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教学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教学通讯
语文教学通讯

月刊

1004-6097

语文教学通讯/Journal Yuwen Jiaoxue Tongxun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打开——以"读游经典"主题活动创想为例

    黄铁咸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存在"主观能动性不足""目的模糊"等问题.本文以"读游经典"主题活动为例,讨论学生创想的实施路径:聚焦"去哪儿",共创读游地图,创想实践内容;聚焦"去干什么",明确读游目标,创想实践任务;聚焦"怎么去",共建读游模型,创想实践方式;聚焦"和谁分享",打通多元渠道,创想成果形态;聚焦"评价难题",构建读游集市,创想评价样态.

    创想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核心素养

    以"悦"读童话为抓手,践行新课标整本书阅读理念——以《稻草人》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李莉
    6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本书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本文以《稻草人》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课为例,在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展有效活动,鼓励学生分享收获、促进思维提升,在感受阅读的快乐中提升独立阅读的素养.

    整本书阅读阅读兴趣思维能力

    例谈小学古诗学习任务群主题设计的多面性

    陈丹
    70-71页

    紧扣文学作品形象,促进阅读三重转换——以《书戴嵩画牛》为例

    李书萍
    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通过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作家情感和意识.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从形象的把握到言语的品味都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以作品中文学形象为切入点,循言明象,提取作品形象表层信息;因象悟意,领悟作品形象深层意义;以意行事,于真实生活情境中运用迁移.如此,在从言语到形象,再从形象到生活的三重转换中寻求作品的真意.

    文学形象情境任务三重转换

    五感观察,立体赋形——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

    崔言默
    7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学生中低年段是形象思维的培养期,打通课堂内外,培养学生五感观察能力,启动孩子的五感,"有意识"地觉察自己所"经历"的,构建思维操作模型,设计多维评价标准,有效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感观察赋形思维操作模型

    小学语文情境化试题命制的立意、属性与顺序

    林巧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境化测评是当下评价改革的热点,它对于考察学生核心素养起到重大作用.然而,实践过程中也不乏存在为情境而情境的泛化、虚化的现象.命题者在设计情境时应先明确情境化试题类型及其立意指向,而后辨析情境属性内涵,再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步骤命制情境试题,让高品质情境试题真正发挥评价的多维功能.

    命题情境化立意属性顺序

    立足素养,探索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新思路——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冉燕彭辉鳌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探索全面、多元、过程化的语文评价方式,使评价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是实施新课程的立足点和着力点.课堂即时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基础,是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起点;单元学习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助推器,能有效推进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单元综合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回顾与提升,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力保障.将三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能够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核心素养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探索

    孙贤发马小婷
    8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堂评价不仅代表着师生间的"对话",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起着教学"引领"的作用,体现了教育的"目标指向".立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学生素养发展"的核心目标,构建课堂评价量表,运用"多元主体"的评价策略,检测素养落地情况,实现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核心素养

    越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索与启示

    刘玲玲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与越南两国对教育事业,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然而,两国在语文学科上均制定了各自独特的课程标准,这些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估体系以及考试命题的基石,更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深入剖析越南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旨在为中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设提供最具价值的参考,共同推动全球语文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越南语文课程标准启示

    教育的问题导向与教材创新

    邹文荟
    87-88页