,以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5mL/min,进样量5μL;选择电喷雾离子源,以MSE模式采集正、负离子下天南星化学成分的质谱数据;通过UNIFI平台自带数据库结合文献检索建立天南星化学成分数据库,并根据化合物的精准分子质量、二级碎片离子信息及与对照品和文献数据等比对进化学成分的鉴定。结果:在正离子模式下鉴定出49个化合物,负离子模式下鉴定16个化合物,主要以有机酸、氨基酸及黄酮苷类化合物为主。其中,35个化合物可能首次从天南星中发现。结论:采用UPLC-Q-TOF/MS结合UNIFI平台的分析方法可快速鉴定天南星的化学成分,该研究结果可为天南星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以及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和产品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天南星化学成分鉴定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NIFI平台

    特色发酵类中药竹沥曲炮制工艺研究

    宋佩林纪奇森万兴东徐海英...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依据古代文献记载,恢复竹沥曲发酵工艺,优选竹沥曲的现代发酵工艺。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方法,考察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发酵湿度,以每日外观性状、酶活力为评价指标,运用综合加权评分法进行最优工艺参数优选。结果:面粉采用干混法,加水量控制在20~30g,最佳发酵温度40 ℃,湿度90%,发酵10 d。结论:筛选出的竹沥曲现代发酵工艺参数具有可行性,工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与古籍文献记载相符合,可为竹沥曲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竹沥曲发酵工艺酶活力发酵类中药

    痛风颗粒成型工艺研究及其物理指纹图谱建立

    张强杨仁惠柯媛媛周训蓉...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选痛风颗粒的成型工艺并建立其物理指纹图谱。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稠膏与辅料的比例、可溶性淀粉与微晶纤维素(MCC)的比例、稠膏与胶态二氧化硅的比例为考察因素,以成型率、休止角、吸湿率及软材性状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利用响应面法优选最佳成型工艺。采用物理指纹图谱对痛风颗粒的均一性、流动性、稳定性等物理属性指标进行综合表征,评价不同批次颗粒的质量一致性。结果:最佳成型工艺为稠膏与辅料比例为1∶0。99,可溶性淀粉与微晶纤维素(MCC)的比例为7∶2,稠膏与胶态二氧化硅的比例为1∶0。09,12批颗粒物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高于0。9。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生产出的颗粒性质稳定,符合痛风颗粒实际大生产要求。

    痛风颗粒成型工艺响应面法物理指纹图谱湿法制粒

    红酱理冲颗粒提取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刘云罗玉玲杨元凤王朝颖...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选红酱理冲颗粒提取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以栀子苷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法优选红酱理冲颗粒最佳提取工艺;通过薄层色谱(TLC)法对制剂中饮片炒栀子、醋延胡索、川芎、当归、白芍、赤芍、牡丹皮进行薄层鉴别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有效成分栀子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全方饮片煎煮3次,第1次煎煮加药材总重的9。5倍量水,第2、3次加8倍量水,每次煎煮30min;炒栀子,醋延胡索,川芎和当归双阴性,白芍、赤芍和牡丹皮三阴性的TLC图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耐用性良好;栀子苷在0。508~0。544 mg/mL范围内,进样量对数与峰面积对数线性良好,线性方程为y=0。0654x-0。7106,r2=0。999 9;精密度、重复性、溶液稳定性结果的RSD<3%;平均回收率为99。72%(n=6),RSD为2。34%。结论:该制剂的提取工艺可行,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便捷、可靠,可作为红酱理冲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红酱理冲颗粒栀子苷正交试验提取工艺质量标准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巧坞病理论及临床探析

    黎衍江邓梓泳叶嘉禧赖思嘉...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壮医药线点灸是极具特色的壮医外治法,具有简、验、便、廉、捷等特点,临床应用广泛,疗效令人满意。不过壮医药线点灸在治疗巧坞病(脑系疾病)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有待进一步系统归纳总结。从壮医理论和现代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巧坞病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度阐述,并对其现代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后续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巧坞病的研究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壮医药线点灸巧坞病理论基础临床应用

    督脉刺骨术治疗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基于督脉筋经理论

    李亚亚张文兰胡永鹏李秋林...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在督脉筋经理论指导下,应用督脉刺骨术治疗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经半年以上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中轴型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主要给予依那西普注射液控制病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督脉刺骨术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SFI(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评分、Bath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评分、VAS(脊柱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情况(枕墙距、指地距、Schöber试验、晨僵时间)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BASFI评分、BASDAI评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ESR、CRP水平改善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制剂依那西普注射液配合督脉刺骨术治疗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更加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病痛,改善脊柱功能,并且副作用小,安全性好。

    督脉筋经督脉刺骨术强直性脊柱炎关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